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2年俄烏危機
2021年—2022年俄烏危機 | |||||||
---|---|---|---|---|---|---|---|
俄烏戰爭的一部分 | |||||||
美國情報機構展示的2021年12月3日俄羅斯向烏克蘭邊境派遣軍隊的地圖,估計屯兵約七萬人 | |||||||
| |||||||
危機期間的對峙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兵力 | |||||||
|
2021年—2022年俄烏危機是俄烏戰爭的一部分,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從2021年3月開始的軍事危機,並在2022年2月24日升級為全面戰爭。[24]
2021年3月,俄羅斯以阻止烏克蘭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北約東擴)為名義,於其邊境屯兵數萬餘人,這是俄羅斯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動員。這引發了一場國際危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成為各界的擔憂。衛星圖像顯示俄方正在移動裝甲車、導彈及其他重型武器。2021年6月,俄羅斯撤回了部分駐兵。但10月至11月期間,危機再次升級,11月初美國媒體刊登的多幅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邊境集結約9萬兵力及大批重型武器[25],美國國防部對俄軍在烏克蘭東部及北部邊境的調動表達關注。到12月,俄羅斯軍隊在俄烏邊境附近集結的兵力增至超過10萬人[26]。而北約為應對俄軍集結,在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波蘭部署了約4,000名士兵[27]。
俄羅斯外交部於2021年12月發表了一份談判草案,該國攤出要求,提出從烏克蘭邊界撤軍的條件,包括要求北約保證不再吸納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特指烏克蘭及格魯吉亞)以及裁減其東歐駐軍等;而北約則堅守其自主權,稱俄方對其接納成員國並沒有否決權,不同意俄方任何要求。隨後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警告稱,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會對俄開展大規模經濟制裁行動。2022年1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日內瓦舉行會談,但對緩解危機收效甚微。2022年1月26日,美國與北約以書面正式拒絕俄方所有要求[28]。談判陷入僵局,有分析人士將此事描述為冷戰結束後最嚴重的軍事危機之一[29][30][31]。亦有人認為這場危機類似美蘇冷戰時的古巴導彈危機[32][33]。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對民眾演講時公開承認分裂自烏克蘭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並且已經開始下令向這兩個地區派遣俄羅斯「維和部隊」[34],普京又在演說中質疑烏克蘭的主權國地位,宣稱烏克蘭原是俄羅斯(時為沙皇國)的一部分,烏克蘭是由布爾什維克等共產主義者所創造的,並暗示該國政府不友善與受到納粹勢力影響等指控,為干涉行動發表理由[35]。這場演講導致俄烏局勢從先前的緩慢緩和突然轉變成急劇惡化。2月24日,普京宣佈將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大軍從北東南3個方向全面入侵烏克蘭。[36]
背景
[編輯]1954年2月,時任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克里米亞州轉交給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兩國同屬蘇聯加盟共和國。該領土變動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正式頒佈,因當時俄羅斯及烏克蘭兩國都對莫斯科中央政府負責,被外界視為微不足道的舉動[38][39][40]。1991年2月,離蘇聯解體還有11個月,當時由烏克蘭統治的克里米亞人民以公投恢復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1992年,自治共和國隨剛獨立的烏克蘭變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然而,俄羅斯聯邦一直認為烏克蘭屬於其勢力範圍,不顧烏克蘭早在1991年就脫離蘇聯加盟國身份,成為獨立國家。羅馬尼亞外交政策分析師尤利安·奇福在2009年與他人合著的著作中認為,俄羅斯一直希望將改良版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套用在烏克蘭身上,即規定烏克蘭主權不能大於蘇聯解體前華沙條約組織的任何成員國[41]。這項主張建基於俄羅斯領導人擔心烏克蘭未來加入北約組織會危害俄羅斯的國家安全[42][43][41]。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後,立場親俄的烏克蘭總統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與國會反對派領袖於2014年2月21日簽訂《關於解決烏克蘭政治危機的協議》,提出提前選舉。翌日,亞努科維奇趕在總統彈劾投票成功前逃離基輔[44][45][46][47]。烏克蘭東部俄語區領導人表示繼續效忠亞努科維奇[48][49],引爆2014年烏克蘭親俄動亂[50],繼而引爆頓巴斯戰爭,煽動頓內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親俄分子宣佈獨立,俄羅斯派兵併吞克里米亞[51][52]。
2021年7月,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發表題為《論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在歷史上的統一》的文章,重申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一家子」[53]。歷史學家提摩希·D·史奈德認為普京的思想屬於帝國主義[54],記者愛德華·盧卡斯稱之為歷史修正主義[55]。其他觀察家認為俄羅斯領導人的思想偏離於烏克蘭現狀及歷史[56][57][58]。
俄羅斯聲稱烏克蘭尋求整體加入北約,讓北約擴張,直接威脅到俄國家安全[59]。對此,烏克蘭與其他毗鄰俄羅斯的歐盟國家指責普京試圖復辟蘇維埃帝國,奉行激進的軍國主義政策[60][61][62][63][64]。
過程
[編輯]第一次升級(2021年3月-4月)
[編輯]俄軍首次集結兵力
[編輯]2021年3月3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獨派人士據報獲准「先發制人摧毀」烏克蘭軍事要地[65]。烏克蘭駐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組代表團團長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發佈聲明,譴責有關做法違反《明斯克協議》[66][與來源不符]。3月16日,蘇梅州的烏克蘭邊防局巡邏兵發現俄軍的Mi-8直升機跨過烏克蘭邊境50米(160英尺),其後折回俄羅斯空域[67]。10天後,俄羅斯軍隊向舒米村附近的烏克蘭軍事基地發射迫擊炮,打死4名烏軍方人員[68]。4月1日,俄羅斯拒絕續訂頓巴斯地區的停火協議[69]。
自3月16日起,北約啟動「歐洲防衛2021」(Defender Europe 2021)軍演行動,是組織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軍演,27國的2.8萬名士兵幾乎同時在12國的30個訓練區展開行動[70][71]。俄羅斯批評北約的軍演行動[72],向西部邊境派兵[73]。
3月24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簽署「2021年第117號令」,旨在透過重新佔領、再合併俄羅斯控制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凡堡,恢復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74]。
3月30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魯斯蘭·霍姆恰克大將透露情報部門報告俄軍在烏克蘭郊區集結兵力,準備西方-2021演習。俄軍28個營的戰術小隊駐紮在俄烏邊境和侵佔領土沿線(主要為克里米亞、羅斯托夫、布良斯克州和沃羅涅日州)。孔查克認為俄軍派兵嚴重威脅到烏克蘭[75]。普京發言人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佩斯科夫駁斥烏克蘭的聲明,主張軍事行動「不對鄰國造成任何影響,而是為處理『國家安全』問題所做的決定」[76]。
3月底4月初,俄軍從西部及中部調運大量兵力及裝備(遠及西伯利亞地區),進入克里米亞佔領區及沃羅涅日以南17公里的波戈諾沃訓練場[77][78][與來源不符]。俄羅斯非官方消息人士(特別是隸屬俄羅斯安全部隊的Telegram頻道「軍事觀察」)發佈卡-50攻擊直升機和Mi-28攻擊直升機編隊攻擊直升機的影片。原始消息強調此次飛行在俄烏邊境進行[79]。
暴力活動持續升溫
[編輯]4月3日,俄羅斯與親克里姆林宮媒體指控烏克蘭在俄佔頓巴斯地區發動無人機襲擊,一名兒童死亡。相關事件未有深入細節。國家杜馬議長維亞切斯拉夫·維克多洛維奇·沃洛金認為烏克蘭領導人「要為孩童的死負責」,提議將烏克蘭逐出歐洲委員會[80]。4月5日,烏克蘭駐控制與協調聯合中心的代表向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發去備忘錄,批評親俄人士的指控子虛烏有[81]。次日,部隊確認俄佔頓巴斯地區有一名兒童死亡,但未證實事件與所謂的「烏克蘭無人機襲擊」有關[82]。
4月6日,頓涅茨克州內韋爾斯克附近的烏克蘭軍事基地遭炮轟,一名烏克蘭軍方人員遇害[83]。炮擊過後,頓巴斯南部瓦西里夫卡村和克魯塔巴爾卡「灰區」的一處泵站供水中斷,50多戶停水[84]。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烏克蘭封鎖供給克里米亞地區85%自來水的北克里米亞運河[85],導致克里米亞多處水庫枯竭,水資源奇缺,2021年一年每天只有三到五個小時來水[85]。《紐約時報》引述美國高級官員,認為保障克里米亞地區的供水可能是俄羅斯入侵的其中一個目的[86][87]。其後俄軍人員與裏海艦隊火炮艇開始進行跨海穿越登陸戰,消息指裏海艦隊的隊員及艦艇與黑海艦隊合作進行最後一輪海軍演習[88]。
4月10日,烏克蘭援引《維也納文件》第16段,主張就俄羅斯在俄烏邊境及俄佔克里米亞增兵召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會議。烏克蘭的倡議得到多個支持,惟俄羅斯代表團缺席,且未解釋原因[89]。
4月13日,烏克蘭顧問亞歷山大·索索紐克(Олександр Сосонюк)被聯邦安全局拘禁在聖彼得堡,據稱在與一名俄羅斯公民會面期間「獲取機密情報」[90][91]。索索紐克後來被驅逐出境[92]。相應地,俄羅斯駐基輔大使館的高級外交官葉夫根尼·切爾尼科夫(Евгений Черников)被烏當局宣佈為「不受歡迎人物」,必須在72小時內離境[93][94]。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長尼古拉·帕特魯舍夫於4月14日在克里米亞的一場會議中表示「烏克蘭特種部隊正在半島內組織恐怖襲擊及破壞活動」[95]。
2021年4月14日到15日夜間,烏克蘭海軍的三艘「Giurza-M」小型裝甲炮艇及五艘船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邊防軍海巡隊的一艘艦艇在亞速海爆發衝突。事發地距刻赤海峽25英里,當時烏克蘭海軍正在護送平民船隻,編號734的俄邊防軍海巡隊艦船介入,依照指令對烏克蘭的炮艇進行挑釁性的聯合演習。為遏制俄方的挑釁行為,烏克蘭海軍發出警告,揚言使用艦載武器。艦隊在事件中未遭受任何損失,烏克蘭海軍船隻均成功抵岸[96]。
2021年4月15日,烏克蘭外交部表示俄羅斯以軍事演習為名,宣佈自下周起關閉刻赤海峽的黑海部分,禁止他國軍艦及船隻通航。外交部在聲明中批評俄方行為嚴重侵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自由航行權。根據公約,俄羅斯不得阻斷途徑國際海峽通往亞速海各大港口的過境通道[97]。
2021年4月中,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聲稱俄羅斯在邊境地區集結的兵力比2014年多[98]。
根據一份針對飛行員的國際報告,4月20日到24日,俄羅斯對在克里米亞和黑海部分地區上空的航班實施了臨時限制[99]。
4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宣佈縮減第58合成集團軍、第41合成集團軍、第7近衛山地空中突擊師、第76近衛空中突擊師及第98近衛空降師參演規模,相關人員在對西部和南部軍事區進行檢查後,於5月1日返回各自的永久基地。波戈諾沃訓練場的軍事設施會被保留,已備與白俄羅斯在同年9月進行西方-2021演習[77]。
第二次升級(2021年10月至2022年)
[編輯]2021年10月11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在《生意人報》上發表文章,認為烏克蘭是西方的「附庸」,因此,俄羅斯聯邦試圖與烏克蘭當局對話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烏克蘭當局「軟弱」、「無知」和「不可靠」[100]。克里姆林宮後來明確指出,梅德韋傑夫的文章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現政府的看法「不謀而合」[101]。
2021年11月,俄羅斯國防部將美國軍艦在黑海的部署稱為「對地區安全和戰略穩定的威脅」。該部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在黑海地區活動背後的真正目標是探索行動區,以防基輔試圖用武力解決東南部的衝突」[102]。
俄軍第二次集結
[編輯]2021年11月13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宣佈,俄羅斯在邊境地區再次集結了10萬軍隊[103],高於美國評估的約7萬人[104]。11月初,關於俄羅斯軍事集結的報告促使美國官員警告歐盟,俄羅斯可能正在計劃入侵烏克蘭[105][106]。
2021年11月21日,烏克蘭國防部主要情報局局長基里爾·布達諾夫表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集中了超過92,000名軍隊和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導彈系統。布達諾夫稱,俄羅斯是基輔反對接種COVID-19疫苗的抗議活動以及烏克蘭其他抗議集會的幕後推手,目的動搖烏克蘭的穩定,為大規模軍事入侵做準備[107]。據布達諾夫預計,俄羅斯將在2022年1月底至2月初採取更積極的行動[108][109]。
2021年12月1日,俄羅斯指責烏克蘭在頓巴斯部署了一半的軍隊(即約125,000名士兵)以對抗親俄羅斯的分離主義者[110]。2021年11月至12月,克里姆林宮官員聲稱,烏克蘭違反了明斯克協議[108]。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否認任何「不尋常的軍事活動」或計劃入侵烏克蘭[111],指責烏克蘭「計劃對頓巴斯採取侵略行動」[112],並敦促北約停止在俄羅斯邊界附近「集中軍事拳頭」,用現代武器武裝烏克蘭[113]。普京批評烏克蘭使用土耳其製造的拜拉克塔爾-TB2無人機對付頓巴斯的親俄分裂分子[114]。俄羅斯指責烏克蘭將重炮移向分離主義分子與烏克蘭軍隊作戰的前線,並指責烏克蘭採取「挑釁行為」[115][116]。
12月3日,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向最高拉達的代表表示,「俄羅斯方面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升級。最有可能實現升級準備的時間將是1月底」[117]。2021年12月初,傑尼斯分析認為,俄羅斯第41軍(總部設在新西伯利亞)和第1近衛坦克軍(通常部署在莫斯科周圍)的主要人員已被重新部署到西部,加強了已經部署在靠近烏克蘭邊境的俄羅斯第20近衛軍和第8近衛軍。據報道,更多的俄羅斯部隊已經進入克里米亞,加強已經部署在那裏的俄羅斯海軍和地面部隊[118]。
2021年12月,美國情報體系官員警告,俄羅斯正計劃於2022年年初向烏克蘭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119]。
確定入侵計劃與最後雙方交涉
[編輯]2022年1月起,俄羅斯開始從烏克蘭撤離外交人員,清空俄羅斯駐基輔大使館[122]。美國也從烏克蘭撤離使館人員家眷。[123]
到2022年1月中旬,烏克蘭國防部的一份情報評估報告估計,俄羅斯幾乎完成了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集結,該地區共聚集了12.7萬名士兵(其中10.6萬名是俄羅斯武裝部隊的陸上集團部隊,其餘是海上和空中部隊),並進一步支持35,000多名俄羅斯支持的分裂分子部隊和3,000名在叛軍控制的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部隊。評估報告估計,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部署了36套伊斯坎德爾中程彈道導彈系統,每套系統的射程為500-700公里(310-430英里),許多系統駐紮在基輔的打擊距離內。評估報告還稱,俄羅斯加強了情報和戰鬥維持部隊,如彈藥和野戰醫院的移動[124][125]。
2022年1月18日,據報道,俄羅斯軍隊向白俄羅斯派遣了數量不詳的部隊,官方理由是為了在下個月與白俄羅斯進行軍事演習。然而烏克蘭和美國的幾位官員表示,在白俄羅斯的部隊將被用來從北部攻擊烏克蘭,特別是由於烏克蘭首都基輔離白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非常近[126][127][128][129]。
2022年1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預測俄羅斯將「進駐」(move in)烏克蘭,但普京將為入侵付出「嚴重而昂貴的代價」,並將為此感到遺憾[130]。拜登還說:「如果這是一次小規模入侵,那是另一回事,我們最終將不得不為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而爭吵。但是,如果他們真的用邊境集結的部隊做了他們有能力做的事,如果他們進一步入侵烏克蘭,殺害烏克蘭士兵等等,對俄羅斯來說將迎來一場災難。」。拜登評論的含義是,北約盟友在如何應對俄羅斯「小規模入侵」烏克蘭的問題上存在分歧[131][132]。烏克蘭官員和一些世界領導人及美國國會議員批評拜登的「小規模入侵」評論,認為這意味着較低層次的俄羅斯侵略不會得到有力的回應[133]。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寫道:「我們想提醒大國,沒有『小規模的入侵』和所謂的小國。就像失去親人時,沒有『小規模的傷亡』和『輕微的悲傷』一樣。」[134][135]。第二天,美國政府澄清了拜登的評論,拜登表示,「我已經和普京總統說得很清楚了,他沒有任何誤解。如果有任何,任何,集結的俄羅斯部隊越過烏克蘭邊境,那就是入侵……他(俄羅斯)將面臨嚴厲的、協調一致的經濟回應,我已經和我們的盟友詳細討論過,也向普京總統明確闡明了這點。」[133]
2022年1月19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警告,俄羅斯軍隊可能入侵並控制烏克蘭東部地區,如哈爾科夫州;他還認為,入侵將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聯邦之間的大規模戰爭[136]。
1月20日,俄羅斯宣佈計劃舉行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大型海軍演習,其中包括140艘軍艦和輔助船隻,60架飛機和10,000名士兵[137]。
1月22日,英國政府在一份極不尋常的公開聲明中,公開指稱俄羅斯正在組織一項計劃,通過軍事力量取代烏克蘭政府,並在該國建立一個親俄羅斯的政府,特別指出烏克蘭議會前議員葉夫根尼·穆拉耶夫是潛在的新領導人[138][139]。穆拉耶夫否認了任何這樣的計劃[140],俄羅斯政府也否認了這一指控,說這是「證據是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首的北約國家正在使烏克蘭周邊的緊張局勢升級」[141]。
1月24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約翰·柯比宣佈,美國境內的8500名軍人已進入預備調遣狀態,做好進駐東歐地區北約成員國的準備[142]。
1月25日,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第三批武器。[143]當天,俄羅斯開始在靠近烏克蘭的南部軍區舉行6000多名軍人參與的演習。[144]
1月26日,美國與北約以書面正式回絕俄羅斯所提「北約不東擴、烏克蘭不加入」立場[28]。當天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以及德國和法國官員在巴黎舉行會談。在經過8小時的談判後,雙方同意維持停火。[145]
1月27日,俄羅斯外交部表示,俄羅斯會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不會讓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發生戰爭[146]。
