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納·馮·布朗
華納·馮·布朗 Wernher von Braun | |
---|---|
出生 | 布勞恩男爵華納·麥格勞斯·馬克西米利安 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 1912年3月23日 德國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 |
逝世 | 1977年6月16日 美國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 | (65歲)
墓地 | 亞歷山德里亞 |
國籍 | 德國 美國 |
公民權 | 德國 美國(1955年後) |
母校 | 柏林工業大學,柏林洪堡大學 |
職業 | 火箭工程師和設計師、航天工程師 |
信仰 | 福音派 (前為信義宗) |
配偶 | 瑪莉亞·路易絲·馮·奎斯托普 (1947年結婚—1977年結束) |
兒女 | 愛麗絲·凱琳 瑪格麗特·塞茜爾 彼得·康斯坦丁 |
父母 | 麥格勞斯·馮·布朗(1878–1972) 埃米·馮·奎斯托普(1886–1959) |
獎項 | 艾利奧特·克雷森獎章(1962) 威廉·埃克斯納獎章(1969)[1] 國家科學獎章(1975) |
軍事生涯 | |
效命 | 納粹德國 |
軍種 | 黨衛隊 |
服役年份 | 1937年–1945年 |
軍銜 | 黨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少校) |
參與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獲得勳章 | 戰功十字連劍騎士勳章(1944) 戰功十字連劍一等勳章(1943) |
華納·馮·布朗(德語:Wernher von Braun,發音:[ˌvɛʁnheːɐ̯ fɔn ˈbʁaʊ̯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全稱布勞恩男爵華納·麥格勞斯·馬克西米利安(德語: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國出身的美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2]。曾是納粹德國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3],二戰結束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馮·布朗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太陽神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4]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1912年3月23日華納·馮·布朗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波森省維爾西茨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麥格勞斯·F·馮·布朗帝國男爵是威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農業大臣(1877–1972),母親是艾米·馮·奎斯托普,父母家族都有歐洲王室血統。馮·布朗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他的大哥西吉斯蒙德·馮·布朗後來成為德國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弟弟麥格勞斯·馮·布朗也成為一名火箭科學家以及佳士拿公司的高級行政官[5]。在馮·布朗接受路德教堅振聖事後,母親艾米·馮·奎斯托普贈予他一台望遠鏡,從此馮·布朗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維爾西茨劃歸波蘭後,老馮·布朗全家遷往德國本土,並定居柏林。
1925年起,華納·馮·布朗進入了魏瑪近郊位於埃特爾斯堡城堡的寄宿學校學習。1928年父母將他送至位於 Hermann-Lietz-Internat 學校學習,在那裏馮·布朗閱讀了火箭先驅赫爾曼·奧伯特的著作《星際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並開始對星際旅行深深着迷。1930年,馮·布朗進入柏林工業大學,成為赫爾曼·奧伯特的學生,不久參加了奧伯特創始的德國太空旅行學會,並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在此後協助赫爾曼·奧伯特的液體火箭測試。1932年,馮·布朗大學畢業,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受聘為瓦爾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馮·布朗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埃里希·舒曼。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引擎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柏林洪堡大學把這篇論文評為最高等級——特優。這雖只是一篇畢業論文,但它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甚至在大約30年後,德國宇宙飛行協會還將該文作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這樣,馮·布朗為自己的學生時代畫上了一個閃光的句號,並開始迎接嶄新的工作歷程。
德國歲月
[編輯]納粹時期
[編輯]當馮·布朗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論文時,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執政,很快火箭研發被列為國家議程。
