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高麗棒子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方很多年紀大的人都認同拿棒子當打人的武器的那個說法,小時候偶姥姥就跟我這麼說過的 Airate (留言) 2008年7月31日 (四) 15:35 (UTC)[回覆]

방자跟棒子的讀音實在是太像了,想必不是巧合。高麗棒子 一稱來源於韓國傳統服裝的說法想必是可信的


提供一點信息: 關於《楓窗脞語》:

作者: 羅繼祖 書號: 11018-1237 頁數: 199 定價: 0.76 出版: 中華書局 裝幀: 平裝32 出版: 1984年2月

130.235.50.98 (留言) 2008年8月14日 (四) 16:07 (UTC)[回覆]

羅繼祖的文章並無提到棒子是日本人的蔑稱,我個人也沒讀過類似的書物,現代日本網友根本連聽都沒聽過這個詞,請教所謂棒子是日本人對朝鮮人蔑稱的資料來源為何?--User:yusy2009年2月13日 (五) 01:42


管它以前是不是蔑稱,反正現在是專有負面名詞就行了。 218.4.189.23 (留言) 2009年4月16日 (四) 05:23 (UTC)[回覆]

這兩篇文章應該參考參考,人民日報全文資料庫可找到,網上可搜到:

  1. 「援朝」正是為了反對「高麗棒子」.《人民日報》,1950年11月18日第三版
  2. 盧念高. 朝鮮人民心目中的「高麗棒子」. 《人民日報》,1950年11月27日第二版

--刻意 2009年4月29日 (三) 09:49 (UTC)[回覆]

所謂人民日報刊登的2篇文章完全是糞青YY一派胡言 居然有人相信 真是可笑 自己登陸人民日報資料庫檢索「高麗棒子」一詞試試? http://www.hkpl.gov.hk/tc_chi/collections/services_er/services_er_wae/services_er_wae_peoples.html

1799年編撰的《皇清職貢圖》就提及了「高麗棒子」

[編輯]

1799年清代乾隆時期編撰的《皇清職貢圖》就提到「朝鮮國名人俗呼為高麗棒子」,所以條目中的第二個說法肯定是錯誤的。


我一直以為會叫棒子是因為朝鮮半島產人蔘的關係,人蔘又名棒槌。2001:B011:A003:25FF:3C9F:700E:D041:A23B留言2018年10月22日 (一) 10:45 (UTC)[回覆]

說法之二並沒有列出有效參考文獻,故刪除。

[編輯]
  • 說法之二原文:

清末開始,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這一情況在九一八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頂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沒有多少人對佔領區進行日常統治和管理。但限於日本本國自然狀況,也因路途遙遠和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移民。於是,日​​本就從當時早就日韓合併的朝鮮半島徵調大量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的教育後,來華後行為相當不端,被當地華人稱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對朝鮮人並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裏沒有得到日方給予的任何武器,甚至不如中國的警察(警察有一根警棍),這些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人比日本人還兇惡,所以當地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3]:已縮進行