1月28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表示,如果俄羅斯受到攻擊,白俄羅斯將支援參戰[147]。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分別與普京和烏總統澤連斯基通話,強調各方應就烏克蘭危機保持對話。澤連斯基表示,儘管存在戰爭的可能,但當前俄烏局勢沒有升級。他國一直在渲染、誇大出現戰爭的可能。[148]
1月30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沒有在烏克蘭部署作戰部隊的計劃。[149]1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危機舉行會議。[150]當天美國國務院建議美國公民暫停前往白俄羅斯,並要求美政府僱員的家屬從該國離開。[151]
2月初,英國首相約翰遜、荷蘭首相、波蘭總理、土耳其總統、德法等國外長抵達烏克蘭訪問。法國與德國領導人也會訪問俄羅斯及烏克蘭。[152]約翰遜表示英國將繼續支持烏克蘭捍衛主權。[153]英、烏、波三國宣佈強化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同時北約在距俄羅斯邊境約60公里處進行一周的訓練。俄羅斯則與白俄羅斯的軍隊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進行實彈演習[154][155]。2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法令,決定在未來3年內將烏克蘭武裝部隊人數增加10萬人。[156][157]當天美國決定向波蘭和羅馬尼亞增派近3,000名士兵。[158]
2月2日,俄國太平洋艦隊派出瓦良格號巡洋艦及特里巴特斯海軍上將號驅逐艦前往黑海增援。然而,土耳其根據《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拒絕兩艦通過土國海峽[159]。
2月4日,美國官員表示,俄羅斯已提前計劃製作一段假烏克蘭襲擊講俄語的平民的影片,以此作為入侵烏克蘭的藉口,並將情報分享給歐洲盟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面對《美聯社》記者質問時舉例,俄羅斯過去曾進行過類似的「假旗」襲擊,包括在2014年俄羅斯佔領烏克蘭半島之前,在電視轉播中聲稱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發生種族滅絕事件。並補充有關消息來自確信的情報,而公開它的目的是阻止俄羅斯執行。英國情報官員對此進行分析,並且高度相信俄羅斯正計劃策劃這種虛假攻擊,以證明入侵是正當的。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俄羅斯繼續增加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部署的士兵,包括向鄰國白俄羅斯派遣更多特種部隊、導彈和先進戰鬥機,是自冷戰以來俄羅斯最大的部署[160]。
2月9日,德國、法國和波蘭領導人在德國總理官邸會談如何降溫局勢。[161]
2月10日,美國國務院重新發佈了烏克蘭旅行警告。同時拜登警告在烏美國人應立即離開烏克蘭。[162]當天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軍在白俄羅斯多個軍事訓練場啟動「聯盟決心-2022」聯合軍事演習。[163]
2月1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建議所有在烏克蘭的美國人都要在未來24小時至48小時內離開。[164]
2月12日至13日,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國開始撤離駐基輔使館的外交人員,部分國家同時暫停駐烏克蘭使館業務。[165][166]
2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會談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俄羅斯不希望在歐洲發生戰爭,而且俄羅斯決定從烏克蘭附近部分撤軍。[167]同日,烏克蘭軍隊、國防部和主要銀行的網站遭到一系列網絡攻擊導致無法服務[168]。
2月1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評論,俄羅斯還沒有從烏克蘭邊境附近的陣地撤出。澤連斯基稱,他只是聽說過俄羅斯宣佈撤軍這件事,但現在這只是一個聲明,實際上烏克蘭依然被俄軍包圍[169]。
2月17日,烏克蘭與東部親俄武裝分子交戰,烏克蘭一所幼兒園被親俄武裝分子控制的盧甘斯克地區發射的炮彈擊中,造成至少3人受傷[170]。烏克蘭與親俄武裝分子互相指控對方違反停火協議[171]。北約、美國、德國與英國等國家要求防止轉發有關俄羅斯撤軍的「虛假信息」,並指控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進行假旗行動,為入侵烏克蘭製造藉口[170][172]。同日,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則表示,俄羅斯已在白俄羅斯集結了45,000名士兵,對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構成了威脅[173]。當天俄羅斯驅逐了美國駐俄羅斯副大使巴特·戈爾曼(Bart Gorman)。[174]
2月18日,由東烏民間武裝控制的頓涅茨克市與盧甘斯克市分別發生三起爆炸事件。頓涅茨克市發生一起政府大樓外的一輛汽車遭到炸彈襲擊,盧甘斯克市則分別發生針對天然氣管道和汽車服務站的爆炸事件,但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也沒有獨立證實這三起爆炸的情況[175]。與此同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進行大規模的核演習[176]。
在頓涅茨克地區烏克蘭政府控制的部分地區發生炮擊事件,造成一名士兵死亡。烏克蘭東部司令部表示,士兵是因為炮彈的碎片致死。烏克蘭軍方表示,當天開始以來,已記錄了19起分離主義分子違反停火協議的情況,而此前24小時內則為66起,並使用了明斯克協議禁止的重炮向20多個定居點開火[177]。另一支聯合國人道主義車隊則在盧甘斯克地區遭到叛軍的炮擊[176]。
第58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幕,烏克蘭危機成為此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主要議題。不過俄羅斯拒絕參與,這是俄羅斯自1999年以來首次沒派官方代表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178]
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地區的親俄領導者宣佈了進行全面軍事動員的動員令。兩地親俄領袖傑尼斯·普希林和列昂尼德·帕謝奇尼克發佈相似的聲明,召喚後備軍人全面動員捍衛頓巴斯地區,並下令該地區的700,000多名居民疏散到俄羅斯境內。由於撤離人員的湧入,俄羅斯羅斯托夫地區當局宣佈進入緊急狀態。[179]
2月19日,烏克蘭軍方傷亡增加到2名士兵死亡與4人受傷。[180]
第三次升級至激化(2022年2月至全面入侵)
[編輯]俄羅斯承認頓巴斯獨立
[編輯]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當地時間2月21日發佈電視講話,宣佈承認烏克蘭東部民兵組織控制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為獨立國家[181][182][183]。在宣佈這一消息後他還發表了長達一小時的全國電視講話,稱烏克蘭從來沒有獨立建國的傳統,烏克蘭是「古老的俄羅斯土地」,現代烏克蘭是由蘇聯「創造」的,是蘇維埃俄羅斯通過割去自己部分領土建立的[184],並認為烏克蘭在「傀儡政府」的統治下已淪為「美國殖民地」。普京在全國講話後簽署了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總統令以及俄羅斯與兩國的友好互助條約。
美國總統拜登立即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展開商業活動,並且對在這些地區經營的企業的領導人或高管實施制裁[185]。美國還將制裁俄羅斯的VEB銀行和Promsvyazbank銀行以及俄羅斯主權債務[186]。英國和歐盟同樣表態將實施制裁。德國外交部呼籲俄羅斯取消這一決定[187][188]。
俄軍第三次集結
[編輯]在2月21日宣佈承認分離地區為獨立國的決定後不久,普京還簽署命令,要求俄羅斯國防部向這兩個地區派遣軍隊執行「維和任務」[188][189]。隨即路透社報導有目擊者看到,有異常龐大的軍車縱隊通過了頓涅茨克市,各地俄軍車輛開始出現Z字樣,準備大規模行動[190]。但具體派遣部隊規模暫未有確切數字,根據普京簽署之命令,命令生效後俄羅斯有權在兩個被承認獨立的地區建立軍事基地,俄軍可以進駐執行「維持和平任務」[191]。2月22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與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2]
同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批評俄羅斯曲解「維持和平」的概念,聯合國完全支持烏克蘭在其國際公認的邊界內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俄軍未經另一國家批准便進入其領土,根本不是維和人員,對於俄羅斯宣稱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發生種族滅絕,古特雷斯回應稱指控須符合國際法,他認為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並未有發生此情況。古特雷斯強調《聯合國憲章》不是單點菜單,條款不能被選擇性應用,俄羅斯作為會員國必須遵守所有條款[193]。
美國總統拜登立即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展開商業活動,並且對在這些地區經營的企業的領導人或高管實施制裁[185]。美國還將制裁俄羅斯的VEB銀行和Promsvyazbank銀行以及俄羅斯主權債務[186]。英國和歐盟同樣表態將實施制裁。德國外交部呼籲俄羅斯取消這一決定[187][188]。
2月23日,烏克蘭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同時俄羅斯開始撤離駐烏克蘭外交人員[194]。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授權俄軍在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並表示俄軍與烏軍的衝突已不可避免。[195][196]同時俄羅斯發佈航行通告,禁止民用飛機進入與俄接壤的烏克蘭東北部地區。[197]當天清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佈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並在全國實施戒嚴,[198]全天奏響防空警報。[199]
入侵烏克蘭
[編輯]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對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後,俄羅斯國防部宣稱俄軍已登陸黑海沿岸的港灣城市敖德薩和馬里烏波爾,並佔領相關城市,癱瘓烏克蘭空軍,惟有關說法遭烏克蘭否認[200][201]。馬里烏波爾發生爆炸後現場濃煙竄天。[202]而烏克蘭軍方宣稱擊落俄軍五架戰機和一架直升機[203]。同時,白俄羅斯正式宣佈越界進入烏克蘭,以支援俄羅斯的軍事行動[204]。此外俄軍越過烏克蘭東北部哈爾科夫州的邊境。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相繼傳出多起爆炸。烏克蘭內政部指出,基輔附近的爆炸是來自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襲擊。有CNN記者在基輔進行連線播報的同時,正好錄到連續的爆炸聲響。[205][206]許多民眾打包行李開車逃離烏克蘭首都基輔,連高速公路都湧現車潮。[207]首都附近的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也遭轟炸。[208]
全面激化前各方的應對
[編輯]準軍事活動
[編輯]俄羅斯破壞行動和網絡攻擊指控
[編輯]2021年11月26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指責俄羅斯和烏克蘭寡頭里納特·阿赫梅托夫支持推翻他的政府的計劃[209]。俄羅斯否認參與任何政變陰謀[210][211]。2021年12月,澤連斯基呼籲對俄羅斯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212]。
2022年1月10日,烏克蘭政府宣佈逮捕了一名據稱是俄羅斯軍事情報人員,他試圖招募其他人在烏克蘭城市敖德薩進行襲擊[213]。1月14日,烏克蘭遭到了針對烏克蘭外交部、教育部等網站的網絡攻擊;肇事者被懷疑是俄羅斯黑客[214]。同一天,烏克蘭軍事情報稱,俄羅斯的特勤部門正在準備對駐紮在德涅斯特河沿岸的俄羅斯士兵進行「挑釁」,目的是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創造藉口,德涅斯特河沿岸是一個未經承認的分裂國家,國際上被承認是摩爾多瓦的一部分[215]。
2022年2月15日,烏克蘭軍隊、國防部和主要銀行的網站遭到分佈式拒絕服務(DDoS)的網絡攻擊[168]。烏克蘭官員指控,唯一對烏克蘭的襲擊感興趣的國家是俄羅斯[216]。2月23日,烏克蘭政府機構和銀行的網站再次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烏克蘭政府和國家網站連接中斷,烏克蘭議會、內閣和外交部網站均受到影響,基輔歸咎於俄羅斯的網絡攻擊[217]。
烏克蘭的防衛
[編輯]為應對俄羅斯可能發動的新一波入侵,烏克蘭陸軍2021年4月召開會議,計劃鞏固邊境及關鍵設施的防衛,打擊南部的破壞偵察小組[218]。同月,澤連斯基視察頓巴斯地區防衛部隊[219]。
2021年12月,美國估計俄羅斯會出動17.5萬多人的軍隊入侵烏克蘭[220]。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表示:「我們的軍隊有25萬人,另外還有40萬退役軍人和20萬預備役軍人。(俄羅斯的)17.5萬人不足以進入烏克蘭[221]。」列茲尼科夫認為俄羅斯會在2022年1月下旬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襲擊[222]。
2014年戰爭後成立的預備役地面部隊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額外招募平民,訓練他們在城市打游擊、武器使用[223]。《紐約時報》認為這些叛亂戰術可以在烏克蘭軍隊寡不敵眾情形下,展開抵抗運動[224]。2022年1月,烏克蘭前國防部長安德烈·扎戈羅德紐克認為俄羅斯如果發動入侵,軍隊可能會破壞「國家重要的軍事基礎設施」,以此「大舉攻入烏克蘭領土」,但守衛有難度[225]。他進一步表示:「俄羅斯入侵軍會與非常積極的對手在熟悉的環境中一戰。把現役軍隊和退伍軍人、預備役軍人、國土防衛部隊和大批志願軍融合在一起,烏克蘭可能打造上千個機動性強的小部隊,向俄軍發動攻擊。這會讓克里姆林宮簡直不可能在佔領區建立政府,或是保障物資供給線[225]。」
為了應對俄羅斯可能派軍進駐烏東頓巴斯地區的演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2年2月23日決定推出一個特殊時期的預備役制度,徵募18至60歲之間年齡的預備役軍人,但排除總動員應戰[226]。
外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編輯]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集結10萬名軍人後,為應對新一輪入侵威脅,美國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協助當地加強防禦。首批約90公噸(200,000英磅)的軍事裝備2022年1月抵達烏克蘭[227],其中包括美國提供的FGM-148標槍反坦克導彈、反裝甲炮、重機槍、小型武器及彈藥、安全無線電系統、醫療設備及武器配件[227]。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表示美國支持烏克蘭的反俄叛亂勢力,類似於1980年代中情局協助阿富汗的反蘇聯聖戰者叛軍[228][與來源不符][229]。然而,前北約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認為組織如今軍事支持烏克蘭反俄游擊隊的程度遠不及當年支持阿富汗反蘇聯勢力[229]。
12月,美國政府批准向烏克蘭額外撥出2億美元國防援助[230],加上之前的援助,2021年總援助金高達6.5億美元[231]。次月,美國開始運送致命武器,包括.50口徑勃朗寧機槍彈、M141反碉堡彈藥及標槍導彈系統[232][233]。美國還計劃將阿富汗空軍之前使用的Mi-17直升機運輸給烏克蘭[234]。拜登政府還批准運輸美制FIM-92刺針面對空導彈[235]。2022年1月,拜登政府批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向烏克蘭運送美制裝備[227][236][237][238][239]。另外,愛沙尼亞還向烏克蘭捐贈標槍反坦克導彈,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提供刺針防空系統及關聯設備[6]。
北約其他成員國也向烏克蘭提供援助。2022年1月,英國和加拿大加強現有軍事訓練計劃,其中英國額外部署軍事訓練員,提供輕型反裝甲防衛系統,加拿大部署小型特種部隊代表團援助烏克蘭[227]。1月17日,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宣佈英國向烏克蘭提供1100枚短距離反坦克導彈[240]。1月20日,英國天空新聞台報道英國皇家空軍C-17運輸機向烏克蘭運輸2000枚短距離MBT LAW反坦克飛彈[241]。
1月16日,丹麥政府決定向烏克蘭提供價值2200萬歐元(2480萬美元)的防衛包裹[242]。1月21日,荷蘭外交部長沃普克·胡克斯特拉表示準備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軍事支持」,表示烏克蘭早在1月20日就向荷蘭請求武器協助。荷蘭議會以大多數支持提供武器[243][244]。
2022年1月31日,波蘭宣佈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245],計劃提供大量輕型彈藥、炮彈、輕型迫擊炮系統、偵察無人機及波蘭制雷霆面對空導彈[246]。
2022年2月19日,加拿大將一批包括機槍、狙擊步槍及夜視鏡等的軍事裝備運送給烏克蘭[247]。
外國志願者協防烏克蘭
[編輯]據國際媒體估計,結至2021年底已約有一萬七千人左右、來自世界各國的志願者組成國際志願軍與烏克蘭國防軍一同對抗俄羅斯,其成員來自五大洲,許多人本身是原國籍的退伍軍人或特種部隊成員,其成員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希臘、白俄羅斯、俄羅斯、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格魯吉亞、澳大利亞、墨西哥等世界各國的志願者,據傳也有來自亞洲的印度與日本的志願者加入;其中志願兵人數最多的族裔為白俄羅斯人及格魯吉亞人[248][249]
外國公民加入烏克蘭武裝部隊的申請程序通常需要兩到四個月。該申請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完成,將會進行醫學和心理評估,以及犯罪背景調查。
加入烏克蘭正規武裝部隊的外國人在其服役合同期間將會獲得烏克蘭臨時居留權,通常為期三年。加入志願組織為戰爭做出貢獻的外國人必須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臨時居留權。[248]
北約加強防禦
[編輯]荷蘭和西班牙政府也在北約的支持下派遣軍隊。2022年1月20日,西班牙國防部長瑪加麗塔·羅夫萊斯表示西班牙海軍已經部署到黑海地區[250]。執行掃雷艦任務的P-41巡邏艇已經在路上,布拉斯·德萊索巡防艦1月22日出發[251]。她還表示西班牙政府正考慮向保加利亞部署空軍[250]。荷蘭表示會向保加利亞派出兩架F-35戰鬥機,執行北約的擴大空中監視任務[252][253]。
2022年1月5日,首批2000名新部署的美軍駐歐洲士兵抵達德國和波蘭,參與加強北約東翼防禦行動[254]。
2022年2月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英國不會「退縮」,已準備向歐洲東部部署皇家海軍陸戰隊、皇家空軍飛機和皇家海軍戰艦[255]。
2月11日,駐歐美軍開始準備每年2月在歐東部舉行的軍刀打擊軍演[256]。
歐美呼籲國民離開烏克蘭
[編輯]2022年2月12日,美國政府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逼近,呼籲在烏克蘭的僑民在48小時內離開[257]。同日,英國呼籲僑民立即離開烏克蘭[258],日本外務省亦呼籲在當地的僑民立即撤離[259]。
2022年2月19日,德國外交部表示烏克蘭隨時發生軍事衝突,要求該國公民盡速離開烏克蘭[260]。
外交斡旋
[編輯]2021年11月2日到3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伯恩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會見俄羅斯高級情報人員,轉達拜登對俄烏邊境局勢的全切。據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莫斯科會議結束後,伯恩斯與澤連斯基通電話,以緩解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緊張局勢。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高級軍官被派遣到烏克蘭[261]。