1937年,馮·布朗在佩訥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任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製工作。1938年,馮·布朗加入納粹黨。此後,為了鞏固火箭研究事業,他進入黨衛軍,並獲少校軍銜。
戰俘時期
[編輯]二戰末期,美國和蘇聯對包括馮·布朗在內的德國科學家展開了一場秘密的追逐活動,最終美軍俘虜了馮·布朗。
1945年春,蘇軍挺進到離其駐地佩訥明德約160km的地區,馮·布朗開始和手下商議投降事宜,究竟是蘇聯還是美國。由於懼怕蘇聯在戰後虐待戰犯,馮·布朗和他的手下決定設法投降美軍。此時黨衛軍領導漢斯·卡姆勒下令馮·布朗和他的團隊撤到德國中部,然而來自軍方的命令卻命其固守當地。為了躲避蘇軍,馮·布朗決定違背軍方命令,編造了份檔案並率領500多名成員前往Mittelwerk地區,繼續他的工作。由於擔心檔案和圖紙被黨衛軍銷毀,馮·布朗讓手下把重要資料藏匿於哈茨山區廢棄的礦井中[6]。
4月,隨着盟軍深入到德國腹地,卡姆勒命令科學家們乘火車前往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鎮上阿瑪高,為了不使這些科學家落入盟軍手中,卡姆勒準備在最後時刻將他們處決。然而馮·布朗卻說服了黨衛軍少校卡姆勒將其部隊在小鎮附近分散,以避免成為盟軍轟炸的靶子[6]。
1945年5月2日,馮·布朗的弟弟和另外一位火箭工程師秘密地與美軍第44步兵師接上了頭,兩人騎着單車,用極其蹩腳的英語說到:「我是馮·布朗,我的哥哥發明了V2火箭,我們要投降」[7]。
美國尋夢
[編輯]軍方生涯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馮·布朗以人才身分來到美國。1945年6月20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批准將馮·布朗和他的專家組轉移至美國境內,此舉至1945年10月1日前一直未對公眾公開[8]。
首批7名技師於1945年9月20日抵達威爾明頓南部的紐卡素機場,隨後飛往波士頓並乘船前往位於波士頓港斯壯堡的美軍情報機構。後來,除馮·布朗外,所有人被轉移至馬利蘭州的鴨巴甸試驗場,清理從佩訥明德帶來的資料,以恢復他們之前的火箭研製工作。
最終,馮·布朗和他的組員轉移至德薩斯州的布利斯堡(艾爾帕索北部一處規模巨大的軍事設施)。在這個新家,他們給軍方、廠方和大學的人士培訓有關火箭和導彈複雜的設計製造技術。作為愛馬仕計劃的一部分,馮·布朗和他的組員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靶場協助恢復了一支從德國運回的V2火箭。他們也繼續着給軍方以及研究機構有關未來火箭的研製工作。同時馮·布朗和他的隊員也不能在未獲軍方保護的情況下離開布利斯堡。
結婚
[編輯]在布利斯堡期間,馮·布朗通過書信的方式向他的表妹,18歲的瑪莉亞·路易絲·馮·奎斯托普求婚。1947年3月1日,在得到批准後,馮·布朗回到德國,與瑪莉亞·路易絲在蘭茨胡特路德教教堂結婚。並在1947年3月26日攜妻子一家返回紐約。1948年12月9日,他們的第一個女兒,愛麗絲·凱琳在布利斯堡(Fort Bliss)的軍醫院誕生。馮·布朗此後又添2個子女——瑪格麗特·塞西爾於1952年5月8日出生,彼得·康斯坦丁在1960年6月2日降生。1955年4月15日,馮·布朗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1950年韓戰爆發後,馮·布朗和他的手下轉移到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在此度過了20年歲月。
紅石火箭
[編輯]1950年至1956年間,他率領軍方火箭研製組在雷德斯通阿森納成功研發紅石導彈,成為美軍第一代核彈的洲際導彈載具。
木星-C火箭
[編輯]任美國陸軍導彈局發展處處長時,馮·布朗和他的團隊開發出木星-C探空火箭,紅石導彈的改進型[9]。該火箭最終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將西方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成功送上太空。其中「朱庇特」C型火箭,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關鍵保障。
儘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間,成為馮·布朗和他的手下備感沮喪的一段歲月。因為他們的對手,由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當時由於蘇聯保密,並未被世人所知)率領的蘇聯團隊始終走在他們的前面。同時美國政府方面對馮·布朗的觀點並不太感興趣,火箭研製也僅僅是亦步亦趨。同時媒體挖出了馮·布朗曾經作為納粹黨衛軍並且參與挑選奴隸勞工製造V2火箭的不光彩歲月,開始大加撻伐。
普及宇航理念
[編輯]在這一時期,馮·布朗重複他之前在德國所建立的火箭事業,直接參與軍事火箭的研發,而火箭成為未來太空探索主力的設想也沒有遠離他。但是,尋求官方支持卻化為泡影。於是他轉而向公眾宣傳他的理念。1950年5月14日亨茨維爾時報的報道《馮·布朗博士稱火箭能夠飛抵月球》標誌着馮·布朗努力的開始。
1952年,馮·布朗在《科利爾周刊》(Collier's)的系列報道《人類即將征服太空》的系列報道中首次發表了他對載人太空站的概念,仍然夢想着一個火箭被用於和平探索的世界。 太空站由太空藝術家切斯利·博尼斯泰爾為此描繪插圖,使其廣為流傳。該空間站直徑為 75 米,被放置在 1700 公里高度的軌道上,並且應該旋轉以產生人造重力。 在他的預測中,這應該是探月的理想起點。
馮·布勞恩還作為技術總監參與了由華特·迪士尼 (Walt Disney) 領導的三部關於迪斯尼太空探索的電視電影的製作。 馮·布勞恩繼續與迪士尼合作多年,希望在未來的太空計劃中吸引更多公眾的興趣。
太空武器構想
[編輯]馮·布朗在冷戰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時期發表了他的關於太空站的構想。此時美國正採取措施應對蘇聯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實際上太空站軍事化在該時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構想的太空站一旦裝備導彈,將會使美國在軌道武器以及軌道對地武器上獲得領先。儘管馮·布朗斟字酌句,如將軍事設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為「異乎尋常的恐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規寫法,然而他在其他的書中和文章中卻精心描繪了此構想。在今天,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華盛頓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眾展示了出來[10]。
