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剝削電影
外觀
黑人剝削(英語:Blaxploitation,或blacksploitation)是於197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的一種電影類型,即剝削電影的分支,這些電影雖然受歡迎,但由於其電影角色常表現出不合理的動機或犯罪行徑而備受影評人批評。因主流電影中的黑人經常扮演配角、惡人或受害者的非主角角色,但這種類型的黑人角色能在電影中扮演着英雄定位,而廣受粉絲歡迎[1]。該類型的創立與1970年代種族關係的重新思考相吻合。
黑人剝削電影的受眾對象原本只有非裔美國人[2],但這種類型的觀眾吸引力很快就跨越了種族和民族。荷里活也意識到了在不同種族之間擴大客群的潛在利益而開始願意投資黑人剝削電影。
《綜藝》將此歸功於獨立電影《史威特貝克之歌》及荷里活資助的《豹子膽》(均於1971年發行),其中後者發明了此類型[3]。黑人剝削電影也是在電影原聲帶中使用放克和靈魂樂的先驅[4]。
定義
[編輯]含有哈林的超級誇張、誇張、粗話、極度美化的劇情及皮條客、私探和販毒者,這些或多或少地讓黑人皮條客、黑人私家偵探和黑人販毒者在白人的腐敗世界中看來相對地安全。
黑人剝削電影在美國東北部和西岸製作時大多在貧困的城市社區拍攝,且時常含有對白人角色的貶義詞,如白餅乾、白鬼。而在南部拍的黑人剝削電影常常涉及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6][7]。該類型的電影通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利用暴力、性、毒品交易和其他令人驚訝的特質來吸引觀眾[1]。電影通常會塑造克服The Man的黑人主角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壓迫黑人社區的白人多數的代表。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Lyne, William. No Accident: From Black Power to Black Box Office.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2018-06-20, 34 (1): 39–59 [2020-04-05]. JSTOR 2901183. doi:10.2307/29011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 ^ Denby, David. Getting Whitey. The Atlantic Monthly. August 1972: 86–88.
- ^ James, Darius. That's Blaxploitation!: Roots of the Baadasssss 'Tude (Rated X by an All-Whyte Jury). 1995. ISBN 0-312-13192-5.
- ^ Ebert, Roger. Review of Baadasssss!. Chicago Sun-Times. 2004-06-11 [200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7).
- ^ Canby, Vincent. Are Black Films Losing Their Blackness?. The New York Times. 1976-04-25: 79 [2018-02-2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 (美國英語).
- ^ Blaxploitation: A Sketch -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1997-03-01.
- ^ Holden, Stephen. FILM REVIEW; From Blaxploitation Stereotype to Man on the Street.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6-09 [201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