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領燕鷗
烏領燕鷗 | |
---|---|
烏領燕鷗華東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nubilosus (又名O. f. oahuensis)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
科: | 鷗科 Laridae |
屬: | 棕背燕鷗屬 Onychoprion |
種: | 烏領燕鷗 O. fuscatus
|
二名法 | |
Onychoprion fuscatus | |
異名 | |
Onychoprion fuscata (lapsus) |
烏領燕鷗(學名:Onychoprion fuscatus)又名烏燕鷗,為鷗科棕背燕鷗屬的鳥類。它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中,只有在繁殖季節才會返回赤道地區的島嶼。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多米尼加。[2]
分類
[編輯]烏領燕鷗最初由卡爾·林奈在1766年描述為Sterna fuscata,多年來一直使用這個名稱,直到Sterna屬被拆分。現在它被稱為Onychoprion fuscatus。[3] 屬名來源於古希臘語的onux,意為「爪」或「指甲」,和prion,意為「鋸齒」。種名fuscatus來自拉丁語,意為「黑暗的」。[4]
在口語中,烏領燕鷗又被稱為wideawake tern或僅為wideawake,這是指它們繁殖地發出持續不斷的叫聲,正如它們的夏威夷語名稱ʻewa ʻewa,大致意思是「嘈雜聲」。[5] 在大多數波利尼西亞地區,它的名字是manutara或類似的名稱–字面意思為「燕鷗鳥」,[6]但用英語翻譯為「燕鷗」或「普通燕鷗」可能更合適。這是因為無論波利尼西亞航海家在長途航行中到達何地,他們通常都會發現數量驚人的這些鳥類。它在馬克薩斯群島也被稱為kaveka,那裏使用其蛋製作的菜餚是一種美味佳餚。[7]
烏領燕鷗幾乎沒有種間變異,但至少可分為兩個地理隔離的亞種。一些近期作者將印度-太平洋種群進一步細分為多達八個亞種,但大部分變異實際上是地域漸變。東太平洋鳥類(包括著名的復活節島上的manutara)的親緣關係是最具爭議的。
- 烏領燕鷗華東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nubilosus (Sparrman, 1788) – 印度太平洋烏領燕鷗[8]
新羽腹部為淺灰色,舊羽腹部為淺灰色。繁殖範圍從紅海跨過印度洋至至少中太平洋。在中國大陸,分佈於東南沿海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9]
一些作者將此分類單元限制為印度洋種群,並為從印度尼西亞至美洲的鳥類使用以下亞種:- Onychoprion fuscatus infuscatus – 巽他烏領燕鷗 (Lichtenstein, 1823) – 巽他群島及其附近
- Onychoprion fuscatus oahuensis – 中太平洋烏領燕鷗 (Bloxam, 1826) – 小笠原群島經密克羅尼西亞至南部波利尼西亞
- Onychoprion fuscatus serrata – 美拉尼西亞烏領燕鷗 (Wagler, 1830) – 澳大利亞、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
- Onychoprion fuscatus luctuosa – 胡安·費爾南德斯烏領燕鷗 (Philippi & Landbeck, 1866) – 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 Onychoprion fuscatus crissalis – 東太平洋烏領燕鷗 Lawrence, 1872. [10] – 東太平洋從瓜達盧佩島到加拉帕戈斯群島
- Onychoprion fuscatus kermadeci – 克馬德克烏領燕鷗 Mathews, 1916. [11] – 克馬德克群島
- Onychoprion fuscatus somaliensis – 索馬里烏領燕鷗 – 梅德島(亞丁灣)
描述
[編輯]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燕鷗,大小與白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sandvicensis)相似,長度約為33—36 cm(13—14英寸),翼展約為82—94 cm(32.5—37英寸)。翅膀和深叉狀的尾巴較長,上半部分呈黑色,腹部為白色,腿和喙為黑色。平均壽命為32年。[12] 幼鳥的上、下半部分為灰色的鱗狀羽毛。烏領燕鷗不太可能與其他燕鷗混淆,除了相似的深色背部但體型較小的白眉燕鷗(O. anaethetus)。與該種相比,烏領燕鷗的背部更深,額頭的白色部分更寬,並且沒有淡色的頸環。
其叫聲是一種刺耳的 ker-wack-a-wack 或 kvaark。
生態
[編輯]烏領燕鷗在岩石或珊瑚島嶼上的群落中繁殖。[13] 它在地上的窩穴或洞中築巢,每次產下一顆蛋,通常在下午。[14] 雖然有報導出現了「兩蛋巢」,但這很可能是因為一個巢中的蛋滾進了另一個巢中。[15] 烏領燕鷗在海洋環境中成群從水面捕食魚類,通常在大型群體中活動,除了繁殖之外很少登陸,並能在海上持續停留3至10年。[16] 由於羽毛中缺乏油脂,它無法漂浮,只能整段時間在空中飛行。[17]
這種鳥類是候鳥和擴散性鳥類,在熱帶海洋中有更廣泛的越冬範圍。與大多數燕鷗相比,它具有非常海洋性的習性;烏領燕鷗通常只有在嚴重的風暴後才會出現在內陸。例如,菲爾德博物館收藏的一隻雄性標本是在1933年8月2日被發現的,當時這隻鳥因惡劣天氣襲擊幾內亞灣而筋疲力盡,位於布埃亞上方的喀麥隆山山坡上,海拔約17,052英尺。[18] 雖然在西歐很罕見,但2005年7月有一隻鳥在威爾斯的塞姆林灣停留了11天。[19]
