跳至內容

西南彝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南彝志》是一部重要的彝文古籍,為彝文文獻資料的匯編。全書內容包括彝族先民的宇宙觀人類起源觀,古代彝民部族的社會生活,彝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源流,彝族各部的世系和相互關係,彝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共計彝文37萬餘字,堪稱古代西南彝族歷史的百科全書。[1]

《西南彝志》是該書的漢語譯名,彝語原名念作「哎哺啥額」。「哎」(ɣei˧˧)、「哺」(bu˧˧)在彝語中指影和形,;「啥」(sa˨˧)、「額」(ŋe˧˩)指清氣和濁氣。「哎哺啥額」就是對「」(陰陽)思想的統稱。[2]

據傳,《西南彝志》的編纂者是古代水西熱臥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彝族傳統社會中集史官、禮官、外交官等多種身份於一身的角色[3]),姓名已不可考。他生前搜集、整理了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彝文資料,於七十五歲高齡時,終於編纂完成了《西南彝志》。從書中記載的事實推論,具體成書年代可能在康熙三年(1664年)吳三桂平水西之後,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歸流之前。[1]

《西南彝志》彝文原本,目前僅存一部,共三大卷,為貴州省大方縣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陳朝光家祖傳,後在畢節專署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勸說下,於1956年捐獻。原書現存北京民族文化宮,為一級文物。漢語譯本於20世紀80年代後陸續出版[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耿恆. 贵州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选集审稿会议在毕节召开. 貴州民族研究. 1981, (1): 100–101. 
  2. ^ 馮利. 《西南彝志》的宇宙观试探.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5, (1): 35–38. 
  3. ^ 王俊、吳勰、羅沁、文啟揚、王明亮. 论“摩史”在彝族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彝文古籍《摩史苏》的文本分析与田野调查. 畢節學院學報. 2014, (2):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