NASA歲月
[編輯]美國海軍曾着手建造火箭以將衛星送入軌道,但結果前鋒運載火箭的發射系統卻並不可靠。1957年,當史普尼克一號成功發射之後,美國在太空競賽中落後於蘇聯的觀點開始在國內蔓延開來。美國官方遂決定啟用馮·布朗和他的德國團隊挽回頹勢。
NASA於1958年7月29日成立。一天後,紅石導彈的第50次發射在南太平洋的約翰斯頓環礁獲得成功。兩年後,NASA啟用新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 並且陸軍導彈局發展處由馮·布朗領導的團隊也轉到了NASA。在五角大樓與赫伯特·約克進行的面對面會談中,馮·布朗明確闡明他進入NASA的條件:土星火箭計劃必須得以繼續[11]。從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馮·布朗成為中心主任。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首要任務是開發農神火箭以使大噸位載具有能力進入並離開地球軌道。這也是太陽神計劃的先決條件。 馮·布朗最初主張採用 地球軌道交會技術,但到了1962年,他轉而採用了更具風險性的月球軌道交會技術。1969年7月16日,當由馬歇爾中心研發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攜帶太陽神11號成員開始了歷史性的8天任務時,馮·布朗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夢想也終於得以實現。此後,通過計劃的逐步深入,土星5號也能夠將6批次的太空人送上月球。馮·布朗也因此成為了使美國參與太空競賽中的關鍵角色。
1960年代末,馮·布朗在亨茨維爾的美國太空火箭中心的發展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從此,馮·布朗引領美國追趕蘇聯腳步,並規劃未來的太空計劃。
1970年,他又任美國國家航空和太空局主管計劃的副局長,併兼任馬歇爾太空中心主任。任期內馮·布朗完成了穿梭機的初步設計。馮·布朗於1972年5月26日從NASA退休。雖然在NASA期間布勞恩獲得了巨大成就,人類也完成了登月計劃等宏大項目,但馮·布朗在月球建立基地,發展進一步向外太空探索的宏偉構想時至今日也未實現。
後NASA時期
[編輯]離開NASA後,馮·布朗於1972年7月1日擔任費柴爾德公司位於馬利蘭州 Germantown 的太空工程科研所的副總裁。
1973年在一次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了腎臟腫瘤,並且不能通過手術控制[12]。而馮·布朗卻並未停下腳步,持續着學院工作。培養年輕人對航空火箭事業產生興趣,尤其是學生和新一代的工程師。
1976年,他成為 OTRAG 公司行政總裁 Lutz Kayser 的科學顧問,同時也成為丹拿-平治公司領導團成員之一。但馮·布朗健康狀況的惡化使其不得不徹底退休。當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在1977年初授予他時,他也無法出席在白宮的慶祝儀式。
去世
[編輯]1977年6月16日,馮·布朗因胰腺癌在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逝世[13][14]。葬於當地的藤山公墓(Ivy Hill)[15]。
著作
[編輯]- 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
- The proposed vertical take-off interceptor[16] for climbing to 35,000 ft in 60 seconds was rejected by the Luftwaffe in the autumn of 1941[17]:258 for the Me 163 Komet[18] and never produced. (The differing Bachem Ba 349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1944 Emergency Fighter Program.)
- '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1945-05.[19]
- 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U.S.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
[19] - 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translator.
- Arthur C. Clarke (編).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
- 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這一周》雜誌.
- 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1970-03.[19]
- 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
- 2nd Edition:, Estate of Wernher von Braun; Ordway III, Frederick I & Dooling, David Jr. Space Travel: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1975]. ISBN 0-06-181898-4.
- The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
- Project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project.