由於其遠洋性習性,它通常不會出現在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在下加利福尼亞州,那裏有幾個離岸的繁殖地,可以更頻繁地看到它們,而在例如薩爾瓦多的海岸上,至今僅記錄到兩隻個體——一隻在1972年回收的繫放,以及2001年10月10日於奧爾梅加湖[20](可能是湖邊的村莊或小型聚落)拍攝的一隻鳥,這隻鳥很可能是被風暴吹過來的。[21] 颶風也會摧毀小型繁殖群落,例如在哥倫比亞聖安德烈斯群島附近的礁石上的烏領燕鷗繁殖地。[22]
作為一種極為常見的鳥類,烏領燕鷗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受威脅物種。[1]
在復活節島文化中的角色
[編輯]在復活節島,這個物種和白眉燕鷗(O. lunatus)統稱為manutara。manutara在tangata manu(「鳥人」)儀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論哪個hopu(冠軍)能夠從Motu Nui小島取得第一顆manutara蛋,將成為當年的tangata manu;他的氏族將獲得資源,特別是海鳥蛋的首要採集權。
圖庫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Onychoprion fusc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22694740A168895142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3.RLTS.T22694740A168895142.en .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乌燕鸥.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Bridge et al. (2005)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67, 282. ISBN 978-1-4081-2501-4.
- ^ From ʻewa, "crooked, out of shape, imperfect" (Pukui et al. 1992: p.17)
- ^ The Polynesian word for terns (tara) is the same as the word for "pointed"; it is easy to see how these sharp-billed fork-tailed birds came to be called thus (Tregear, 1891)
- ^ Blond, Becca; Brash, Celeste; Rogers, Hilary. Tahiti & French Polynesia. Ediz. Inglese. Lonely Planet. 2006: 217. ISBN 978-1-74059-998-6.
- ^ Or "Indian Ocean sooty tern" if more subspecies are accepted.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乌燕鸥华东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Fernández-Ordóñez, Juan Carlos. Sooty Tern (Crissal) Onychoprion fuscatus crissalis (Lawrence, 1872). 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June 2003.
- ^ Fernández-Ordóñez, Juan Carlos. Sooty Tern (kermadeci) Onychoprion fuscatus kermadeci Mathews, 1916. 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June 2003.
- ^ FWS
- ^ Streets (1877)
- ^ Brown, William Y. Temporal Patterns in Laying, Hatching and Incubation of Sooty Terns and Brown Noddies. The Cond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79 (1): 133–136. JSTOR 1367549. doi:10.2307/1367549.
- ^ Brown, William Y. Artifactual Clutch Size in Sooty Terns and Brown Noddies. The Wilson Bulletin. 1975, 87 (1): 115–116. JSTOR 416059.
- ^ Plunkett, Dennis. The Sooty Tern. The Dry Tortugas. 2013.
- ^ Loyer, Bertrand; Bedel, Jacques; de Riberolles, François; Irons (Narrator), Jeremy. Pioneers Of The Deep. Life On Fire. January 2014.
- ^ Boulton & Rand (1952)
- ^ Sooty Tern Cemlyn Bay, Anglesey, Wales. michaelmckee.co.uk.
- ^ Mexico - Central America (PDF).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2002.
- ^ Herrera et al. (2006)
- ^ Estela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