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貢唐倉·貢卻丹貝仲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貢唐倉·貢卻丹貝仲美藏語གུང་ཐང་བསྟན་པའི་སྒྲོན་མེ་威利轉寫gung thang bstan pa'i sgron me,1762年—1823年)藏族,卓格(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美武上浪甘木村)人,第三世貢唐倉活佛[1]

生平

[編輯]

藏曆十三勝生的水馬年二月初八(1762年),出生於卓格。其父名叫太吾·嘉賢木,其母名叫博覺。5歲時,二世嘉木樣活佛來到卓格扎西卻派林寺,認出其為二世貢唐倉活佛的轉世化身。1769年1月8日,7歲的他被迎入拉卜楞寺,1月13日在二世嘉木樣活佛座下剃度,受沙彌戒,獲法名「貢卻丹貝仲美」。他還拜其他高僧為師,格西多然巴·洛桑仁欽為他教授了藏文字母拼讀及「嘛尼六字真言心經」等等。9歲時,獲八世達賴喇嘛致信讚揚,並獲達賴喇嘛冊封為「西熱格吐諾門汗」銜號,賜一套堪布用具。10歲時,學習「得扎」(即因明部攝類學),並獲二世嘉木樣活佛教授了許多佛學知識;師從仁欽曲桑獲得「瓦嘎噶當口傳」、「大黑天」、「提婆」、「俱毗羅」傳授;還隨其他老師學習了主持宗教儀式的方式。[1]藏曆水蛇年(1773年)霍爾歷二月三日,12歲時坐床[2][3]12歲時,他已經精通法稱因明七論。他還學習了繪畫及漢語蒙古語等語言。[1]

1778年,17歲的貢卻丹貝仲美前往西藏拉薩留學,受到噶廈八世達賴喇嘛的熱烈歡迎,達賴喇嘛還專門接見了他。1778年8月7日,入哲蚌寺果莽扎倉學法。在該寺學法期間,拜霍爾·噶桑歐珠為師,還向八世達賴喇嘛獻100匹馬及350兩白銀,大量布施拉薩三大寺。後來,他赴後藏朝拜扎什倫布寺,並遇到了七世班禪額爾德尼,獲班禪額爾德尼授密宗教義及儀軌,他給班禪額爾德尼獻20匹馬、200兩白銀。他又在西藏中部朝拜了不少寺廟,最後回到哲蚌寺。此後,他在該寺繼續學習,掌握了五部大論、二十一部印度語註釋;學習了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哲學教科書,學習了佛教宇宙論,還學習了各種印度及西藏作者撰寫的大乘小乘、阿毗達磨和律等佛經。他長於論辯,在哲蚌寺作為主持人參加了全部辯論競賽。他還開始在班禪額爾德尼座下負責傳授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彌勒的《瑜珈師地論》。在西藏學習期間,他每年都大量布施三大寺僧眾,共花了一萬多兩白銀。[1]

1782年,21歲的貢卻丹貝仲美在八世達賴喇嘛座前受比丘戒[3]1786年藏曆新年期間,25歲的貢卻丹貝仲美在拉薩參加答辯,獲拉然巴格西。由於他學識淵博,故人稱「貢唐·嘉貝樣」。此後,班禪額爾德尼和隆多喇嘛請他回到安多弘法,故同年7月貢卻丹貝仲美啟程,11月回到拉卜楞寺。[1]

26歲時,貢卻丹貝仲美留在伊嘎曲辛他的靜修處和拉卜楞寺,修菩提道次第等,後來赴家鄉卓格,應弟子們請求而講經。1791年,貢卻丹貝仲美正在察科達察寺修行,突然聽說二世嘉木樣活佛青海甘都圓寂,隨步行趕到甘都進行悼念,並護送其靈柩回到拉卜楞寺。[1]

1792年3月14日,31歲的貢卻丹貝仲美升任拉卜楞寺第21任總法台,任職7年。其間,他在卓格新修了寺院「噶丹拉雅林」,並經常在這裏靜坐冥想,直到圓寂之前。1796年,貢卻丹貝仲美應土觀·卻吉尼瑪以及佑寧寺僧眾的邀請,前往佑寧寺兼任法台。其間,曾赴安多的不少格魯派寺廟講經。1803年,籌資新建了「見解脫貢唐大銅塔」,在銅塔開光時布施僧眾,並撰寫了《塔志·巨大天鼓》。1806年,嘉慶帝御賜此塔「三寶慈光普照世界」金匾。[1]

1823年,貢卻丹貝仲美圓寂,享年61歲。[1]

著作

[編輯]

他的著作達十一卷,主要是關於「三藏」和密宗等不普遍的內明,此外還有關於聲明、因明、詩歌、歷史傳記等方面的著作。他的哲學著作被哲蚌寺果莽扎倉指定為教科書,塔爾寺拉卜楞寺還有西藏蒙古乃至庫倫布里亞特的寺院也都將其指定為教科書。他的著作中,較有影響的有:[1]

  • 關於各種眾輪奇幻格言
  • 求學訓戒
  • 詩詞例喻
  • 真諦明鏡
  • 土觀·卻吉尼瑪
  • 吉祥喜宴
  • 水樹喻格言
  • 歌劇正道遊戲
  • 世故老人箴言
  • 關於信聲義和修辭
  • 畫匠更嘎和木匠更嘎的故事梗概及說明

弟子

[編輯]

弟子中較為著名的有:[1]

  • 赤欽火爾藏倉·久美柔貝桑蓋
  • 德哇倉·嘉樣圖丹尼瑪
  • 阿莽倉·貢卻堅參
  • 賈堪布·扎巴堅參
  • 凱珠丹增
  • 江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張慶友、耿登,貢唐倉活佛傳承世系概述,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2. ^ 唐景福. 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 甘肅民族出版社. 
  3. ^ 3.0 3.1 贡唐·贡却丹白仲美. 新華網西藏頻道. [2010-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