11月15日,代任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與法國外交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發表聯合公報,關切「烏克蘭附近地區俄羅斯軍隊及武器裝備的活動」,呼籲雙方「克制」。同一時間,五角大樓新聞秘書約翰·科爾比確認美國繼續觀察俄軍在烏克蘭邊境的「異常軍事活動」。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與勒德里昂討論當地俄軍事活動的報告。11月16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呼籲西方國家向俄羅斯發出「明確信號,減緩緊張局面,避免在烏克蘭境內及周邊地區升級局勢。」斯托爾滕貝格認為烏克蘭邊境附近的俄軍「異常集中」。
2021年11月初,烏克蘭情報部門評估俄軍向烏克蘭邊境增兵的情報,認為有「心理壓力的成分」。一周後,烏克蘭總統辦公室承認俄羅斯在邊境地區部署「特定軍事集團」。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里·庫列巴敦促法國和德國政府準備好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行動[262]。
烏克蘭也加緊外交方面的行動。11月15日,澤連斯基與歐盟高峰會主席夏爾·米歇爾商討「烏克蘭邊境地區安全局勢」。同日,庫萊巴在布魯塞爾探討同一問題。烏克蘭新任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來到華盛頓,11月18日會面美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11月16日,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訪問基輔[262]。
以色列與烏克蘭及俄羅斯兩國關係牢固,時不時在兩國中間扮演對話代言人角色。2021年4月,澤連斯基請求以色列總理班傑明·內塔尼亞胡就自己和普京的關係進行斡旋。以色列向俄羅斯提出有關想法,但遭到拒絕[263]。10月與澤連斯基在基輔會談期間,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向澤連斯基表示,新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率領的政府會繼續展開斡旋。兩個禮拜後,貝內特在索契向普京提出這個想法,但被拒絕[263]。
2022年1月21日,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在《真理報》表示駐國家杜馬代表會提出議案,請求普京總統正式承認分裂出來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264][265]。月底,美國與歐洲盟國商討運用制裁手段應對俄入侵[262]。美方認為制裁行動必須「迅速、嚴厲」,致命打擊俄羅斯的銀行、債券市場及普京親密精英戰友的財產[266]。然而有關提議飽受批評,將俄羅斯銀行踢出Visa、萬事達和SWIFT支付系統的提議最終被剔除。美國與北約指定逐步緩和的挑戰俄羅斯計劃,包括減少西方國家的煽動性言論、讓俄軍從俄烏邊境撤出、重啟頓巴斯地區和平談判及臨時暫停美國與北約或俄羅斯在黑海及波羅的海的軍事演習,以此打造令人信服的震懾力[267]。
2022年1月26日,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法國高級官員參照諾曼第模式,在巴黎按計劃舉行會談[268],之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1月28日與普京通電話[269]。為滿足俄羅斯參與巴黎會談的條件,烏克蘭撤回議會提議重新兼併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法律草案。這項草案被認為與《明斯克協議》相悖[270][271]。
2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莫斯科會見普京。馬克龍說普京表示俄羅斯不會進一步升級危機[272],普京則對北約是「防禦性聯盟」的說法嗤之以鼻,警告西方國家不要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否則歐洲國家會「自動」與俄羅斯交戰[273]。在馬克龍的斡旋下,普京與拜登答應會面,但在俄羅斯承認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後美國方面表示兩國元首會面計劃取消。[274]
北約與俄羅斯安全會談
[編輯]2021年12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與普京舉行視訊會議。會議其中一個話題是烏克蘭危機,俄方聲明普京強調「北約正危險地開發烏克蘭領土,增強其在(俄羅斯)邊境地區的潛力」,要求北約做出「可靠的法律保證」,承諾不針對俄羅斯擴張勢力範圍,或是在毗鄰俄羅斯的國家部署打擊武器系統[275][276]。
2021年12月15日,俄羅斯正式向美國提交安全保證方面的條約草案,當中條文聲明美國及北約不會向非北約成員的後蘇聯國家部署軍隊,不再進一步向東擴張盟國,不再在其他國家部署軍隊(1997年5月27日前已部署的軍隊除外),避免在烏克蘭及東歐、南高加索及中亞地區進行軍事活動[277]。
2021年12月30日,拜登與普京進行長達50分鐘的電話會議。根據白宮事後發表的聲明,拜登在會談中敦促普京「緩和與烏克蘭的緊張局勢」[278]。普京助手表示,拜登向普京表示美國不計劃向烏克蘭部署進攻性武器[279],並警告俄羅斯不要繼續進犯烏克蘭,否則會付出「嚴重成本及後果」,例如美國額外施加經濟制裁、美軍在北約東部成員國增兵、繼續幫助烏克蘭[279],普京則表示會以「徹底中斷」與美國乃至西方國家關係來回應制裁[279][280]。翌日,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回應俄羅斯期望美國回應「安全承諾」提議的問題:「我們不允許任何人用無休止的討論拖延我們的倡議。如果西方國家未在合理時間內做出建設性的回應,繼續採取進犯策略,俄方將不得不採取必要行動加強戰略平衡,消除無法讓人接受的國家安全威脅[281]。」
2022年1月10日,美俄雙方在日內瓦舉行雙邊會談,商討「對雙方各自軍事活動及烏克蘭衝突局勢升溫」的關切[282]。會談由俄羅斯副外交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和美國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主持[283][284]。
1月12日,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日內瓦會議的後續會談。根據北約官方聲明,北約全部30個成員國及俄羅斯的代表團商討「烏克蘭境內外的局勢及其對歐洲安全的影響」[285]。俄國防部在會後表示:「俄方評估了歐洲的安全局勢,解釋了俄羅斯安全保障條約草案的軍事內容[286]。」俄羅斯認為會談不成功[287]。會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尊重烏克蘭加盟,表示北約盟國「團結在每個國家有權自行選擇道路的核心原則上」,認為「俄方在烏克蘭能否加入北約的問題上沒有否決權。歸根結底,決定成員的資格必須在北約盟國和烏克蘭手上[288]。」
1月21日,拉夫羅夫和布林肯在日內瓦會面,布林肯在事後表示會議「不是談判,但坦誠地交流關切和想法」[289]。會後,布林肯表示美國明確向俄方表示,若再反動入侵,「會遭遇美國及其盟國果斷、嚴厲、統一的回應」[290]。
1月26日,美國書面回應俄羅斯的安全要求,否決莫斯科要求北約放棄烏克蘭日後能加入北約的承諾。針對美方的回應,布林肯表示文件提到「美國與盟國關切俄羅斯破壞安全的行動,以有原則和務實的方式評估了俄羅斯提出的關切,對各方存在共同點的領域提出我方建議[291]。」2月1日,普京表示美方的回應未能解答莫斯科的「三大關鍵需求」,即不擴張北約、不向俄羅斯邊境地區部署進攻性武器、將北約軍事設施恢復到1997年的狀態[292][293]。
聯合國安理會
[編輯]1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會議,商討當前局勢[294]。俄羅斯提議中斷會議,結果以10票支持、2票反對、3票棄權否決[295]。辯論會上,美方與俄方互相指責。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琳達·托馬斯-格林菲爾德指控俄羅斯的行動「具侵略性」,「明顯威脅到國際和平與安全」,認為俄羅斯「在歐洲的軍事動員是數十年來最大的一次」,「將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描繪成侵略者是為攻擊製造藉口」。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瓦西里·涅邊賈指責西方國家「虛偽」,是烏克蘭局勢加劇的罪魁禍首[296][297][298]。他指責美國「挑起事端」,認為安理會會議是讓「俄羅斯和烏克蘭挑撥離間」。他認為烏克蘭未遵守2014年和2015年的《明斯克協議》,終結與分離勢力的衝突,而西方國家「向烏克蘭輸送全部武器」也違反協議。他警告烏克蘭違反協議的行為可能會以「最糟糕的方式」結束[299]。
烏克蘭常駐聯合國代表謝爾蓋·基斯利察表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與克里米亞境內附近部署11.2萬名軍人,在烏克蘭對開海域部署1.8萬名軍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表示會議適得其反,需要「安靜外交,而不是大聲公外交」[300][301]。最終會議未達成決議[302]。
2月17日,在烏克蘭政府和親俄武裝分子互相指責在頓巴斯東部地區開火後,俄羅斯向聯合國提交一份報告,指責烏克蘭正在尋求對頓巴斯講俄語的人口進行種族滅絕[303]。
國際條約與談判架構
[編輯]2021年12月15日,俄羅斯提出所謂「條約草案」,提及多項國際協議,包括《歐洲安全憲章》及北約—俄羅斯理事會[304][305][306]。2022年1月,北約和美國的回應提到了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美俄戰略穩定對話、赫爾辛基協議、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諾曼第模式及其他條約和論壇[307][308]。
2022年2月11日,烏克蘭引用2011年《維也納文件》第三章《風險減少》,請求俄羅斯詳細說明在「烏克蘭邊境及臨時佔領區克里米亞範圍的軍事活動」[309]。
名稱 | 有關各方 | 締約或成立日期 | 法律狀態 | 討論話題 | 參考 |
---|---|---|---|---|---|
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 | 烏克蘭、俄羅斯、美國、英國 | 1994 | 不具約束力 | 2022年1月美方回應俄羅斯 | [308] |
歐洲安全憲章 |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成員國 | 1999 | 不具約束力 | 2021年12月18日俄羅斯提出的美俄條約草案 | [310][305] |
北約—俄羅斯理事會 | 北約、俄羅斯 | 2002 | 非正式論壇 | 2021年12月17日俄羅斯提出的北約—俄羅斯條約草案 | [311][306] |
諾曼第模式 | 法國、德國、俄羅斯、烏克蘭 | 2014 | 非正式論壇 | 2022年1月美方回應俄羅斯 | [312][307][308] |
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組 | 烏克蘭、俄羅斯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 2014 | 非正式論壇 | 2022年1月美方回應俄羅斯 | [307] |
美俄戰略穩定對話 | 美國、俄羅斯 | 2021 | 非正式論壇 | 2022年1月美方回應俄羅斯 | [307][308][313] |
航空影響
[編輯]激化前
[編輯]鑑於烏俄可能爆發的戰爭以及2014年馬來西亞航空空難的前車之鑑,多國航空為應付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的影響而實施限制或停止航班。[314]2022年2月12日,荷蘭皇家航空(KLM)宣佈暫停飛往烏克蘭的航班,直至另行通知,成為歐洲首個實施的航空公司[315]。截止2月21日,至少有10間航空公司暫停飛往烏克蘭的航班。法國航空和漢莎航空公司自2月18日開始,為了應對日以增加的威脅,宣佈限制飛往烏克蘭的航班。直到2月21日完全停飛烏克蘭首都基輔和敖德薩的定期航班[316]。瑞士航空公司與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同日宣佈加入暫停行列[317]。隸屬於漢莎航空集團的瑞士國際航空公司、歐洲之翼航空公司和奧地利航空公司也暫停了烏克蘭的航班,不過漢莎航空飛往烏克蘭西部的利沃夫的航班繼續正常運行[318]。
激化後
[編輯]2月24日,烏克蘭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0156發佈航空通知,限制其領空內的民用航班。根據烏克蘭給出的航空通知,鑑於俄羅斯已經關閉與烏克蘭邊界以東的羅斯托夫飛行情報區的部分空域,其領空可能遭遇的「擊落」和「網絡攻擊」的「潛在危險」增加,民用航班不得在其領空通行。歐洲空中航行安全組織同樣表示,由於軍事限制,烏克蘭的領空已不可使用。在這項指令下,以色列航空公司與LOT波蘭航空當日的航班緊急迴避了烏克蘭領空[319]。
24日清晨,烏克蘭當局應戰時要求宣佈關閉全國領空。基輔的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正在進行人員與旅客的疏散。
27日,歐洲各國陸續關閉領空。[320]
各界反應
[編輯]衝突各方
[編輯]克里姆林宮否認打算入侵烏克蘭[321][322],總統普京批評有關擔憂純屬「危言聳聽」[323]。俄對外情報局局長謝爾蓋·納雷什金批評有關報道是「美國國務院的惡毒政治宣傳」[324]。2021年11月30日,普京認為北約在烏克蘭擴張勢力已成為俄羅斯的「紅線」問題,尤其是部署能攻擊俄羅斯城市的遠程彈道導彈或類似於羅馬尼亞及波蘭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325][326][327]。普京主要對烏克蘭提出3個條件;敦促基輔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放棄加入北約和部分非軍事化的申請。
2022年1月,因應部分國家揚言將俄羅斯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國際支付系統,聯邦委員會副議長尼古拉·茹拉夫列夫警告稱歐洲不會獲得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資源,而且相關舉動也不可信,除非得到系統所有成員國同意。[328]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亞歷山大·格魯什科譴責北約增兵,表示北約「妖魔化俄羅斯」,只為「合理化北約在東翼的軍事活動」。[329]
2022年2月15日,俄羅斯聯邦會議國家杜馬投票贊成通過一項決議,要求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承認烏克蘭分離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為獨立國家。[330]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正式承認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為獨立國家。[331]
2022年2月24日,在多次暗示會進一步採取行動後,俄羅斯總統普京於烏克蘭時間清晨(GMT+2)宣稱要對烏東地區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授權俄軍全面進攻烏克蘭,直接導致2022年俄烏軍事衝突[332]。普京宣佈後,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及全國多處都錄到槍炮聲。大約於烏克蘭時間的早上八時半,俄羅斯軍方稱已摧毀烏克蘭空防力量,並同時否認有俄軍戰機遭擊落。[333][334]
2021年4月,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里·庫列巴接受法國《解放報》專訪,稱俄羅斯在與烏克蘭的邊境附近集結,使烏克蘭東部的局勢惡化到2018年克赤海峽衝突以來的最糟糕局面[335]。
2021年11月,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基里爾·布達諾夫預測俄羅斯會在2022年1月底或2022年2月初發動進攻[336]。2022年1月25日,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表示烏克蘭暫無俄羅斯全面入侵的直接威脅,而且相關威脅八年來沒有顯著增長,皆因「俄軍未形成能夠進行入侵的打擊群」[337][338]。
2月16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里·庫列巴就俄羅斯聯邦會議國家杜馬承認烏克蘭分離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為獨立國家的決議發出警告,如果普京批准該地區的獨立,俄羅斯將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退出明斯克協議,將負上隨之而來的所有後果[339]。
2月23日,烏克蘭議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總統澤連斯基頒佈的法令,宣佈從隔日起實施為期30日的緊急狀態。法令措施允許當局「為了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利益」宣佈宵禁和行動限制、阻止集會和取締政黨和組織。烏克蘭外交部告知所有烏克蘭不要前往俄羅斯和在俄羅斯的公民立即離開,所有適齡男性都必須服兵役。基輔召回了駐俄羅斯大使,並考慮與莫斯科斷絕所有外交關係[340]。與此同時,烏克蘭國家與銀行網站遭遇網絡攻擊。當晚,澤連斯基向全國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懇求俄羅斯人民阻止他們的領導人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並強調俄羅斯的入侵有可能成為「歐洲大戰的開始」。澤連斯基向俄羅斯人民喊話,如果有人告訴他們,這是一項解放烏克蘭人民的計劃,但烏克蘭人民是自由的。澤連斯基針對普京給出的攻打烏克蘭理由是烏克蘭是俄羅斯「通過割去自己部分歷史領土建立的國家」提出的論點,以及對俄羅斯國家新聞廣播的牆將烏克蘭描繪成一個由納粹威脅莫斯科的國家表示:「你新聞中的烏克蘭和現實生活中的烏克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主要區別在於我們的國家是真實的」。身為猶太人的澤連斯基問道「俄羅斯人民被告知烏克蘭政府是納粹分子。但在與納粹主義的鬥爭中失去了超過800萬人民的國家怎麼會支持納粹主義呢?」,並指出他的祖父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是一名蘇聯士兵,但在獨立後的烏克蘭去世。澤連斯基表示頓巴斯地區是烏克蘭的歷史領土,當地與烏克蘭有很多交流和親戚來往,烏克蘭與烏克蘭人民只是想要和平。針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如果批准20萬士兵入侵他的國家,澤連斯基表示烏克蘭已準備好迎接俄羅斯的襲擊:「我們確信我們不需要戰爭——不是冷戰,不是熱戰,也不是混合戰」「但如果這些勢力攻擊我們,如果你試圖奪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自由、我們的生命、我們孩子的生命,我們將自衛。堅決防守。在進攻中,你會看到我們的正臉。不是我們的背面」,並警告戰爭的代價,沒有人會得到任何形式的安全保證,而烏克蘭領土上的戰爭代價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多。最後,澤連斯基表示他曾試圖聯絡普京,希望能夠傾聽俄羅斯領導和人民對和平的聲音,但只得到了沉默[341]。
2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正式宣佈與俄羅斯聯邦政府斷交,雙方關係進入敵對狀態[342][343]。
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佈影片講話,稱西方完全放棄了烏克蘭[344]。
國際組織