- The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榮譽
[編輯]- 1944年10月28日獲德國帶劍騎士戰功十字勳章
- 1949年入選英國星際協會(BIS)榮譽成員[20]
- 1959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功績勳章
- 1967年獲史密森尼學會航天先驅獎章
- 1969年獲NASA傑出服務獎章
- 1975年獲Werner von Siemens Ring
- 1975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1970年獲世界公民獎[21]
影響及評價
[編輯]- 太陽神計劃的總指揮 Sam Phillips 認為,若無馮·布朗,美國的登月計劃決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裏取得巨大成就。
- 在美國時期,馮·布朗由於未受戰犯審判,長期受到公眾指責,其納粹身份也備受爭議。美國官方則有意隱瞞了部分納粹檔案,並使其成為美國公民。
- 電子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中登場的坎巴拉人科學家華納·馮·克爾曼(Werhner von Kerman)的原型即為布勞恩,他在遊戲中是一位領導太空計劃的「著名火箭科學家」。
扮演者
[編輯]太空競賽 (文獻電視片)中,馮·布朗由演員Richard Dillane扮演。
參考文獻
[編輯]- ^ Editor, ÖGV. (2015). Wilhelm Exner Medal. Austrian Trade Association. ÖGV. Austria.
- ^ From the SS to Citizenship to the Moon: von Braun's Odyssey [布勞恩的奧德賽:從黨衛軍到公民再到登月] (PDF). The National Archives in the Regions. 美國國家檔案館. 2008年1月 [2008-12-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8-30) (英語).
New opportunities abound to study the life and work of Wernher von Braun, the preeminent rocket engineer of the 20th century
-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 ^ Robin Williams. Wernher von Braun - Feature Articles. A portrait of Wernher von Braun. (Drawing by Roger Kammerer). NASA. [201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英語).
- ^ Spires, Shelby G. Von Braun's brother dies; aided surrender. The Huntsville Times. 2003-06-27: 1A.
Magnus von Braun, the brother of rocket pioneer Wernher von Braun who worked in Huntsville from 1950-1955, died Saturday in Phoenix, Ariz. He was 84. Though not as famous as his older brother, who died in 1977, Magnus von Braun made the first contact with U.S. Army troops to arrange the German rocket team's surrender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 ^ 6.0 6.1 Cadbury, Deborah. "Space Race" [太空競賽]. BBC Worldwide Limited. 2005. ISBN 0-00-721299-2 (英語).
- ^ McDougall, Walter A.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p44. ISBN 0-465-02887-X (英語).
- ^ 著名德国科学家轉送美国(英). War Department press release. V2Rocket.com. 1945-10-01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8) (英語).
- ^ 触及星空. 時代周刊. 1958-02-17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1) (英語).
- ^ Neufeld MJ. "Space superiority": Wernher von Braun's campaign for a nuclear-armed space station, 1946–1956. Space Policy (英語).
- ^ Stages to Saturn - The Saturn Building Blocks - THE ABMA TRANSFER. NASA.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7) (英語).
- ^ 德國文獻以腎臟腫瘤描述為主,而美國匿名文獻只是稱癌症,1973-1976年當馮·布朗得知疾病時,已經發展成為腎臟腫瘤,截止2008年,該癌症依然較難控制
- ^ Von Braun, Who Helped Put Men on Moon, Dies at 65: German-Born Scientist Succumbs to Cancer of Colon; Was Pioneer in Space Rocket Technology. 《洛杉磯時報》. 1977-06-17: A2 (英語).
- ^ Wernher von Braun, Rocket Pioneer, Dies; Wernher von Braun, Pioneer in Space Travel and Rocketry, Dies at 65. 紐約時報. 1977-06-18 (英語).
Wernher von Braun, the master rocket builder and pioneer of space travel, died of cancer Thursday morning. He was 65 years old.
- ^ Dr. Wernher von Braun. Find A Grave. [200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5) (英語).
- ^ Klee, Ernst; Merk, Otto. The Birth of the Missile:The Secrets of Peenemünde. Hamburg: Gerhard Stalling Verlag. 1963, English translation 1965: 89,95.
- ^ Dornberger, Walter. V2—Der Schuss ins Weltall. Esslingan: Bechtle Verlag. 1952 – US translation V-2 Viking Press:New York, 1954: 164.
- ^ Neufeld 2007, p 151
- ^ 19.0 19.1 19.2 Ordway, Frederick I, III; Sharpe, Mitchell R. The Rocket Team. Apogee Books Space Series 36.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1979: 308,425,509. ISBN 1894959000.
- ^ Prof Dr Wernher Von Brau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March 1950 vol 9 No.2. 1950 (英語).
- ^ Armbrester, Margaret E. The Civitan Story. Birmingham, AL: Ebsco Media. 1992: 95, 105 (英語).
深入閱讀
[編輯]- Neufeld, Michael J. (2007). Von Braun: Dreamer of Space, Engineer of War. Knopf. ISBN 978-0-307-26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