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號輕巡洋艦,是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前建造的巡洋艦,中華民國海軍將之分類為輕巡洋艦。其艦名來源為孫文的號。
1931年於江南造船廠完工。1935年,為參加紀念台灣日治40周年的博覽會,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乘坐此艦於基隆港入港。
本艦雖為巡洋艦等級,不過其排水量僅1,650噸,僅與同時期日本的峯風級驅逐艦噸位相似,再加上其航速僅19節,除兩門主炮外也無其他諸如魚雷、水雷這類驅逐艦以上等級常見的武器,再加上水線處也未敷設水線裝甲,因此很難說其是一艘輕巡洋艦。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此艦參加南京江陰要塞的防衛戰。在9月24日寧海、平海兩艦相繼被日軍空襲擊沉後,此艦成為旗艦。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此艦受到16架日軍飛機的攻擊而沉沒,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架,船員戰死14人。1938年,日軍將此艦打撈,於5月12日回航吳港修理。修復作業中,日軍將船上武器更換為日制裝備的同時,還增設了船尾甲板、聲納和電探。1939年,逸仙艦更名為雜役船阿多田,成為海軍兵學校的訓練艦。戰後,逸仙艦作為賠償艦返還給中華民國,內部復原作業使用了已廢棄的裝甲巡洋艦八雲上的德國木質傢俱。1946年7月30日,復原作業完成。8月25日,此艦抵達上海,並且恢復了舊名加入海防第二艦隊服役。
1948年,逸仙號參加了遼瀋戰役的葫蘆島之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發生第二艦隊叛亂事件,本艦在艦長宋長志的帶領下佯作投降,其後參與長江突圍逃脫。到達台灣後,本艦數次參與了台灣海峽的警備任務,舷號為78,此時的逸仙艦相比於二戰後陸續接收的美援艦與賠償艦已經過時。1953年5月24日,本艦參與貓頭洋海戰的炮擊行動,為最後參與的戰鬥任務。1958年6月1日,服役時間近28年,經歷了抗戰初期遭日軍繳獲後再回歸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直到八二三炮戰爆發前兩個月的逸仙艦在艦艇老舊,性能已無法跟上時代的客觀因素下除役,並於1959年5月19日出售拆毀。
-
1938年被日軍打撈起的逸仙號
-
國共內戰時期的逸仙號。攝於1947年
|
---|
模板內所列艦隻,皆以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仍在中國海軍服役的艦隻和抗日戰爭勝利或之前在中國海軍服役的艦隻為準。 1931年9月18日至1937年7月6日因各種原因損失的中國海軍的艦隻,恕不列入模板內。 |
水上飛機母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國產艦隻
- B: 英製艦隻
- C: 德製艦隻
- D: 日製艦隻
- E: 港製艦隻
- F: 法製艦隻
- G: 俄製艦隻
- H: 奧匈製艦隻
- I: 意製艦隻
- O: 委託訂造
- P: 購入
- Q: 俘獲
- R: 贈送
- S: 倖存至抗戰勝利
注1: 此艦原是「決川」號炮艦,約1927年至1929年間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並改名為「威勝」
- 注2: 此艦原是「浚蜀」號炮艦,約1927年至1929年間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並改名為「德勝」
- 注3: 此艦原是德國商船「馬尼拉」號,1921年被政記輪船公司購入,改名為「祥利」。1923年6月被奉軍轉購,改名為「鎮海」,並改裝成炮艦。1926年前後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
- 注4: 此艦原名為「伏波」,民國初年改名為「建康」
- 注5: 此艦原名為「飛雲」,民國初年改名為「同安」
- 注6: 此艦原是「建威」號魚雷炮艦,1930年至1931年間改建成炮艦,並改名為「自強」,此艦武裝在改建後有所改變,尤其是艦上的魚雷發射管在改建後拆除
- 注7: 此艦原是「建安」號魚雷炮艦,1930年至1931年間改建成炮艦,並改名為「大同」,此艦武裝在改建後有所改變,尤其是艦上的魚雷發射管在改建後拆除
- 注8: 此艦原名為「永豐」,1925年3月12日改名為「中山」,以紀念逝世的孫中山
- 注9: 此艦原名為「舞鳳」,1926年改名為「武豐」
- 注10: 此艦原名為「江清」,民國成立後改名為「江漢」
- 注11: 此艦原定名為「新壁」,此艦建成之時清朝已滅亡,此艦後續的款項都由新成立的民國政府支付,定名也改為「江犀」