[編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為俄烏衝突的原爆點。俄羅斯政府要求北約停止接受新成員國,強烈反對格魯吉亞及烏克蘭加入。北約多次呼籲俄羅斯尊重烏克蘭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批評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支持頓巴斯地區東部獨派分子,呼籲以《明斯克協議》解決頓巴斯衝突[346]。2021年12月,隨着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地區加緊派駐兵力,北約議會會見烏克蘭領導人,強調堅定支持烏克蘭,呼籲北約成員國加緊向烏克蘭運輸防禦武器系統,打擊俄羅斯的假消息[347]。北約和美國肯定北約的「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各國應自由選擇是否加入北約[348]。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任何人都無權否決或干預這一進程,這是歐洲安全的基礎準則。每個國家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道路[349]。」2021年1月,斯托爾滕貝格在採訪中確認北約對俄羅斯採取「雙軌」辦法:「我們準備好和俄羅斯對話,但也永遠不會就歐洲安全的和新準則妥協……俄羅斯可以選擇與北約及西方國家盟國進行對話,也可以選擇對抗。我們必須明白俄羅斯會對烏克蘭動武,而且是再一次。我們會給烏克蘭提供幫助,讓他們加強自衛能力[350]。」1月24日,鑑於地區安全局勢不斷惡化,北約宣佈向歐東部成員國增派武力,並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和保衛所有盟國,包括加強聯盟東部[351]。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於2月15日表示,俄羅斯與中國過去幾年裏在外交領域上越來越接近,俄中不喜歡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也不認同西方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並試圖剝奪一個主權民主國家選擇自己未來的權利[352]。
- 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呼籲衝突各方充分遵守商定的條款,將工作重點放在為在持續敵對行動中受害最深的平民繼續提供保護方面。秘書長敦促有關各方本着這一精神採取進一步措施,確保德、俄、法和烏克蘭「諾曼第四方」、「三方聯絡小組」、歐安組織正在進行的和平努力獲得新的動力,包括通過放寬接觸線沿線的人道主義准入和條件,並根據安全理事會第2202(2015)號決議推動烏克蘭東部和平計劃協議(簡稱《明斯克協議》)的進一步落實。聯合國主管政治和建設和平事務的副秘書長迪卡洛(Rosemary DiCarlo)今天在安理會有關烏克蘭問題的會議上指出,在烏克蘭東部所發生的衝突繼續給烏克蘭人民造成不可接受的人道主義損失……各方必須採取行動,以恢復信任,並使接觸線沿線岌岌可危的人道主義局勢得到切實改善。她強調,如果有足夠的政治意願、真誠的談判和對平息戰火努力的具體支持,烏克蘭東部迫切需要和期待已久的和平是可以實現的。她表示,如果沒有持續的政治意願,就很有可能出現倒退和進一步的暴力。在這一關鍵時刻,她希望安理會將鼓勵所有利益攸關方盡最大努力,確保談判保持積極勢頭,並顯示政治意願和靈活性,就關鍵的前進步驟達成一致,並側重於履行商定的承諾,首先包括對持久停火的承諾。[353]
-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承認烏克蘭東部獨立及派出俄軍到當地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批評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主權及領土完整,並且違反《聯合國憲章》[354]。
- 2022年2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當天舉行的關於烏克蘭問題的大會上,呼籲在烏克蘭東部立即實現停火。[355]
域外各方
[編輯]- 阿爾巴尼亞、 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武裝力量阿迪安·盧拉傑(Ardian Lulaj)上校及科索沃戰略通訊主任塞弗·伊蘇菲(Sefer Isufi)上校於2021年12月初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願意在美國指揮行動的情況下,在未來的軍事行動中向烏克蘭部署阿爾巴尼亞武裝力量和科索沃安全部隊[357]。
- 美國:2021年4月2日,總統喬·拜登首次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358]。4月13日,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強調美國堅定不移承諾烏克蘭捍衛領土完整及領土主權。拜登還表示美國關心「俄羅斯在克里米亞佔領區和烏克蘭邊境突然集結軍事力量,呼籲俄羅斯緩和緊張局勢」[359][360]。2021年4月中旬,美國財政部與歐盟、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聯合制裁八名持續佔領和鎮壓克里米亞的俄羅斯官員[361]。2022年1月19日,拜登表示相信俄羅斯會入侵烏克蘭[362]。拜登認為全面入侵烏克蘭會是二戰以來對全球戰爭與和平局勢影響最深的事件[363]。1月22日,美國駐基輔大使館請求美國國務院撤離非緊要工作人員及其家屬[364]。國務院發出旅行警告,呼籲公民勿在俄烏邊境局勢緊張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肆虐的當下前往烏克蘭或俄羅斯[365]。
- 澳洲:澳大利亞呼籲中國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366]。澳大利亞於2月13日暫停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大使館業務,並將其業務轉移到了利沃夫的一個臨時辦公室。2月22日,澳大利亞宣佈關閉在烏克蘭利沃夫市的臨時辦公室,剩餘外交人員將離開並搬到波蘭東部和羅馬尼亞。外交部長馬里斯·佩恩譴責俄羅斯公然破壞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譴責俄羅斯正在向烏克蘭東部部署所謂的『維和人員』。總理斯科特莫里森批評莫斯科命令軍隊進駐分離主義領土以維持和平的建議為「無稽之談」。澳大利亞前總理托尼·阿博特呼籲應該聯合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多國家譴責俄羅斯、反對黨領袖安東尼·阿爾巴內塞等政治人物同聲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嚴重違反了國際法[367]。2月23日,莫里森宣佈立即對俄羅斯制裁,首波包括對俄羅斯聯邦安全理事會的8個成員實施旅行禁令和定向金融制裁。[368] 26日,宣佈進一步對對俄羅斯議會的所有339名議員實施制裁,並考慮對普京以及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實施制裁。[369]
- 保加利亞:2022年1月初,保加利亞國防部長斯特凡·亞涅夫回應議會有關在國土上部署更多軍事單位的問題時,表示政府反對「在使用外交手段前升級軍事措施」,且未就局勢站隊[373]。1月21日,外交部長基里勒·佩特科夫譴責俄羅斯呼籲保加利亞離開北約、北約軍隊撤出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總統魯門·拉德夫稱有關說法「不可接受」[374]。
- 克羅地亞:2022年1月19日,克羅地亞總理安德烈·普蘭科維奇向克羅地亞議會表示烏克蘭東部的局勢非常讓人擔心,是2014年以來最激烈。他表示:「克羅地亞不希望局勢升級,但會採取明確而堅決的反應。防止局勢不穩[376][377]。」1月25日,克羅地亞總統佐蘭·米拉諾維奇向媒體表示自己認為北約在烏東部集結兵力,拜登政府國際安全事務領域採取「前後不一的危險行徑」,強調自己身為克羅地亞軍隊總司令的身份:「我們不會摻和這件事,也不想和這件事有任何關係。我把話放在這裏了。克羅地亞不會出兵,以防局勢升級。相反,我們會召回所有士兵,一個不落[378][379]。」他認為應該找到「符合俄羅斯安全利益」的安排,烏克蘭的嚴重違紀「主要由美國國內政治動態決定」[379]。同日,總理安德烈·普蘭科維奇回應總統的言論,表示自己聽到這番話,覺得是「某些俄羅斯官員」捏造的。總理就米拉諾維奇指責烏克蘭「是最腐敗的國家」向烏克蘭道歉,重申克羅地亞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沒有駐兵在烏克蘭,總統言論「不會影響到克羅地亞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政策」[380]。
-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和 立陶宛:2022年1月10日,立陶宛國防委員會開會討論俄烏局勢。針對俄羅斯侵略性的軍事行為,委員會決定增派軍力,加快推展軍事現代化計劃[383]。1月17日,拉脫維亞在東部增加兵力[384]。1月19日,愛沙尼亞總理卡婭·卡拉斯宣佈為現財年增加3.8億歐元國防開支[385]。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還決定加快購買聯合火箭炮系統等軍備[386][387]。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還請求北約及美軍在波羅的海增兵,抵擋俄羅斯的侵略行動[388]。
- 芬蘭和 瑞典:持中立態度的瑞典和芬蘭批評俄羅斯提議北約不吸納新成員國。2022年1月,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托和芬蘭總理桑娜·馬林堅稱芬蘭人民有自主權決定加入哪些聯盟[389]。瑞典持相同立場,雖非北約會員國成員,但支持各國行使國家主權,稱只有瑞典人民有權決定瑞典應不應該加入北約,且不宜由外國干涉[390]。俄方的威脅促使兩國就應不應該申請加入北約進行大辯論[391][392]。1月13日,瑞典國防軍宣佈向戰略島嶼哥得蘭島派兵,以回應俄羅斯不尋常的軍事活動[393]。
- 法國:法國歐洲暨外交部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稱法國和烏克蘭一樣,正密切監視撤退到邊界和臨時佔領領土的俄羅斯軍隊。他保證法國會繼續支持烏克蘭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認為烏克蘭在當前形勢下採取審慎明智之舉[394]。法國總統馬克宏認為,不應期望莫斯科單邊採取措施緩解局勢,並表示俄羅斯有權提出自己的擔憂。[395]
- 德國:2021年4月,時任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要求克里姆林宮減少在烏克蘭邊境駐紮的軍力[396]。2021年12月,新任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揚言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2號管道「開刀」[397][398]。2022年1月,德國外交部長安娜琳娜·貝伯克警告「任何升級局勢的手段都會讓俄羅斯政權在經濟、政治和戰略層面付上高昂代價」[399]。德國一直堅持不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的政策。德國國防部長克里斯蒂娜·蘭布雷希特稱德國向給緊張局勢「降溫」,提供武器「沒有幫助」[400]。烏克蘭指德國政府不顧北約反對,阻止北約提供的武器[401]。2022年1月21日,報道稱德國阻止愛沙尼亞出口原產自德國的武器[402]。俄羅斯在2月22日宣佈承認烏東地區獨立及派兵開入後,德國總理朔爾茨譴責俄羅斯嚴重違背聯合國基本原則及過往數十年的國際協議,並企圖佔領整個烏克蘭,宣佈中止審批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並會協調歐盟採取其他制裁行動[403]。
- 日本: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表示會和拜登緊密合作,阻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與其他盟友和夥伴保持密切聯繫,繼續就任何攻擊都會以強有力的行動應對這一點進行溝通」。拜登發推文表示「很榮幸與岸田文雄首相進行會面,進一步加強美日同盟這一印太地區及全球和平安全的奠基石」[405]。
- 南韓:韓國總統文在寅就供應鏈不安定因素指示相關單位因應,並表示對經濟、國安的應對措施不受任期限制。文在寅在青瓦台主持第4次對外經濟安保戰略會議,對於近期烏克蘭態勢指示相關單位全力協助當地韓國公民安全避難及撤離,並提前準備將當地韓企風險降至最低的應對方案[406]。2月24日,文在寅表示,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全面開戰,韓國將會參與制裁俄羅斯[197]。
- 新西蘭:新西蘭外交部長娜娜亞·馬胡塔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加派兵力表示擔憂,支持烏克蘭國家主權及和領土完整,呼籲俄羅斯遵守國際法,減少摩擦。新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呼應馬胡塔言論,稱新西蘭正考慮制裁莫斯科[407]。
- 波蘭: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表示烏克蘭不能指望波蘭對付俄羅斯的攻擊,呼籲歐洲採取統一立場[408]。1月21日,波蘭國家安全局局長帕維·索洛克表示「支持烏克蘭是安傑伊·杜達總統的關鍵優先政策」,同時杜達正和澤連斯基討論交付防禦裝備的事宜[409]。
- 中華民國:1月28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指示國家安全會議成立專案小組,密切觀察烏克蘭的局勢。2月12日,中華民國外交部發佈旅遊警示,呼籲避免前往烏克蘭,同時建議在烏克蘭留學及工作的台灣僑民儘速離開烏克蘭。[4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持俄羅斯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立場[413]。2022年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強調各方應遵守聯合國有關奧林匹克休戰的傳統決議,「在奧運會開幕前七天及殘奧會結束後七天期間」停火。按照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行時間2022年2月4日到2月20日及2022年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行時間2022年3月4日到3月13日,決議生效時間應為2022年1月28日到3月20日[414]。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前幾個小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會談後,兩國共同發表反對北約擴張和呼籲該聯盟「放棄冷戰意識形態化」的聯合聲明[415]。1月28日,趙立堅再次表示,製造緊張氣氛無助於緩解烏克蘭危機,中方希望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416]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表示,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應當得到重視和解決[417]。在俄羅斯承認盧甘斯克與頓涅茨克為獨立主權國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2022年2月22日的例行記者會表對記者相關提問表示,對於「俄羅斯承認『分裂地區』是否侵犯烏克蘭主權」,答覆指「對烏克蘭局勢演變表示關注」、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表示應尊重任何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呼籲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對於是否承認兩國為獨立主權國家,表示「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沒有發生變化」,呼籲相關各方「保持克制,通過談判解決分歧,避免衝突升級」。[418]。在歐美國家陸續宣佈制裁俄羅斯後,中國批評美國與歐盟各國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措施[419][420]。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美國「違背同俄羅斯的協議,5次將北約東擴至俄家門口並部署大量先進進攻性戰略武器」,反問美國等國家「有沒有想過把一個大國(即俄羅斯)逼到絕地的後果」。[421]
- 土耳其: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在2月15日在訪問烏克蘭時重申支持烏克蘭領土和主權完整,包括克里米亞,提議俄烏兩國領導人對話[422]。2月22日,埃爾多安譴責俄羅斯宣佈烏東地區獨立是不能接受也不會獲承認,違背《明斯克協議》及抵觸烏克蘭的主權及領土完整[423]。
- 英國: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佔領區及烏邊境的活動表示關切[424]。英國副首相多米尼克·拉布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風險極大,敦促普京「收手」[425]。外交大臣伊利沙伯·特拉斯發表推文,表示英國「無法容忍克里姆林宮密謀向烏克蘭安插親俄領導人」[141]。英國國防參謀長托尼·拉達金海軍上將警告「俄羅斯若全面入侵烏克蘭,規模會是二戰以來歐洲前所未見的[426]。」2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伊利沙伯·特拉斯在基輔就俄羅斯議會要求普京承認烏克蘭分離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為獨立地區,表明這「公然無視」莫斯科的和平進程承諾,將祭出制裁[427]。並就中國與俄羅斯主張不干涉政策表示,中國領導人與克里姆林宮的結盟而不就烏克蘭危機向俄羅斯施壓,與任何被視為負責任的全球參與者的行為不一致[428]。
黑客組織
[編輯]- 1月24日,白俄羅斯黑客行動組織表示成功利用勒索軟件干擾白俄羅斯鐵路的「伺服器、數據庫及工作站」,只留下自動化和安全系統。組織開出解鎖條件,要求白俄羅斯當局釋放50名政治犯,阻止俄羅斯軍隊進入白俄羅斯[430]。
對移民的影響
[編輯]2021年白俄羅斯—歐盟邊界危機
[編輯]波蘭過去曾指責俄羅斯應對波蘭-白俄羅斯邊境的移民危機負責。 2021年冬季,成千上萬的移民被困在寒冷的環境中,試圖從白俄羅斯穿越到波蘭[431]。 在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之後,民權活動人士報告稱,從白俄羅斯到波蘭的移民數量有所增加,這加劇了人們對俄羅斯將在危機中利用移民作為武器的擔憂[432]。
烏克蘭難民
[編輯]駐基輔的慈善機構代表報告了烏克蘭人口遠離前線的遷移[433]。2月24日,摩爾多瓦報告說,有4000名烏克蘭難民進入摩爾多瓦,當局已在那裏搭建帳篷[434]。 摩爾多瓦、斯洛伐克和波蘭承諾保持邊界開放,讓烏克蘭難民穿越[433]。 羅馬尼亞還在其境內接收了烏克蘭難民[435]。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為親俄武裝分子於2014年5月宣佈成立的有限承認國家,目前僅得到南奧塞梯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與彼此以及俄羅斯聯邦、敘利亞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正式承認,國際上認為其是烏克蘭的一部分。
- ^ 加拿大承諾提供780萬美元的致命武器和彈藥援助,6.2億美元的金融貸款[2],非致命軍事援助,並派出教官[3][4]
- ^ 捷克共和國出售裝甲車[5]
- ^ 愛沙尼亞提供野戰醫院和反坦克導彈[6][7][8]。
- ^ 拉脫維亞提供反坦克導彈和防空導彈[9]。
- ^ 立陶宛提供武器(特別是FIM-92刺針便攜式防空飛彈)、彈藥,並派出教官[10][3]。
- ^ 荷蘭提供狙擊步槍、彈藥、戰鬥頭盔、防彈衣和雷達[11]。
- ^ 波蘭出售裝甲輸送車[12]、彈藥[13]並派出教官[3]。
- ^ 土耳其出售無人戰鬥航空載具(尤其是拜拉克塔爾-TB2)[14]。
- ^ 英國提供武器(尤其是MBT LAW反坦克飛彈)、彈藥並派出教官[15][3]。
- ^ 美國提供武器、彈藥,並派出教官[16][3]。
- ^ 德國提供野戰醫院[8]
- ^ 瑞典派出教官[17]
- ^ 白俄羅斯反對派通過網絡戰提供援助[18][19]
- ^ 根據歐盟民事保護機制的要求,歐盟提供醫療用品、野戰醫院、發電機和CBRN裝備。[20]
- ^ 16.0 16.1 16.2 2021年底
參考資料
[編輯]- ^ Захарова: РФ и Беларусь вынуждены реагировать на наращивание сил НАТО у общих границ. Rossiyskaya Gazeta.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Canada is sending lethal aid to Ukraine amid Russian invasion threat: Trudeau. Global News. [2022-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國際戰略研究所.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 倫敦: 羅德里奇. 2021-02-25. ISBN 9781032012278.
