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Patrickov/Sandbox/大都會鐵路
大都會鐵路(英語:Metropolitan Railway)是一條服務倫敦及其周邊地區的鐵路。它於1863年通車,是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在倫敦市區服務多年後,大都會鐵路的版圖向赫特福德郡及白金漢郡伸展,帶動了沿途市鎮的人口增長。
1933年,倫敦交通局成立,接管了包括大都會鐵路在內的倫敦交通營運商。現時倫敦地鐵的大都會線、環線、漢默史密斯及城市線、銀禧線,以至英國國鐵的倫敦至艾爾斯伯里線皆由大都會鐵路演變而成,而倫敦地上鐵東倫敦線及英國國鐵北城線亦一度由大都會鐵路管理營運。
發展歷史
[編輯]起源
[編輯]英國首都倫敦在19世紀前半期急速發展,而鐵路運輸的發明催生了多間鐵路公司。這些公司各自修建鐵路,連接英國各地與首都倫敦。由於當時倫敦已經樓房林立,這些鐵路只能在倫敦外圍建造總站。1850年代的倫敦有七座大型鐵路車站:南面有倫敦橋站和滑鐵盧站;東面有主教門站及 芬喬奇街站;北面有國王十字站及尤斯頓站;西面則有帕丁頓站。這七座車站之中,只有芬喬奇街站座落於倫敦市內、主教門站和倫敦橋站在距離市界不遠處,其餘四座車站皆與倫敦市有一段距離(以帕丁頓站為甚)。往返倫敦通勤的人們往往需要在鐵路站轉用公車(當時未有發明汽車,公車以馬匹拉動)甚至步行入城,使市內街道相當擠擁。
鐵路公司曾經計劃把它們的鐵路修到倫敦市內,但在1846年皇家委員會明令禁止在倫敦市內修建地面鐵路。這使得一些人把眼光投向地底。一名在倫敦市執業的律師查理斯·皮爾遜大力推廣鐵路地下化的概念,並提出在市內建造一座讓多所鐵路公司共用的車站。倫敦市各界對這方案表示支持,甚至成立了一所稱為城市總站公司(英語:City Terminus Company),打算從大北部鐵路的國王十字站向南連接法靈頓。但其他鐵路公司對此不表興趣,使這項計劃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另一所稱為灣水、帕丁頓與霍本橋鐵路(英語:The Bayswater, Paddington and Holborn Bridge Railway Company)的公司成立,並計劃由國王十字站向西修建鐵路連接帕丁頓站。這個方案得到國會支持,並於1853年賜名為北大都會鐵路。為了減少反對興建的聲音,北大都會鐵路收購了城市總站公司,並放棄了在市內建造大總站的方案,改為連接位於聖馬丁大街的郵政總局。新方案在1854年獲得御准,公司同時改名為大都會鐵路。
大都會鐵路需要籌集100萬英鎊才能開展工程,但當時英國正忙於應付克里米亞戰爭,因此公司未能籌得足夠資金,需要向國會申請延長興建期限。大西部鐵路和大北部鐵路各自向大都會鐵路資助十餘萬英鎊;皮爾遜則運用自己在倫敦市的影響力,成功令倫敦市同意讓出法靈頓部份土地,換取20萬英鎊的大都會鐵路股份。大都會鐵路再修改路線,取消興建法靈頓以南的路段,以減低成本。新路線於1859年獲國會批准,大都會鐵路隨即於1860年動工興建。
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大都會鐵路只能使用明挖隨填法建造隧道,亦即是先挖一個大坑,在鋪設鐵路和建造牆壁後回填路面。在國王十字站以西,鐵路路線大致沿着當時的新路建造;而在國王十字站東面,鐵路則沿着地下化的弗利特河前進。
鐵路建造時曾有一些意外,其中1862年6月隧道外壁被弗利特河沖塌是最嚴重的事故,但鐵路公司與倫敦市工程局合力制止水流,工程僅延誤數月。鐵路在弗利特河事故之前已經貫通兩端,鐵路公司甚至曾開行一次貴賓列車,供包括威廉·格萊斯頓在內的重要人物參觀整條鐵路。建造工程至1862年底完竣,總成本為130萬英鎊。
開通
[編輯]貿易局在1862年底對鐵路進行履勘,其後批准鐵路於1863年1月10日正式通車。此前一天,鐵路公司再開行一趟紀念列車,由帕丁頓站開行至法靈頓站,款待約六百名股東及嘉賓。然而,鐵路的倡導者查理斯·皮爾遜不在其列,因為他已於前一年9月去世。
次日,鐵路正式開通。除了法靈頓和帕丁頓總站外,大都會鐵路中途另設五座車站,分別是艾奇韋爾路、貝克街、波特蘭路(今大波特蘭街站)、告華街(今尤斯頓廣場站)及國王十字(今國王十字聖潘克拉斯站)。新鐵路甫開通即吸引大量乘客乘搭,首年乘客量已達950萬人次,次年再升至1200萬人次。為了增加班次,大都會鐵路與提供列車的大西部鐵路出現爭執,結果大西部鐵路撤走其列車,使大都會鐵路被迫大北部鐵路求助,並自行購買列車提供服務。
為了容納其他鐵路(包括大西部鐵路、大北部鐵路、米德蘭鐵路與倫敦、漆咸與多佛爾鐵路)的列車使用其路段,大都會鐵路向國會申請興建一條四軌的延伸線往摩爾門站,並且在國王十字站與法靈頓站之間興建複線。新線於1865至1868年間通車,其中兩條路軌由大都會鐵路自己使用,另外兩條則由其他鐵路公司共用。非自用的兩條路軌被稱為城市拓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