- 注12: 此艦原定名為「新珍」,此艦建成之時清朝已滅亡,此艦後續的款項都由新成立的民國政府支付,定名也改為「江鯤」
- 注13: 此艦原是法國海軍掦子江艦隊的炮艦「柏年」號,1944年贈送予中國海軍,並改名為「法庫」
- 注14: 此艦原是美國海軍掦子江巡邏隊的炮艦「圖圖伊拉」號,其在中國江南造船廠訂造,1942年贈送予中國海軍,並改名為「美原」
- 注15: 此艦原是英國海軍掦子江艦隊的炮艦「塘鵝」號,1942年贈送予中國海軍,並改名為「英山」
- 注16: 此艦原是英國海軍掦子江艦隊的炮艦「隼」號,1942年贈送予中國海軍,並改名為「英德」
- 注17: 此艦原是英國海軍掦子江艦隊的炮艦「鷸」號,1942年贈送予中國海軍,並改名為「英豪」
- 注18: 此艦原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破冰船,1924年被奉軍俘獲,改裝成炮艦,並改名為「定海」
- 注19: 此艦原是英國海軍荊棘級炮艦某艘,其在退役後,中國海軍在1928年購入此艦,並改名為「海虎」
- 注20: 此艦原是英國海軍南芥級掃雷艦「釣鍾柳」號,1920年退役後用作商船,改名為「萊娜」。中國海軍在1935年購入此艦,並改名為「海周」
- 注21: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萍籌」號,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勇勝」。1929年用作巡防艇。1937年再度用作炮艇
- 注22: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順勝」。1929年用作巡防艇。1937年再度用作炮艇
- 注23: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可能名叫「萍強」號,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義勝」。1929年用作巡防艇。1937年再度用作炮艇
- 注24: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萍豐」號,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正勝」。1930年用作巡防艇,並改名為「仁勝」。1938年再度用作炮艇
- 注25: 此艦原是德國商船「成功」號,1917年3月14日被中國海軍接管,改名為「華壬」。1924年編入第一艦隊,用作運輸艦,並改名為「定安」
- 注26: 此艦原是德國商船「海倫」號,1917年3月14日被中國海軍接管,改名為「華癸」。1924年編入第一艦隊,用作運輸艦,並改名為「克安」
- 注27: 此艦原是奧匈帝國商船「波希米亞」號,1917年3月14日被中國海軍接管,改名為「華丙」。經過多次使用權轉換後,1924年編入第一艦隊,用作運輸艦,並改名為「普安」
- 注28: 此艦原是英國客貨船,1936年被中國海軍購入,改裝成運輸艦
- 注29: 此艦初建造時艦種原擬定為軍民兩用巡洋艦,艦名原擬定為「建靖」。甲午戰爭後,艦種變更為練習艦,並改名為「通濟」
- 注30: 此艦原是奧匈帝國商船「西里西亞」號,1917年3月14日被中國海軍接管,改名為「華乙」。
經過多次使用權轉換後,1924年編入第一艦隊,用作運輸艦,並改名為「華安」。1934年12月後,用作練習艦,並改名為「自由中國」
- 注31: 此艦原是「楚材」輪船,民國時期編入唐生智的部隊,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用作測量艦,並改名為「武勝」
- 注32: 此艦原為英國某富商訂製的私人遊艇「洛蕾娜」號,1910年前後被美國某富商轉購,並將其改名為「亞特蘭大」。1924年7月被中國海軍購入,改名為「瑞旭」,同年10月改名為「甘露」
- 注33: 此艦原是「聯鯨」號炮艦,1930年11月後,用作測量艦,並改名為「皦日」
- 注34: 此艦原是商用拖船「萍富」號,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公勝」。1930年10月將其改名為「青天」,用作測量艦
- 注35: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萍通」號,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並改名為「江通」。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誠勝」。1929年用作巡防艇。1936年用作測量艇
- 注36: 此艇原是商用拖船,1927年寧漢戰爭期間被唐生智的部隊用作炮艇,後被南京國民政府俘獲後改名為「青天」,用作測量艇。
1930年10月改名為「公勝」,用作巡防艇。1936年再度用作測量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