- ^ Канада відправила до України “нелетальну” військову допомогу]//Головне управління розвідки Міні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и України. 7 лютого 2022 року.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 ^ "Шепетівський ремонтний завод" отримав партію шасі Tatra від чеської Excalibur Army для РСЗВ "Буревій". Defense Express. 2021-12-23 [202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6.0 6.1 Baltic states step up in arming Ukraine against potential Russian incursion. Politico. 2022-01-2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Estonia Transfers Third Of Its Javelin Missile Systems To Ukraine – Stefanchuk. Ukrainian News Agency. 2022-02-08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8.0 8.1 Estonia donates mobile field hospital to Ukrainian army. Ukrinform. 2022-02-09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 ^ Baltic nations to send missiles to Ukraine with U.S. support. CBS News. 2022-01-22 [2022-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0).
- ^ Литва передала Україні партію військової допомоги [Lithuania handed over a consignment of military aid to Ukraine]. Deutsche Welle. [2021-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烏克蘭語).
- ^ Netherlands to give Ukraine sniper rifles, radars, helmets. NL Times. 2022-02-18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ЗСУ передана партія бойових машин Oncilla. Мілітарний. 2021-04-27 [202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Україна закупила в Польщі партію болгарських боєприпасів. Ukrainian Military Pages. 2021-04-21 [202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Kramer, Andrew E. Turkey, a Sometimes Wavering NATO Ally, Backs Ukra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2-03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 ^ US small arms and ammo arrive in Ukraine as Pentagon details troops to train country's military. CNN.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 ^ US small arms and ammo arrive in Ukraine as Pentagon details troops to train country's military. CNN.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 ^ 17.0 17.1 Därför utbildar Sverige ukrainska säkerhetsstyrkor [The reason Sweden trains Ukrainian security forces]. Swedish Armed Forces. 2022-12-14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瑞典語).
- ^ «Киберпартизаны» заявили о взломе серверов БЖД и выставили ультиматум режиму. Charter 97. 2022-01-24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Білоруські "кіберпартизани" зламали сервер залізниці, щоб не пустити російські війська в країну. LB.ua. 2022-01-25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EU delivers emergency civil protection assistance to Ukraine. ec.europa.eu. 2022-02-19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英語).
- ^ Russia recognises Ukraine separatist regions. BBC News. 2022-02-21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Julian E., Barnes; Michael, Crowley; Eric, Schmitt. Russia Positioning Helicopters, in Possible Sign of Ukraine Plan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0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American officials had expected additional Russian troops to stream toward the Ukrainian border in December and early January, building toward a force of 175,000.
- ^ Fox, Greg. 165 members of Florida National Guard in Ukraine. WESH. 2021-12-10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認定入侵烏克蘭 拜登宣布對俄羅斯首波制裁. 自由時報. 2022-02-2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
- ^ 衛星照曝光! 俄羅斯向烏克蘭囤兵9萬 美國也擔心. NewTalk新聞.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 ^ 俄10万大军集结俄乌边境?专家:这是一种边缘战争策略. 鳳凰網. 2021-11-18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综述:北约加强东翼部署、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乌克兰紧张局势升级. Reuters. 2022-01-25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中文).
- ^ 28.0 28.1 美国北约书面回绝俄安全立场.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1-27 [2022-02-23] (中文(簡體)).
- ^ Sanger, David E. In U.S.-Russia Talks, How Far Can Putin Turn Back the Clock?.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0 [2022-01-2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美國英語).
- ^ Putin to mull options if West refuses guarantees on Ukraine. AP NEWS. 2021-12-26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Gongloff, Mark. Putin Launches an Unwelcome Cold War Reboot. Bloomberg.com. 2022-01-13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Russia says Ukraine could turn into re-run of Cuban missile crisis. Reuters. 2021-12-09 [202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英語).
Russia said on Thursday that escalating tensions over Ukraine could lead to a repeat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when the world stood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 [俄羅斯周四表示,烏克蘭問題上的緊張局勢升級可能導致古巴導彈危機的重演,當時世界正處於核戰爭的邊緣。]
- ^ 許輝. 拜登普京月内两次视频对话 乌克兰局势让古巴导弹危机重演?. 多維新聞. [202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當前,烏克蘭(北約支持)同俄羅斯的軍事對抗沒有緩和跡象,西方媒體甚至將當前局勢與美蘇走向核戰爭邊緣的古巴導彈危機相提並論。俄羅斯高級外交官和分析人士甚至認為,俄羅斯和西方大國就烏克蘭問題僵持不下造成的危機比古巴導彈危機更為嚴重。
- ^ 早报:俄乌危机骤然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下午召开紧急会议. www.abc.net.au. 2022-02-21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
- ^ 「烏克蘭不只是鄰國,更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京發表全國演說,對北約與烏克蘭正式攤牌. 風傳媒. 2022-02-22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2).
- ^ 蒲亭宣布 將對烏克蘭採取特種軍事作戰 | 國際 |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中文(臺灣)).
- ^ Bush backs Ukraine on Nato bid. BBC News. 2008-04-0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6).
- ^ Calamur, Krishnadev. Crimea: A Gift To Ukraine Becomes A Political Flash Point. NPR. 2014-02-27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 ^ Keating, Joshua. Kruschev's Gift. Slate. 2014-02-25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 ^ Krim-Übertragung : War der Dnjepr-Kanal der Grund? – Nachrichten Geschichte. DIE WELT.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8).
- ^ 41.0 41.1 Iulian Chifu; Oazu Nantoi; Oleksandr Sushko. Russia–Georgia War of August 2008: Ukrainian Approach (PDF). The Russian Georgian War: A trilateral cognitiv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of the crisi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Bucharest: Editura Curtea Veche. 2009: 181 [2016-02-21]. ISBN 978-973-1983-19-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9-30).
- ^ NATO Expansion and the Danger of a Second Cold War. Cato Institute. 1996-01-31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Opinion: What a sensible Ukraine policy would look lik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1-04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Rada removes Yanukovych from office, schedules new elections for May 25. Interfax-Ukraine. 2014-02-24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 ^ Ukraine President Yanukovich impeached. Al Jazeera. 2014-02-22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 ^ Sindelar, Daisy. Was Yanukovych's Ouster Constitutional?. Radio Free Europe, Radio Liberty (Rferl.org). 2014-02-23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 ^ Feffer, John. Who Are These 'People,' Anyway?. The Huffington Post. 2014-03-14 [201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8).
- ^ Ukraine President Yanukovich impeached. Al Jazeera. 2014-02-22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 ^ Polityuk, Pavel; Robinson, Matt. Roche, Andrew , 編. Ukraine parliament removes Yanukovich, who flees Kiev in "coup". Reuters. Gabriela Baczynska, Marcin Goettig, Peter Graff, Giles Elgood. 2014-02-22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 ^ Fisher, Max.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Ukraine crisis. Vox. 2014-09-03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Grytsenko, Oksana. Armed pro-Russian insurgents in Luhansk say they are ready for police raid. Kyiv Post. 2014-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2).
- ^ Ragozin, Leonid. Annexation of Crimea: A masterclass in political manipulation. www.aljazeera.com.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8) (英語).
- ^ Article by Vladimir Putin ”On the Historical Unity of Russians and Ukrainians“. Kremlin.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Snyder, Timothy. How to think about war in Ukraine. 2022-01-18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Why Putin’s history essay requires a rewrite. The Times. 2020-09-15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Roth, Andrew. Putin’s Ukraine rhetoric driven by distorted view of neighbour. The Guardian. 2021-12-07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Putin’s new Ukraine essay reveals imperial ambitions. Atlantic Council. 2021-07-15 [202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 ^ Wilson, Andrew. Russia and Ukraine: ‘One People’ as Putin Claims?. RUSI. 2021-12-23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US, NATO rule out halt to expansion, reject Russian demands. AP NEWS. 2022-01-07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英語).
- ^ Putin wants to destroy Ukraine and restore Soviet Union, says Yatseniuk. The Guardian. 2014-09-13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Vladimir Putin: The rebuilding of ‘Soviet’ Russia. BBC. 2014-03-28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Rubin, Trudy. Putin wants to reestablish the Russian empire. Can NATO stop him without war?.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22-01-11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Lithuanian president: Russia’s attempts to create ‘zones of influence’ will not be tolerated. LRT. 2021-12-20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Szary, Wiktor. In push for equal NATO status, Poland asks for flashpoint troops. Reuters. 2016-06-20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Степура, Антон. Бойовики "ДНР" заявили про дозвіл вести "упереджувальний вогонь на знищення". Suspilne. 2021-03-03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烏克蘭語).
- ^ Машута, Юлія (Julia Mashuta). На Донеччині відкрили і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ий центр "Нью-Йорк" [New York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pened in Donetsk Region]. Suspilne. 2021-04-06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烏克蘭語).