  • 說法之二段內容屬於歷史範疇,但所列參考文獻為中央日報日語版媒體報道,並非歷史學者研究結果或相關史籍資料,並不具有嚴謹參考文獻價值,故刪除說法之二。
  • 請儘可能不要列舉日文參考文獻,此為中文維基百科,讀者大部分不具有日文學習經歷,難以看懂參考文獻。
請用方針說話,維基百科沒有任何方針說報紙「並不具有嚴謹參考文獻價值」,或者寫條目「儘可能不要列舉日文參考文獻」。尤其是後面一點,照你這麼說,難道中文維基百科就不能從日文翻譯條目?這裏一萬多個條目是不是要把日文參考文獻全部刪掉?奉勸一句,閣下作為一個雖然註冊很早卻沒有什麼編輯經驗的新手,建議先把學好維基百科的基礎(比如說留言後簽名這種基本的禮貌),而不是什麼都不懂就對其他人的編輯指手畫腳。--CHEM.is.TRY 2013年11月26日 (二) 06:03 (UTC)[回覆]
  • 新手就低一格?拿這個壓人?一個新聞報道如何做歷史研究的參考文獻?有一天哪個記者寫了一篇報道那就是真理了?無條件去參考?
    • 維基百科的方針的說了條目追求的是來源的可靠性而不是真實性。這篇文章可不只是「哪個記者寫了一篇報道」,你可以看看中文版的這篇東西,作者是韓國的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劉光鍾。至於「壓人」,我說過,留言後簽名是基本的禮貌——而且大部分用戶即使是新手也都明白,如果你不懂的話,只能說處於入門狀態。簽名方法:留言末尾加入「--~~~~」。--CHEM.is.TRY 2013年11月26日 (二) 07:04 (UTC)[回覆]
  • 拜託仔細看完全文好不好?這個說法就是說法之一,作者就是裏面的黃普基。你不能因為說法之一否認了說法之二就刪掉說法二,因為這兩者都只是「說法」。--CHEM.is.TRY 2013年11月27日 (三) 15:36 (UTC)[回覆]
  • 首先,新華網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09/c_124840816.htm主旨在於論證高麗棒子一詞起源於朝鮮使團,但同時也論證了此詞並非起源自日本殖民滿洲時期,而是源自更早時代,並考證了史籍加以證明此詞在說法二之前已經形成。既然黃普基證偽了說法之二,那我們將其貼在維基上的意義何在?
  • 還有,就算說法二要留在條目里,也需要修改,因為說法之二里的文字與劉光鍾記者的表達出入很大。我找到了日文參考文獻的韓語原文:點這裏點這裏 這篇文章還能在該記者個人網站中搜索的到:該記者個人網站 檢索關鍵字:고려봉網站 請恕我不全文翻譯,而僅翻譯相應部分,分別是原文3、4、5、6段。原文為議論文,主旨為對待中國反韓情緒時的韓國人應有的處事姿態,詞語起源只是在原文中順帶。我認為說法之二文字有很大添油加醋嫌疑(「日韓同祖教育」,「對華不滿」等等煽情表述為他人添加),沒有尊重原作者意思。且原文中作者也講了,他談論高麗棒子語源僅僅是根據聽到的傳聞,沒有提及自己進行過這方面的任何研究、考究,也沒有進行任何程序的論證,我們一定要將這麼一個不嚴謹的,目的不在於討論語源的作者個人的議論作為參考文獻列使用嗎?我貼出原文及譯文:
  • 한반도 사람도 예외는 아니다. 일본인으로부터는 경멸의 뜻이 담긴 『조센징』으로 불린다. 중국에서 한국인을 폄하해 부르는 단어는 『고려봉(高麗棒)』이다. 뒤에 접미사 격인 자(子)라는 글자를 붙여 『고려봉자』라기도 한다. 중국어 독음으로는 『가오리방쯔』다.
(各族都有被他族的排外主義侵擾的事情)... ...韓半島人也不是例外的,被日本人蔑稱為「朝鮮人(조센징,當年為貶義-我)」。中國也有蔑稱韓國人的詞彙「高麗棒」,後接結尾詞「子」,也叫高麗棒子。中國語讀音為「가오리방쯔(ga-o-ri-bang-zzi)」。
  • 이 말은 우리가 일본인이나 중국인을 폄하해 부르는 경우처럼 그 어원이 분명치 않다. 왜 막대기라는 뜻의 봉(棒)이라는 글자를 붙였는지는 더 석연치 않다. 우선은 수(隋)나라가 고구려를 범했을 때 한반도의 남녀노소 모두가 뛰쳐나와 몽둥이를 들고 거세게 저항한 데서 나왔다는 설이 있다.
此詞就像我們蔑稱日本人或者中國人的貶稱一樣語源不明,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加意味棍棒的「棒」字,有傳聞指隋朝侵犯高句麗時男女老少皆拿棍棒強烈反抗,所以加「棒」,
  • 이는 좋은 뜻으로 해석할 수 있는 것이어서 지금의 비칭과는 맞지 않는다. 그보다는 일본이 한반도를 침탈한 뒤 만주를 거쳐 중국을 본격적으로 점령하는 시기의 것과 관련 있어 보인다. 일제(日帝)의 앞잡이로 나서 몽둥이를 들고 설치면서 중국인을 괴롭혔던 한국 사람들이란 얘기다.
但我認為這是往好的方向的釋義,所以與現在的貶義不太匹配,在我看來相對來講這個詞彙可能和日本篡奪韓半島之後,經過滿洲正式佔領中國的那個時期有關。我是指那些作為日帝馬前卒揮舞棍棒,欺負中國人的韓國人。
  • 중국인이 당시 자국을 침략한 일본인에게는 『일본 귀신(日鬼子)』, 그 앞잡이였던 일부 한국인에게는 『둘째 귀신(二鬼子)』이라는 칭호를 붙였다는 점을 감안해 보면 가오리방쯔의 어원이 이와 유관하리라는 추정이 가능하다. 어쨌거나 우리에게는 씁쓸할 수밖에 없지만.
想到當時中國人蔑稱侵略自己國家的日本人為「日本鬼子」,而對充當其馬前卒的一部分韓國人冠以「二鬼子」稱號,高麗棒子一詞的語源於此有關聯是可能的,不管怎樣,我們只能心痛。... ...(面對排外主義傾向時韓國人應尊重他族且自重等等... ...)

--EchoSori 2013年11月27日 (三) 17:31 (UTC)[回覆]

我說過很多次了,維基百科追求的是可查證性而不是真實性,所以你第一個說法沒有任何依據。
至於第二個,WP:ASF說了,「斷言事實,包括關於觀點的事實——但切勿斷言觀點本身。」。中央日報是可靠來源(WP:V:「……以及主流的報紙」),這就夠了,你上面很多只是你自己個人的想法——除非你能找到另一個來源說原作者「不嚴謹」,否則這個就是「嚴謹」的。我不懂韓文,說法之二如果真如你所說的「有很大添油加醋嫌疑」,歡迎修改,但請不要移除。--CHEM.is.TRY 2013年11月27日 (三) 17:56 (UTC)[回覆]

好的,我修改說法之二內容,使其接近於劉光中記者原文表述。EchoSori 2013年11月27日 (三) 19:0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