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Windbell seline/校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傅斯年校長

第二週作業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編輯]

傅斯年眼中的大學

[編輯]

傅斯年接任台灣大學校長之後,便着手成立「大一課程委員會」,對大一課程授課教師慎重選擇,絕不因基礎課程而請副教授或講師來教。 現今臺灣大學的八字校訓為「敦品 力學 愛國 愛人」,這原是傅斯年在第九次校慶中所強調的大學生必須具有的四種精神。

傅斯年絕不辭職

[編輯]

「我在此辦學若有錯誤,當由當局予以糾正;如自信並無錯誤,絕不為『流言攻勢』屈服,故決不辭職。」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編輯]

傅斯年之死

[編輯]

1950年12月20日下午5時40分,參議員郭國基突然質詢傅斯年關於國民黨教育部自大陸搶運回台放在台大器材的處理,以及放寬台大招生尺度的問題。當時的台大是由台灣省政府撥款,所以綽號「郭大砲」的郭國基便開始發難。傅斯年親自登台答辯,言語中一度非常激動。大約6時10分時,他慢步走回座位,就在即將回到座位時,他突然臉色蒼白,步履踉蹌,接着便昏了過去。6時30分左右,醫學院副教授王大傑診斷為腦溢血,11時23分宣告不治。

傅斯年對臺灣大學精神的塑造

[編輯]

傅斯年是光復後台灣大學的第四任校長,也是真正實現學校從工具型大學向學術型大學轉變的關鍵人物。他執掌校印時間雖然並不很長,但他對台灣大學的改造卻是影響深遠的,尤其是他對大學精神的重建。他不僅提出了「大學獨立,學術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敦品、力學、愛國、愛人」的校訓,力圖以此建構台大人的信念,凝聚台大精神品質;而且運用他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努力加以落實和維護,為戰後的台灣大學教育留下了典範。


第三週作業

任職

[編輯]

1948年12月15日,南京行政院批准台大莊長恭校長辭職,同時教育部長朱家驊邀請傅斯年,於1949年1月20日從代理校長杜聰明(1948年12月7日開始代理)手中接任第四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1]

對台大的改革

[編輯]

傅斯年接任台灣大學校長之後,便着手成立「大一課程委員會」,對大一課程授課教師慎重選擇,絕不因基礎課程而請副教授或講師來教。[2]。在師資的部分,為嚴格淘汰不適任教師,傅斯年親自到教室旁聽,兩年內解聘七十幾位老師。並且聘請北大名師到台大任教,董作賓屈萬里方東美臺靜農等大師級導師,都應他親自邀請而來。他並且改善學生宿舍,頒發優良學生獎學金,由他創設的書卷獎仍沿襲至今。[3]。對於台大精神塑造的部分,他不僅提出了「大學獨立,學術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敦品、力學、愛國、愛人」的校訓,力圖以此建構台大人的信念,凝聚台大精神品質;而且運用他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努力加以落實和維護,為戰後的台灣大學教育留下了典範。[4]

"窩藏匪諜"爭議

[編輯]

1949年7月11日,葉青《民族報》發表公開信,攻擊傅斯年主持下的臺大「優待共產黨」,一是台大教授李霽野未經系主任、院長同意,突然離校,留信一封,說是請假,傳聞先到香港,後到大陸。另一張姓副教授則是辦好了請假手續,送家眷去廣州,校方仍發薪水。二是法學院院長薩孟武「參共親共」、「台灣大學中有些院長和系主任還是共黨份子或親共份子,他們把持院系,排拒異己,正是把他們底院系變成共產黨細菌的溫床」。[5]。 而傅斯年在同一報紙發表《傅斯年校長的聲明》,一一予以駁斥,並斷然表示「學校不兼警察任務」、「但是我不兼辦警察,更不兼辦特工」、「對於文學院教授李霽野無故離職,傳聞前往共區一事,已經校內行政會議決議予以停薪處分,並函請警備司令部派員查明在案,校方完全依法辦理,豈有袒護親共分子之理?學校必定有聞便查,查明便辦,絕不護短。」他也表示他決不辭職:「我在此辦學若有錯誤,當由當局予以糾正;如自信並無錯誤,絕不為『流言攻勢』屈服,故決不辭職。」[6]

1949年3月20日晚上9點15分左右,台大法學院一年級學生何景岳和省立師範學院博物系學生李元勳,因共乘腳踏車一事,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隨後遭到毒打。隨後台大與師院學生包圍台北市警察局第四分局聲援同學,警方於是釋放兩名學生。次日3月21日,台大與師院的學生選派代表前往台北市警察總局請願,學生沿路高唱中國的學運歌曲及口號,引發當局高度關切,認定校園受到中國共產黨的統戰與滲透。3月29日,台大法學院舉辦營火晚會,會中高唱中國大陸解放區歌曲,消息傳到當時派任臺灣的臺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時,陳誠便決定鎮壓學生運動,下令當時擔任警備副總司令的彭孟緝緝拿「主謀份子」,隨後軍隊闖入校園。 傅斯年對當局不經法律程序逕行進入台大校園內逮捕師生高度不滿,親自找國民黨最高當局交涉,要求逮捕臺大師生必須經過校長批准。他甚至警告當時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司令彭孟緝:「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傅斯年極力保全涉案學生,少數遭逮捕的學生,傅斯年也要求軍警不得上手銬,並保留他們學籍,希望他們將來有機會復學,因此台灣大學在四六事件中受創較輕。

"歸骨于田橫之島"

[編輯]

傅斯年就任時,台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仰慕傅的聲名,請其寫幾個字作為留念,傅斯年寫下了「歸骨於田橫之島」短幅相贈,想不到竟一語成讖。[7]。 晚年的傅斯年患有高血壓,1950年12月20日下午5時40分,參議員郭國基突然質詢傅斯年關於國民黨教育部自大陸搶運回台放在台大器材的處理,以及放寬台大招生尺度的問題。當時的台大是由台灣省政府撥款,所以綽號「郭大砲」的郭國基便開始發難。傅斯年親自登台答辯,言語中一度非常激動。大約6時10分時,他慢步走回座位,就在即將回到座位時,他突然臉色蒼白,步履踉蹌,接着便昏了過去。6時30分左右,經診斷為腦溢血,11時23分宣告不治,得年55歲。[8]。當時並有"郭大砲罵死傅大砲"的說法。郭國基時任參議員,後來也證實這是誤傳。 他總共擔任台大校長不到兩年(1949年1月20日到1950年12月20日),後來由教務長錢思亮接任。 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大校園(後來變成傅園),並設傅鐘以資紀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傅斯年. 中文百科在線. [2013-10-13]. 
  2. ^ 那廉君. 傅斯年眼中的大學 (pdf).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星期二中央日報第十版. 1983-12-20 [2013-10-13]. 
  3. ^ 蕭富元. 典型在宿昔-傅斯年. 1994年12月號《遠見雜誌》第102期. [2013-10-13]. 
  4. ^ 週遊 何卓恩; 雷丹. 傅斯年對臺灣大學精神的塑造.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12, 39 (2): 98–102.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5. ^ 傅國通. 《抉擇: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八旗文化. 2009-12-30. ISBN 978-986-85632-5-4. 
  6. ^ 傅斯年 決不辭職 (pdf).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星期日中央日報第四版. 1950-01-29 [2013-10-13]. 
  7. ^ 岳南. 歸骨於田橫之島(1). 人民網-文史頻道. 2011-04-29 [2013-10-13]. 
  8. ^ 岳南; 陳思. 傅斯年之死. 名人傳記(上半月)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11, (4): 75–79.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