- ^ Російський вертоліт порушив повітряний простір України [Russian helicopter violates Ukrainian airspace]. Ukrayinska Pravda. 2021-03-16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烏克蘭語).
- ^ Найбільші втрати від початку перемир'я. Що сталося в бою під Шумами і як відповість Україна [The biggest loss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armistice. What happened in the battle of Shumy and how Ukraine will respond?]. nv.ua. Novoye Vremya. 2021-03-29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烏克蘭語).
- ^ Росія відмовилася повернутися до режиму припинення вогню з 1 квітня [Russia has refused to return to the ceasefire since April 1]. Ukrayinska Pravda. 202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烏克蘭語).
- ^ Massive, Army-led NATO exercise Defender Europe kicks off. Army Times. 2021-03-15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Ukraine: purpose of upcoming Defender Europe 2021 exercise is to practice for war with Russia. UAWire. 2021-04-04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Briefing by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Maria Zakharova, Moscow, April 15, 2021.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 ^ Germany Says Russia Seeking To 'Provoke' With Troop Buildup At Ukraine's Border.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21-04-14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 ^ Zelensky enacts strategy for de-occupation and reintegration of Crimea. Ukrinform. 2021-03-24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 ^ Росія стягує війська до кордону з Україною – Хомчак [Russia draws troops to the border with Ukraine – Khomchak]. Ukrayinska Pravda. 2021-03-30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烏克蘭語).
- ^ Росія не є загрозою для України, пересування армії Росії не має викликати занепокоєння – Кремль [Russia is not a threat to Ukraine, the movement of Russia's army should not be a concern – the Kremlin]. Radio Liberty. 2021-04-05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烏克蘭語).
- ^ 77.0 77.1 Heather A Conley; Matthew P Funaiole. Unpacking the Russian Troop Buildup along Ukraine's Border.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21-04-22 [202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 EU and UK pledge backing to Ukraine after Russian military buildup. The Guardian. [2021-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 ^ Проліт "Алігаторів": як ЗС РФ практично реалізує інформаційні операції проти України під час військових навчань [The flight of the "Alligators": how the Russian Armed Forces practically implement information operations against Ukraine during military exercises]. InformNapalm.org (Українська). 2021-04-02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烏克蘭語).
- ^ Українська армія відкидає застосування зброї проти цивільних на Донбасі [The Ukrainian army rejects the use of weapons against civilians in Donbass]. DW.com. Deutsche Welle.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烏克蘭語).
- ^ Якщо Кремль шукає "казус беллі", вкидаючи цинічні фейки, світ це має сприймати всерйоз [If the Kremlin is looking for a "belly incident" by throwing cynical fakes, the world should take it seriously]. Ministry of Defense Ukraine. 2021-04-06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烏克蘭語).
- ^ Lavrenyuk, Yaroslava. Фейк: На Донбасі внаслідок атаки 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безпілотника загинула дитина (оновлено) [Fake: A child died in Donbas as a result of a Ukrainian drone attack (updated)]. 2021-04-05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烏克蘭語).
- ^ На Донеччині загинули двоє українських військових. Укрінформ. 2021-04-06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 ^ Через обстріл на Донеччині 50 населених пунктів залишилися без води. Укрінформ. 2021-04-06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 ^ 85.0 85.1 Mirovalev, Mansur. The devastating human, economic costs of Crimea's annexation. Al Jazeera. 2021-05-21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 ^ Cooper, Helene; Barnes, Julian E. 80,000 Russian Troops Remain at Ukraine Border as U.S. and NATO Hold Exercises. New York Times. 2021-05-05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 ^ Troianovski, Anton. Where Ukrainians Are Preparing for All-Out War With Russia. New York Times. 2021-05-08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 ^ Росія перекидає кораблі з Каспію на Чорне море.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At the request of Ukraine, @OSCE states will meet at 4pm CET to request clarification from [Russia] about its military buildup on the borders of [Ukraine] & in occupied Crimea. This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iennaDocument in hopes of reducing the risk of conflict.. Twitter. U.S. Mission to OSCE. 2021-04-10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Консула в Петербурзі Сосонюка затримали на кілька годин, і він уже в дипустанові. Україна готує відповідь, – речник МЗС Ніколенко [Consul in St. Petersburg Sosoniuk was detained for several hours, and he is already in the embassy. Ukraine is preparing an answer, –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Nikolenko]. Censor.net. 2021-04-17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烏克蘭語).
- ^ Yavorovich, Tatiana. Затримання українського консула: Єнін розповів, як у Росії підставили Сосонюка [Detention of the Ukrainian consul: Yenin told how Sosoniuk was set up in Russia]. Суспільне | Новини (incomplete). 2021-04-17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烏克蘭語).
- ^ Litvinenko, Igor. Висланий український консул покинув РФ [The deported Ukrainian consul left Russia]. RBC Ukraine. 2021-04-22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烏克蘭語).
- ^ Рокитна, Анастасія. Україна направила ноту російському дипломату. У нього є 72 години, щоб покинути країну [Ukraine sent a note to a Russian diplomat. He has 72 hours to leave the country]. RBC Ukraine. 2021-04-19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烏克蘭語).
- ^ Перевірка в ПВО і ЗВО завершується, з 23 квітня війська почнуть повертатися в пункти постійної дислокації – Шойгу [Check in air defense and ZVO comes to the end, from April 23 troops will begin to return to points of permanent deployment – Shoigu]. ua.interfax.com.ua. Interfax-Ukraine.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烏克蘭語).
- ^ Патрушев заявив про "загрозу терактів і диверсій" у Криму. Крым.Реалии.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烏克蘭語).
- ^ Кораблі ФСБ РФ намагались спровокувати ВМСУ біля Керченської протоки: "Гюрзи-М" дали гідну відсіч | Defense Express. defence-ua.com.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закордонних справ України – Заява МЗС України у зв'язку із обмеженням Російською Федерацією свободи судноплавства в Чорному морі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 Stat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ussian Federation's restriction of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Black Sea]. mfa.gov.u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烏克蘭語).
- ^ Godovan, Yuri. Військ РФ біля кордону України зараз більше, ніж у 2014 році – Пентагон [Size of Russian troops near the Ukrainian border are now larger than in 2014 – the Pentagon]. unian.ua. Ukrainian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Agency. 2021-04-20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烏克蘭語).
- ^ РФ обмежила польоти над частиною Криму і Чорного моря, – NOTAM [Russia has restricted flights over part of the Crimea and the Black Sea – NOTAM]. Censor.net. 2021-04-20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烏克蘭語).
- ^ Medvedev, Dmitry. Почему бессмысленны контакты с нынешним украинским руководством. Kommersant.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俄語).
- ^ Russia Shouldn't Negotiate With 'Vassal' Ukraine, Ex-President Medvedev Says. The Moscow Times.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英語).
- ^ Vladimir, Isachenkov. Kremlin denies plans to invade Ukraine, alleges NATO threats. Associated Press. 2021-11-12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 ^ Ukraine's president says 100,000 Russian troops amassed near border. Times of Israel. 2021-11-14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 ^ Harris, Shane; Sonne, Paul. Russia planning massive military offensive against Ukraine involving 175,000 troops, U.S. intelligence warns. Washington Post. 2021-12-03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0).
- ^ The world is worried Putin is about to invade Ukraine. Here's why. CNBC.com. 2021-11-17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 ^ Russia-Ukraine border: Why Moscow is stoking tensions. BBC News. 2021-11-27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 ^ Глава разведки Украины назвал протесты в Киеве подготовкой России к военному вторжению – Новости – Мир – Коммерсантъ. kommersant.ru. 2021-11-21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108.0 108.1 Ненормандское положение вещей – Газета Коммерсантъ № 215 (7177) от 26.11.2021. kommersant.ru. 2021-11-25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Украина заговорила о "вторжении" – Коммерсантъ FM – Коммерсантъ. kommersant.ru. 2021-11-22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Russia says Ukraine has deployed half its army to Donbas conflict zone. Reuters. 2021-12-01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 ^ Russia slams Western 'hysteria' over Ukraine. Deutsche Welle. 2021-11-21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 ^ U.S. 'Escalating' Russia-Ukraine Tensions by Arming Kyiv – Kremlin. The Moscow Times. 2021-11-23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Kremlin accuses West of artificially whipping up Ukraine tensions. Reuters. 2021-11-21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
- ^ Ukraine Angers Russia by Buying Turkish Drones and Wants To Get Its Hands On More. Bloomberg. 2021-12-03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 ^ Russia accuses Ukraine of mobilising artillery, feigning negotiations. Euronews. 2021-12-10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 ^ UPDATE 1-Russia accuses Ukraine of mobilising artillery, feigning negotiations. Reuters. 2021-12-09 [2021-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 ^ За нашу соседскую родину – Газета Коммерсантъ № 221 (7183) от 04.12.2021. kommersant.ru. 2021-12-03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Russia builds up forces on Ukrainian border. Politico. December 2021 [2021-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 ^ US intelligence finds Russia planning military offensive against Ukraine. Business Standard. 2021-12-04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 ^ Julian, Röpcke. BILD exklusiv: Russlands Kriegspläne, So könnte Putin die Ukraine vernichten [BILD Exclusive: Russia's War Plans – How Putin could destroy Ukraine]. Bild. 2021-12-03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德語).
- ^ Seth G., Jones; Philip G., Wasielewski. Russia's Possible Invasion of Ukraine. csis.org.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22-01-13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Schwirtz, Michael; Sanger, David E. Russia Thins Out Its Embassy in Ukraine, a Possible Clue to Putin’s Next Mov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8 [2022-02-2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美國撤駐烏克蘭使館家眷稱入侵隨時發生,英德態度不一. BBC News 中文. 2022-01-24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繁體)).
- ^ CNN, Matthew Chance, Kylie Atwood, Emmet Lyons and Ami Kaufman. Ukraine warns Russia has 'almost completed' build-up of forces near border. CN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Will Russia make a military move against Ukraine? Follow these clues.. Atlantic Council. 2022-01-21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Russia sending more troops to Belarus amid rising tensions with Ukraine – National | Globalnews.ca. Global News.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美國英語).
- ^ US fears arrival of Russian troops could lead to nuclear weapons in Belarus. France 24. 2022-01-18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英語).
- ^ Russia moves more troops westward amid Ukraine tensions. ABC News.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英語).
- ^ Lejeune, Tristan. Russia sends troops to Belarus for war games. TheHill. 2022-01-18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英語).
- ^ Sanger, David E. Biden Predicts Putin Will Order Ukraine Invasion, but ‘Will Regret Having Done It’.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20 [2022-02-2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Liptak, Kevin. Biden predicts Russia 'will move in' to Ukraine, but says 'minor incursion' may prompt discussion over consequences | CNN Politics. CNN. 2022-01-19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Singh (now), Maanvi; Greve (earlier), Joan E.; Aratani, Lauren; Levine, Sam. Biden warns Russia will ‘pay a heavy price’ if Putin launches Ukraine invasion – 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2022-01-21 [2022-02-23].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英國英語).
- ^ 133.0 133.1 Biden's 'minor incursion' comment roils diplomatic efforts to halt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Los Angeles Times. 2022-01-20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Brown, Matthew. 'There are no minor incursions': Ukrainian president rebukes Biden over remarks on Russian invasion. USA TODAY.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美國英語).
- ^ Herb, Jeremy. Ukrainian President pushes back on Biden: 'There are no minor incursions' | CNN Politics. CNN. 2022-01-20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Perspective | Volodymyr Zelensky: 'Everyone will lose' if Russia invades Ukrain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1-21].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美國英語).
- ^ Russia to hold major navy drills involving all its fleets. 2022-01-20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英語).
- ^ Michael Schwirtz; David E. Sanger; Mark Landler. Britain Says Moscow Is Plotting to Install a Pro-Russian Leader in Ukra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22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Paul Sonne; John Hudson; Shane Harris. U.K. accuses Russia of scheming to install a pro-Kremlin government in Ukrain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1-22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Explainer-Who is Yevhen Murayev, named by Britain as Kremlin's pick to lead Ukraine?. Euronews. 2022-01-23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141.0 141.1 UK warns of Russian 'plot' to replace Ukraine government. Deutsche Welle. 2022-01-23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俄乌紧张局势升级,乌成千上万青年被征召入伍接受战备训练_克宫:乌克兰集结军队准备发动袭击_北约_预备役. www.sohu.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英語).
- ^ 第三批美国军事援助运抵乌克兰 乌克兰局势如何?. world.huanqiu.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俄羅斯南部戰備檢查涉及6千名軍人. hk.news.yahoo.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香港)).
- ^ 八小时谈判奏效 俄乌同意不动武. DW.COM. 2022-01-27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中文(中國大陸)).
- ^ 界面. 俄罗斯外交部:俄乌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接受的”. news.sina.com.cn. 2022-01-27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卢卡申科:若俄罗斯遭攻击 白俄罗斯将参战支援. 網易. 2022-01-29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 ^ 北约多国陆续向东欧地区增兵,乌总统:他国渲染“恐慌”. world.huanqiu.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 ^ 北约秘书长:北约没有计划在乌克兰部署作战部队_新闻中心_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0).
- ^ 安理会今天讨论乌克兰危机 预计西方将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北约宣布对部署部队对抗俄罗斯的立场. chinese.aljazeera.net.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中文(簡體)).
- ^ 美国务院建议美公民暂停前往白俄罗斯,并要求其政府雇员家属离开该国_联合国安理会_声明_美国务院. www.sohu.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英語).
- ^ 法國與德國領導人將訪問俄羅斯及烏克蘭 - RTHK. news.rthk.hk.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臺灣)).
- ^ 郭倩. 英国首相约翰逊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 展开正式访问. news.cctv.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在乌克兰附近举行实弹演习 中国表示在当前冲突中支持俄罗斯. chinese.aljazeera.net.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中文(簡體)).
- ^ 北约在俄罗斯边境附近进行军事训练. TRT 中文.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英烏波宣布強化三國合作關係 烏克蘭軍隊3年內計畫增加10萬兵力.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01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中文(繁體)).
- ^ 發自柏林, Yaroslav Trofimov發自基輔 / Laurence Norman. 北約領導人密集訪問烏克蘭,展示對烏支持立場.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臺灣)).
- ^ 对抗与震慑俄罗斯 美国东欧增兵3000.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0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簡體)).
- ^ Russia withdraws two war ships after Turkey denies Black Sea access. [2022-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 ^ U.S. details elaborate Russian plan to produce video of fake Ukrainian attack, with corpses and actors. The Week. [202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8) (英語).
- ^ 防歐洲爆發戰爭 德法波蘭領導人會商降溫之道. 聯合新聞網. 2022-02-09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6) (中文(臺灣)).
- ^ 拜登警告在乌美国人应立即离开乌克兰. 124.133.228.8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白举行联合军演-中工军事-中工网. www.workercn.c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6).
- ^ 乌克兰局势:美国持续“拱火” 敦促在乌公民至多48小时内离境. 網易. 2022-02-12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加拿大跟隨英美等盟友 撤離駐烏外交官眷屬 - 大紀元.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22-01-26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繁體)).
- ^ 外媒:澳加紧跟美国暂停驻乌使馆业务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www.cankaoxiaoxi.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普京:不希望在欧洲发生战争. 早報. 2022-02-15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2) (中文(簡體)).
- ^ 168.0 168.1 Cyberattacks knock out sites of Ukrainian army, major banks. AP NEWS. 2022-02-15 [202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英語).
- ^ No Russian Withdrawal Yet, Ukraine's Zelenskiy Says. US News. 2022-02-16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170.0 170.1 Boris Johnson: Ukraine kindergarten shelling is false-flag operation. the Guardian. 2022-02-17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英語).
- ^ Trofimov, Ann M. Simmons / Yaroslav. 乌克兰与分离势力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中文(中國大陸)).
- ^ Zeitung, Süddeutsche. Ukraine-Konflikt: Gefechte in der Ostukraine. Süddeutsche.de.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德語).
