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里卡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25日) |
馬哈里卡(他加祿語:ᜋᜑᜇ᜔ᜎᜒᜃ,羅馬化:maharlika),是古代菲律賓呂宋地區他加祿人社會的封建戰士階級,西班牙語翻譯為Hidalgos,意為自由人,他們屬於低級貴族階層,類似於米沙鄢人的提馬威。然而,在現代菲律賓語中,這個詞被錯誤地稱為「皇室貴族」。
詞源
[編輯]馬哈里卡一字來自梵語maharddhika,意思是「有財富,知識或能力的人」。與現代定義相反,它並不是指統治階級,而是指他加祿族的戰士階級(屬於小貴族),這個詞在菲律賓語和馬來語中都有「自由人」或「被解放奴隸」的含義。
來源
[編輯]這個詞的最早出現是在1590年一份西班牙人的手稿中提到的manlica,意思是「自由人」。唯一對馬哈里卡的其他當代描述是16世紀的方濟會修士Juan de Plasencia。他將他們與他加祿族包括達圖的世襲貴族階級區分開來。歷史學家威廉·亨利·斯科特認為,這個階級起源於高地位的戰士,他們與世襲貴族結婚,或可能是其他被征服的菲律賓部落的貴族階級殘餘。
但他們的地位不是世襲,要以軍事能力取得。
描述
[編輯]馬哈里卡是戰士,他們是達圖的附庸,不用交稅和進貢但被要求提供兵役。在戰爭時期,馬哈里卡有義務自費準備武器,並隨時隨地回應達圖的傳召。他們作為戰友在戰鬥中陪伴他們的統治者,在勝利後可獲分配4/5的戰利品。他們也可能偶爾要在達圖的土地上工作,並協助社區中的項目和其他活動。
但和提馬威不同,馬哈里卡比米沙鄢人的提馬威貴族更具軍事導向性。雖然可以通過結婚或移民改變忠誠對象,但他們必須舉辦一場盛宴,以紀念他們現在的達圖,並支付了6到18個金幣,然後才能擺脫他們的義務。相比之下,提馬威可以隨時隨意改變效忠對象,
現代使用
[編輯]馬科斯獨裁時期
[編輯]在菲律賓的「新社會運動」(Kilusang Bagong Lipunan)時代,時任菲律賓獨裁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曾用「馬哈里卡」這個詞來宣傳專制下的菲律賓民族主義,錯誤地聲稱它包括古代菲律賓社會的國王和王子在內的菲律賓貴族。除了建議將菲律賓的名稱改為「馬哈里卡」外,馬科斯還使「馬哈里卡」成為街道,大廈,宴會廳,村莊和文化組織的時尚名稱。馬科斯自己用這個詞來命名高速公路,廣播公司和馬拉卡南宮的接待區。
馬科斯對這個詞的使用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聲稱本身指揮了一群被稱為馬哈里卡部隊的游擊隊員。馬科斯還使用馬哈里卡作為他的個人名稱,描繪自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受庇護的反日菲律賓游擊隊士兵。在菲律賓的戒嚴時期,菲律賓電影界製作了一部名為「馬哈里卡」的電影,以展示他的「戰爭作用」。
建議的菲律賓國名
[編輯]2019年,時任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提出將菲律賓的國名改成馬哈里卡。[1]
參考
[編輯]- Paul Morrow (January 16, 2009). "Maharlika and the ancient class system". Pilipino Express. Retrieved July 18, 2012.
- William Henry Scott (1994). Barangay: sixteenth-century Philippine culture and society.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715501354.
- ^ 「馬哈利卡」取代菲律賓?杜特蒂改國名的野心.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19-04-15 [2024-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