- ^ Reuters. Russian military in Belarus threatens Baltics and Poland, says Lithuanian president. Reuters. 2022-02-17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美国指责俄罗斯驱逐美驻俄副大使"使局势升级”.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17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中文(簡體)).
- ^ Pleasance, Chris. 'Huge explosion' in Luhansk 'possibly linked to gas pipeline'. Mail Online. 2022-02-18 [202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176.0 176.1 Ukraine rebels mobilize troops amid Russia invasion fears. AP NEWS. 2022-02-19 [202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Separatists in Ukraine order ‘general mobilisation’ amid shelling. www.aljazeera.com. [202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英語).
- ^ 俄罗斯1999年以来首次缺席慕安会,普京将不出席. 網易. 2022-02-18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 ^ 乌克兰东部局势升级:分离主义者开启大规模撤离行动 美国发现俄罗斯军事集结仍在继续. chinese.aljazeera.net.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中文(簡體)).
- ^ 烏克蘭軍方:烏東分離分子炮擊 政府軍2死4傷. 經濟日報. [202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中文(臺灣)).
- ^ Putin orders troops into eastern Ukraine on ‘peacekeeping duties’. the Guardian. 2022-02-21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英語).
-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普京簽署命令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2-02-22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中文).
- ^ 普京簽令承認烏東兩個“共和國”獨立地位.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21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 ^ 普京: 乌克兰从来没有独立建国的传统.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23 [202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中文).
- ^ 185.0 185.1 Murphy, Mike. 拜登签署行政令,禁止美国人在乌克兰分离地区开展商业活动.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中文(中國大陸)).
- ^ 186.0 186.1 拜登公布对俄制裁措施 重申美国无意与俄罗斯开战. 網易. 2022-02-2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187.0 187.1 德国呼吁俄罗斯取消承认“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两共和国”的决定. 界面新聞. 2022-02-22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188.0 188.1 188.2 俄羅斯承認烏克蘭分離主義地區獨立 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 BBC News 中文. 2022-02-22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中文(繁體)).
- ^ Osborn, Andrew; Antonov, Dmitry. Putin orders troops to Ukraine after recognizing breakaway regions. Reuters. 2022-02-22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 ^ 综述:俄罗斯面临新制裁 此前普京承认乌东分离地区独立(更新版). Reuters. 2022-02-22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中文).
- ^ 央視網. 俄罗斯宣布与乌东两个“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news.sina.com.cn. 2022-02-2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 ^ 古特雷斯重申: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某些地域所谓“独立”侵犯了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聯合國新聞. 2022-02-21 [202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烏克蘭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促請公民立即離開俄羅斯. 中央社 CNA.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中文(臺灣)).
- ^ 早报:普京授权在顿巴斯采取特别军事行动 安理会召开第二次紧急会议. www.abc.net.au.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中文).
- ^ 普京授權 在烏東頓巴斯展開軍事行動. on.cc東網.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中文(香港)).
- ^ 197.0 197.1 張子傑, 許懿安, 成依華, 歐敬洛. 持續更新|俄羅斯攻烏克蘭50士兵陣亡10平民喪命 第二波導彈殺到. 香港01. 2022-02-24 [2022-02-24] (中文(香港)).
- ^ 乌克兰总统:乌全境将进入战时状态,在全国实施戒严. 界面新聞.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乌克兰全境将进入战时状态. world.huanqiu.com.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俄軍三路進攻 烏克蘭總動員. on.cc東網.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中文(香港)).
- ^ TVBS. 快訊/基輔傳遭轟炸! 俄國防部:已癱瘓烏克蘭空軍. TVBS.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中文(臺灣)).
- ^ 普丁開戰了!烏克蘭證實「導彈襲擊」 首都基輔驚傳爆炸. ETtoday新聞雲.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中文(繁體)).
- ^ 快讯:乌克兰称击落俄罗斯飞机. 早報.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中文(簡體)).
- ^ 俄軍聯手白俄攻擊烏克蘭邊境部隊! 軍車入侵畫面曝. ETtoday新聞雲.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繁體)).
- ^ 快訊/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傳已登陸敖得薩 烏國軍方急否認. ETtoday新聞雲.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中文(繁體)).
- ^ 不斷更新/俄對烏動武 烏克蘭宣布與俄羅斯斷交. 聯合新聞網.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中文(臺灣)).
- ^ 基輔民眾打包出逃! 高速公路塞爆、地鐵擠滿人潮畫面曝. 聯合新聞網.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中文(臺灣)).
- ^ 快新聞/蒲亭下令開戰 基輔機場驚傳爆炸「黑煙四竄」畫面曝. 民視新聞網.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中文(繁體)).
- ^ Zelensky warns Ukraine 'entirely prepared' if Russia attacks. France 24. 2021-11-26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 ^ Zelenskiy says Ukraine uncovers coup plot involving Russians; Kremlin denies role. Reuters. 2021-11-26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 ^ Ukraine's Zelenskiy Says Ready for Russian Escalation, Claims Coup Plot Uncovered. The Moscow Times. 2021-11-27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EU threatens Russia sanctions as NATO backs Ukraine. France 24. 2021-12-16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 ^ Ukraine says arrests Russian agent planning attacks in Odessa. www.msn.com. [202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
- ^ Harding, Luke. Ukraine hit by 'massive' cyber-attack on government websites. The Guardian. 2022-01-14 [2022-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 ^ Russia is preparing a pretext for invading Ukraine: US official. Al Jazeera English. 2022-01-14 [2022-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 ^ Ukraine accuses Russia of cyber-attack on two banks and its defence ministry. the Guardian. 2022-02-16 [202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英語).
- ^ Websites Of Ukrainian Government Agencies, Banks Targeted Again By Cyberattack.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英語).
- ^ Захист кордону і критичної інфраструктури, протидія ДРГ: на півдні України оголосили збори підрозділів тероборони [Protection of border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ounteraction of DRG: meeting of terrorist defense units announced in the south of Ukraine]. Espreso TV. 2021-04-06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烏克蘭語).
- ^ Ми пам'ятаємо кожного захисника, який загинув за Україну – Президент відвідав позиції українських військ на Донбасі [We remember every defender who died for Ukraine – the President visited the positions of Ukrainian troops in Donbass]. President of Ukraine. 2021-04-08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烏克蘭語).
- ^ U.S. Intel Says Russia Is Preparing 175,000 Troops For Ukraine Offensive. Forbes. 2021-12-03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Ukraine defense minister warns of 'bloody massacre' if Russia invades. The Hill. 2021-12-07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Russian invasion likely at 'the end of January,' warns Ukraine defence minister. National Post. 2021-12-03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Thousands of Ukrainians are training to protect their cities in case Russia invades. NPR.org.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Kramer, Andrew E. Training Civilians, Ukraine Nurtures a Resistance in Wait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21-12-26 [2022-01-3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美國英語).
- ^ 225.0 225.1 Andriy, Zagorodnyuk. How to make a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Atlantic Council. 2022-01-09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Reuters. Ukraine starts drafting reservists aged 18-60 after president's order. Reuters. 2022-02-23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英語).
- ^ 227.0 227.1 227.2 227.3 Amy, Cheng. Military trainers, missiles and over 200,000 pounds of lethal aid: What NATO members have sent Ukraine so far.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1-22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英語).
- ^ Blinken calls for a diplomatic solution as U.S. prepares to back Ukrainian insurgency. The Week. 2022-01-19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229.0 229.1 Cooper, Helene. US considers backing an insurgency if Russia invades Ukra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5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Shivam, Patel. U.S. gave $200 mln defense aid to Ukraine in December – official. Reuters. 2022-01-19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U.S. approves allied weapons shipments to Ukraine as worries mount. Politico. 2022-01-19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Joe, Gould; Howard, Altman. $200m in Javelins, other anti-armor systems, grenade launchers and more to Ukraine: DoD. Defense News. Defense News.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США передали Украине многоцелевые гранатометы SMAW: на что они способны [Ukraine receives SMAW grenade launchers from United States]. NV.UA. 2022-01-24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烏克蘭語).
- ^ U.S. planning to transfer Mi-17 military helicopters to Ukraine. Ukrinform. 2022-01-22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Charap, Samuel; Scott, Boston. U.S. Military Aid to Ukraine: A Silver Bullet?. RAND Corporation. 2022-01-21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Sprenger, Sebastian. Baltic states tout US-approved weapon shipments to Ukraine. Defense News. 2022-01-21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英語).
- ^ Estonia plans to supply Ukraine with heavy weapons. Euractiv. 2022-01-03 [2022-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 ^ Latvia will send weapons to Ukraine – defense minister. Ukrinform. 2022-01-06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 ^ Lithuania ready to supply lethal weapons to Ukraine – minister. LRT. 2021-12-20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Larisa Brown, Defence (編). British anti-tank weapons sent to defend Ukraine from Russia. The Times. 2022-01-18 [2022-01-1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英語).
- ^ Russia-Ukraine tensions: UK sends 30 elite troops and 2,000 anti-tank weapons to Ukraine amid fears of Russian invasion. Sky News. 2022-01-20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Denmark announces comprehensive support program to Ukrain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Denmark. 2022-01-16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Foreign Min. open to giving Ukraine military support as Russian troop build-up continues. NL Times.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NL will look sympathetically at Ukraine requests for defence support. DutchNews.nl. 2022-01-21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Poland handing over defense aid to Ukraine – Duda’s Office. Ukrinform. 2021-01-3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Poland to provide Ukraine with arms to counter potential Russian invasion. Financial Times. 2022-02-0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烏俄局勢一觸即發 波蘭、加拿大持續軍援. 自由時報. 2022-02-20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248.0 248.1 Foreign Fighters Vow to Support Ukraine Against Russian Invasion. Coffee or Die Magazine. 2021-12-24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美國英語).
- ^ Ground report on the Georgia National Legion: 17,000 foreign fighters from 27 nations are in Ukraine,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250.0 250.1 Reuters. Spain sends warships to Black Sea, considers sending warplanes. Reuters. 2022-01-2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EFE. La fragata española Blas de Lezo ya está rumbo al mar Negro para participar en las maniobras de la OTAN [The Spanish frigate Blas de Lezo is already heading to the Black Sea to participate in NATO maneuvers]. Cadena SER. 2022-01-22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西班牙語).
- ^ The Netherlands will Send two F-35 Fighters to Bulgaria. Novinite.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F-35 to make NATO Southern Air Policing debut. Janes Information Services. 2022-01-21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Sullivan, Becky. Newly deployed U.S. troops arrive in Europe as Russia bolsters its own forces. NPR (NPR). NPR. 2022-02-05 [202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Swinford, Steven; Brown, Larisa (編). Britain will not flinch over Ukraine, says Boris Johnson. The Times. 2022-02-07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英語).
- ^ Nato-Manöver in Osteuropa - US-Militärkonvois rollen durch Sachsen. mdr.de.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德語).
- ^ 美國指俄羅斯隨時入侵烏克蘭 籲當地僑民48小時內離開. Now新聞. 2022-02-12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 ^ 英国告知在乌克兰的侨民立即撤离,不要寄希望于军事疏散. 路透社. 2022-02-22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 ^ 恐烏克蘭失控 美日荷籲僑民快走. 自由時報. 2022-02-22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0).
- ^ 德國外交部要求公民「盡速離開烏克蘭」 隨時會發生軍事衝突. 東森新聞. 2022-02-19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CIA director dispatched to Moscow to warn Russia over troop buildup near Ukraine. CNN. 2021-11-05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
- ^ 262.0 262.1 262.2 Россия и Запад концентрируют обвинения [Russia and the West concentrate accusations]. Kommersant. 2021-11-16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俄語).
- ^ 263.0 263.1 Ravid, Barak. Israeli PM proposed a Russia-Ukraine summit in Jerusalem last year. Axios.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英語).
- ^ Признать Донецкую и Луганскую народные республики! [Recognize the Donetsk and Luhansk People's Republics!]. Pravda.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俄語).
- ^ Sukhov, Oleg. Russian parliament to consider recognizing Donbas proxies as independent states. The Kyiv Independent.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美國英語).
- ^ Michael Crowley; Edward Wong. U.S. Sanctions Aimed at Russia Could Take a Wide Toll.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29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 ^ ‘Putin has forced this crisis diplomacy upon the West’. Swissinfo.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英語).
- ^ Political advisers to hold four-way talks on Ukraine in Paris. Thomson Reuters. 2022-01-22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Scholz, Macron say diplomacy can fix Ukraine-Russia standoff. Deutsche Welle. 2022-01-25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At Russia's request, Kiev withdrew the law on Crimea and Donbas from parliament. News Fox24.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 ^ Macron plans diplomatic phone call with Putin to calm Ukrainian crisis. The Irish Times. 2022-01-26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French President Macron says Vladimir Putin told him Russia won’t escalate Ukraine crisis. Indian Express. The Indian Express. 2022-02-09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said Tuesday that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told him that Moscow would not further escalate the Ukraine crisis. Macron also said it would take time to find a diplomatic solution to the rising tensions, which represent the biggest security crisi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since the Cold War.
- ^ Defiant Putin mauls Macron in Moscow. POLITICO. 2022-02-07 [2022-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美國英語).
- ^ 白宫确认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面取消.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Biden and Putin make little apparent headway on Ukraine in virtual summit. The Guardian. 2021-12-07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4).
- ^ Встреча с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США Джозефом Байденом [Meeting with US President Joseph Biden]. Kremlin.ru. 2021-12-07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俄語).
- ^ МИД раскрыл требования России к США по гарантиям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The Foreign Ministry disclosed the requirements of Russia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security guarantees]. RBK Group. 2021-12-17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俄語).
- ^ Statement by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on President Biden’s Phone Call with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of Russia. The White House. 2021-12-3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279.0 279.1 279.2 Kevin Liptak. Biden pushes Putin for Ukraine de-escalation in second call this month. CNN. 2021-12-3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 ^ Putin said new sanctions could cause complete severance of Russian-US ties – Kremlin aide. TASS. 2021-12-31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Foreign Minister Sergey Lavrov's interview with Rossiya Segodnya, December 31, 2021.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Russia. 2021-12-31.
- ^ Hunnicutt, Trevor; Osborn, Andrew. U.S., Russia set for Jan 10 security talks amid Ukraine tensions. Reuters. 2021-12-28 [202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英語).
- ^ Deputy Secretary Sherman's Meeting with Russian Deputy Foreign Minister Ryabkov.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01-09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Briefing with Deputy Secretary Wendy R. Sherman on the U.S.-Russia Strategic Stability Dialogu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01-10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NATO-Russia Council meets in Brussels. NATO. 2022-01-12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Deputy Minister of Defence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Colonel-General Alexander Fomin at a meeting of the Russia–NATO Council brought Russian assessments of the current state in the field of euro-security. Ministry of Defence of Russia. 2022-01-12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Russia says NATO talks 'unsuccessful' as Poland warns of war. Al Jazeera. 2022-01-13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Press conference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following the meeting of the NATO-Russia Council. NATO.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Secretary Antony J. Blinken at a Press Availabilit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01-2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U.S. and Russia agree to keep talking after meeting on Ukraine. Reuters. 2022-01-2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CNN, Jeremy Herb, Jennifer Hansler and Kylie Atwood. Blinken announces US has delivered written responses to Russia over Ukraine crisis. CNN.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 ^ ‘Russian concerns were basically ignored’: Putin slams U.S. response to Moscow’s security demands. Politico. 2022-02-02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 ^ США проигнорировали принципиальные озабоченности Москвы, заявил Путин. RIA Novosti. 2022-02-02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俄語).
- ^ UN security council meets to discuss Ukraine crisis. The Guardian. Agence France-Presse. 2021-01-31 [202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英語).
- ^ Holmes, Oliver; Borger, Julian; Borger, Julian. Ukraine crisis: UK considering further military deployments and ‘unprecedented’ sanctions – 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2022-01-31 [2022-02-01].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英國英語).
- ^ Mauldin, William. U.S., Russia Square Off Over Ukraine in U.N. Security Council Debat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01-31 [2022-02-01]. ISSN 0099-96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美國英語).
- ^ Russia, US exchange accusations over Ukraine at UN. AP NEWS. 2022-01-3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英語).
- ^ Lo scontro all'ONU tra Russia e Stati Uniti. Il Post. 2022-02-0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意大利語).
- ^ Julian, Borger; Lorenzo, Tondo. Moscow warns Ukraine may ‘destroy itself’ as Russia and US clash at UN. The Guardian. Washington D.C., Toronto. 2022-02-01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英語).
- ^ Pavia, Will; Charter, David. The West wants war in Ukraine, Russia claims at fiery UN meeting. The Times (London). 2022-02-0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 ^ Borger, Julian; Tondo, Lorenzo. Moscow warns Ukraine may 'destroy itself' as Russia and US clash at UN. The Guardian. 2022-02-01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s in 2022. United Nations. [202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 ^ Russia, in report to U.N., again accuses Ukraine of 'genocide' amid shelling in Donbas region. news.yahoo.com.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8) (美國英語).
- ^ МИД раскрыл требования России к США по гарантиям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The Foreign Ministry disclosed the requirements of Russia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security guarantees]. RBK Group. 2021-12-17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俄語).
- ^ 305.0 305.1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security guarantee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ussia). 2021-12-18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 ^ 306.0 306.1 Agreement on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member Stat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ussia). 2021-12-17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8).
- ^ 307.0 307.1 307.2 307.3 Arbide Aza, Hibai; González, Miguel. US offered disarmament measures to Russia in exchange for deescalation of military threat in Ukraine. El País. 2022-02-02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 ^ 308.0 308.1 308.2 308.3 Documentos entregados por la OTAN y EE UU en respuesta al tratado que les presentó Rusia el 17 de diciembre de 2021 [Documents provided by NATO and the US in response to the treaty proposed by Russia on 17 December 2021] (PDF). El País. 2022-02-02 [2022-02-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2).
- ^ Ukraine asks Russia to provide clarifications on military activities in regions adjacent to Ukrainian territory. Interfax-Ukraine. 2022-02-11 [202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1).
- ^ Brander, Sonya; van Veldhuizen-Rothenbücher, Ida. Making a credible case for a legal personality for the OSCE (PDF). OSCE. 2010-01-25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0).
- ^ NATO–Russia Council Statement 28 May 2002 (PDF). NATO. 2002-05-28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3).
- ^ de Galbert, Simond. The Impact of the Normandy Format on the Conflict in Ukraine: Four Leaders, Three Cease-fires, and Two Summit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5-10-23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 ^ Goldston, Robert J. Bilateral strategic stability: W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discuss with Russia. And China.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1-10-14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 ^ Josephs, Leslie. Ukraine closes airspace to civilian flights citing 'high risk'. CNBC. 2022-02-24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KLM suspends flights to Ukraine. www.thesundaily.my. [2022-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Russia Is Choking Off Air Travel to Ukraine. Defense One.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英語).
- ^ Ukraine says airspace safe as more airlines cancel flights. www.aljazeera.com.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Business, Anna Cooban, CNN. Airlines cancel Ukraine flights as threat of war grows. CNN.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 ^ Freed, Jamie. Ukraine restricts civilian flights in its airspace, citing potential hazard. Reuters.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英語).
- ^ Ukraine invasion: Russian planes face near-total airspace ban to west. BBC News. 2022-02-27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英國英語).
- ^ Kremlin denies plans to invade Ukraine, alleges NATO threats. Politico. 2021-11-12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Russia denies looking for pretext to invade Ukraine. ABC News. 2022-01-17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The world is worried Putin is about to invade Ukraine. CNBC. 2021-11-17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 ^ Russia spy chief says Ukraine invasion plan 'malicious' U.S. propaganda. Reuters. 2021-11-27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Russia will act if NATO countries cross Ukraine 'red lines', Putin says. The Guardian. 2021-11-3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 ^ NATO Pushes Back Against Russian President Putin's 'Red Lines' Over Ukraine. The Drive. 2021-12-0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Putin warns Russia will act if NATO crosses its red lines in Ukraine. Reuters. 2021-11-3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Europe won’t receive Russian oil and gas, if Russia disconnected from SWIFT — senator. Tass.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 ^ Nato reinforces eastern borders as Ukraine tensions mount. The Guardian.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Russian Lawmakers Approve Resolution To Recognize Separatist Regions In Ukraine. www.rferl.org.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 ^ 普京签署宣布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总统令. 環球網.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中文(中國大陸)).
- ^ Full text of Vladimir Putin’s speech announcing ‘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 in Ukraine. ThePrint.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Ukraine: Gunfire heard outside Kyiv's government quarter — live updates. DW.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Russia Destroys Ukraine Airbases, Air Defences; Several Ukrainian Service Members Killed: Reports. india.com.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9).
- ^ Today's provocations of Russia are the most serious since attack in the Kerch Strait, but the situation is more dangerous – Kuleba. Censor.no. 2021-04-07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烏克蘭語).
- ^ Russia preparing to attack Ukraine by late January: Ukraine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chief. Military Times. 2021-11-21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Ukraine’s Defense Minister Downplays Risk of Russian Invasion. Bloomberg. 2022-01-25.
- ^ Minister of Defense of Ukraine Reznikov: “Russia is not ready for an attack on Ukraine”. 247 News Agency.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 ^ Britain Joins Criticism Of Duma Proposal To Recognize Eastern Ukrainian Regions As Independent.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英語).
- ^ Ukraine imposes state of emergency, summons citizens home. www.aljazeera.com.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2) (英語).
- ^ Ukraine’s Zelensky to Russians: ‘What are you fighting for and with whom?’. Washington Post. [2022-02-24].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美國英語).
- ^ 乌克兰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 国际.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2-02-24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中文(馬來西亞)).
- ^ 乌克兰宣布和俄罗斯断交. 星洲網 Sin Chew Daily. 2022-02-24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中文(馬來西亞)).
- ^ 乌总统称西方完全放弃了乌克兰. 新華網.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Statement by President von der Leyen on EU financial support for Ukraine. European Commission. 2022-01-24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Why NATO Has Become a Flash Point With Russia in Ukrain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NATO PA. NATO PA leadership reaffirms support to Ukraine in the face of Russia’s continuing military build-up | NATO PA.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Troianovski, Anton; Sanger, David E. In Talks on Ukraine, U.S. and Russia Deadlock Over NATO Expans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1-11 [2022-02-23].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美國英語).
- ^ NATO. Press conference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and the President of Estonia, Alar Karis. NATO.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Jens Stoltenberg: NATO will never compromise on core principles for European security. DW.COM. 2022-01-1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英國英語).
- ^ Belgian military has its units “in a state of maximum readiness”. VRT (broadcaster). 2022-01-24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北约秘书长批俄中欲擅自决定邻国未来.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15 [2022-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簡體)).
- ^ 联合国副秘书长:乌克兰东部冲突可能危及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聯合國新聞. 2020-02-18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中文(簡體)).
- ^ 联合国秘书长:俄罗斯有关乌克兰部分地区地位的决定侵犯了乌主权和领土完整. 聯合國新聞. 2022-02-21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 ^ 美国国务卿:“如果俄罗斯升级行动,我们也会”. BBC News 中文.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中文(簡體)).
- ^ President Harutyunyan sent a messag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Donetsk and Luhansk People’s Republics.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 ^ Kosovo, Albania Ready to Help any Potential US-led Ukraine Mission. Balkan Insight. 2021-12-07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 ^ Байден поговорив із Зеленським [Biden spoke with Zelensky]. Ukrayinska Pravda. 2021-04-02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4) (烏克蘭語).
- ^ Зустріч із Байденом: Путін домігся свого? [Meeting with Biden: Has Putin achieved his goal?]. Radio Liberty. 2021-04-15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烏克蘭語).
- ^ Readout of President Joseph R. Biden, Jr. Call with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of Russia. The White House. 2021-04-1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美國英語).
- ^ FACT SHEET: Imposing Costs for Harmful Foreign Activities b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2-01-06., White House Press Office (15 April 2021).
- ^ Biden predicts Russia will invade Ukraine. NBC News. 2022-01-19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Joe Biden thinks Russia will attack Ukraine – but will face a 'stiff price'. The Guardian. 2022-01-20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US embassy in Ukraine 'requests staff evacuation' amid war fears. The Guardian. 2022-01-22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Lee, Matthew. US draws down Ukraine embassy presence as war fears mount. Associated Press. 2022-01-23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澳大利亚呼吁中国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威胁.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Australia's remaining diplomatic staff to leave Ukraine. www.9news.com.au.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 ^ 'Unacceptable, unprovoked and unwarranted': PM backs Ukraine in Russia tensions. www.9news.com.au.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 ^ Australia imposes further sanctions on Russia. MSN.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澳大利亞英語).
- ^ 乌克兰边防局:白俄罗斯武装力量向俄罗斯军队提供支援.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 ^ 白俄羅斯:俄與白俄演習延長 俄軍將續留.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Belgian army has troops prepared if Ukraine situation escalates. The Brussels Times. 2022-01-24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Bulgarian Defense Minister: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has No Position on the Conflict in Ukraine. Novinite. 2022-01-10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Bulgaria’s PM rejects Russia’s call for country to withdraw from Nato. The Sofia Globe. 2022-01-21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Canada providing $120 million loan to Ukraine to counter Russian threats | Watch News Videos Online. Global News.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Strah od ruske invazije raste iz dana u dan. Što bi ona značila za EU i Hrvatsku?. www.index.hr.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克羅地亞語).
- ^ PM: Croatia to respond “clearly and resolutely” if Russia attacks Ukraine. N1.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Croatia to recall all troops from NATO in case of Russia-Ukraine conflict. TASS. 2022-01-25 [2022-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379.0 379.1 VIDEO Milanović: Ja sam zapovjednik vojske, hrvatski vojnici neće ići u Ukrajinu. www.index.hr.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克羅地亞語).
- ^ VIDEO Plenković o Milanovićevoj izjavi o Ukrajini i Rusiji: Ispričavam se Ukrajincima. Index.hr. 2022-01-2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克羅地亞語).
- ^ Denmark to send additional forces to Baltics in response to Russia’s actions. 2022-01-12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Denmark heightens its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Baltics. 2022-01-13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Gynimo tarybos sprendimai: salvinių sistemų įsigijimas, šauktinių skaičiaus didinimas. Verslo Žinios. 2022-01-10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立陶宛語).
- ^ Latvia steps up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east, says Defense Minister. LSM. 2022-01-17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 ^ Prime minister: Government to allocate €380 million to national defense. ERR. 2022-01-19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Baltic states to develop joint MRLS artillery. LRT. 2021-12-21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Estonia plans to procure MLRS rocket systems jointly with Latvia, Lithuania. LRT. 2021-12-22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Baltics quietly push Biden to pursue stronger Russia policy. Politico. 2022-01-21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Finland insists on its right to join NATO in defiance of Russia. Financial Times. 2022-01-02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Swedish Foreign Minister: Joining NATO Is Up to Us. Foreign Policy. 2022-01-07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 ^ Russia warns NATO against inclusion of Finland, Sweden. WION. 2021-12-26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 ^ Russia Is Pushing Finland and Sweden Toward NATO. Bloomberg. 2022-01-10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Sweden boosts patrols on Gotland amid Russia tensions. Reuters. 2022-01-14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закордонних справ України – Дмитро Кулеба та Жан-Ів Ле Дріан обговорили загострення Росією безпекової ситуації. mfa.gov.ua.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斡旋乌克兰局势 法国总统马克龙启程访俄见普京. news.cyol.com.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Меркель зажадала від Путіна згорнути нарощування військ на кордоні з Україною, – пресслужба канцлерки. Цензор.нет. 2021-04-08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烏克蘭語).
- ^ Germany's Scholz sees "consequences" if Russia breaches Ukraine borders. Reuters. 2021-12-08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Germany may consider halting Nord Stream 2 if Russia attacks Ukraine, Scholz says. Reuters. 2022-01-18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 ^ Russia rejects U.S. suggestions it's looking for pretext to invade Ukraine. CBC News. 2022-01-17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Germany will not supply weapons to Kyiv for now, defence minister says. Reuters. 2022-01-22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Ukraine blames Germany for ‘blocking’ NATO weapons supply. Financial Times. 2021-12-12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Germany blocks Estonia from exporting German-origin weapons to Ukraine -WSJ. 2022-01-21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欧盟推动对俄制裁 德国叫停北溪2号. DW. 2022-02-22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 ^ Ireland tells Russia live-fire naval exercise is 'not welcome'. 2022-01-24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英語).
- ^ Brunnstrom, David; Takenaka, Kiyoshi; Martina, Michael. Biden, Kishida agree to boost security, economic cooperation amid rising concerns. Reuters. 2022-01-22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英語).
- ^ 韓國因應烏克蘭局勢 文在寅指示穩定供應鏈. 2022-02-14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
- ^ Manch, Thomas. MFAT advises New Zealanders in Ukraine to 'consider leaving' due to fears of Russian invasion. Stuff. 2022-01-26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 ^ Polish PM calls for united European stance on Ukraine. Reuters. 2022-01-21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Poland pledges support to Ukraine as presidents meet for two-day talks. Euractiv. 2022-01-21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Словаччина занепокоєна нарощуванням військової потужності РФ на кордоні з Україною, – прем'єр-міністр Корчок. Цензор.нет. 2021-04-06 [202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烏克蘭語).
- ^ Spain deploys military hardware to Bulgaria amid Ukraine tensions. Euro Weekly News. 2022-01-20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俄烏緊張升溫 外交部再度建議僑民搭機速離烏克蘭. 中央社 CNA.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3) (中文(臺灣)).
- ^ Kremlin: Xi supports Putin’s pursuit of guarantees from West. Associated Press. 2021-12-15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5).
- ^ Putin Would Burst Xi's Olympic Dream With a War in Ukraine. Bloomberg. 2022-01-22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How China Leaned Into Politics at the Beijing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Time.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英語).
- ^ 发言人表态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fmprc.gov.c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张军:在乌克兰问题上急需静悄悄外交,不应渲染危机--国际--人民网. world.people.com.c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发言人表态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fmprc.gov.cn.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中国批美国制裁无效.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23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簡體)).
- ^ 中国称反对制裁俄罗斯 并指制裁为非法.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2-23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中文(簡體)).
- ^ 2022年2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www.fmprc.gov.cn.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斡旋俄羅斯、烏克蘭 艾爾段將與普亭通話促3方會議. 聯合報. 2022-02-16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 ^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指责莫斯科的决定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RFI. 2022-02-22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Борис Джонсон стурбований через переміщення військ РФ біля України | DW | 06.04.2021. DW.COM. [2022-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Very significant risk' Russia will invade Ukraine. BBC News.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英國英語).
- ^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could be on scale 'not seen in Europe since WWII', UK armed forces head warns. Sky News. 2021-12-08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
- ^ Reuters. UK urges Russia not to recognise breakaway regions as independent. Reuters. 2022-02-17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 ^ Reuters. UK's Truss: China should put pressure on Russia to step back from Ukraine. Reuters. 2022-02-17 [202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英語).
- ^ Pope 'Concerned' Over Ukraine, Risk To European Security. 2022-01-23 [2022-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Goodin, Dan. Hactivists say they hacked Belarus rail system to stop Russian military buildup. Ars Technica. 2022-01-24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美國英語).
- ^ Belarus migrants: Poland PM blames Russia's Putin for migrant crisis. BBC. 2021-11-09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 ^ Nielsen, Nikolaj. Belarus seen stepping-up use of migrants as a weapon. EUobserver.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433.0 433.1 Nielsen, Nikolaj. Ukrainians fleeing as aid groups scramble to offer support. EUobserver.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 ^ Epstein, Jake. Thousands of Ukrainian refugees have fled to Moldova, where the government has set up tents and vowed to keep its borders open to help. Business Insider.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Mii de ucraineni au fugit de război și au venit în România. Bărbații și-au adus familiile până la graniță și apoi s-au întors să lupte. Digi24. 2022-02-25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羅馬尼亞語).
外部連結
[編輯]Template: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Template: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 Template:Portal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