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嵕山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7月12日) |
九嵕山 | |
---|---|
最高點 | |
海拔 | 1,188米 |
地理 | |
位置 | 中國陝西省 |
九嵕山[1]位於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2公里,山峰海拔1,188米,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一般當地人默認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的陵墓。
名稱由來
[編輯]該山在廣袤千里的關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山戀起伏,岡峰橫截,與關中平原南部的秦嶺山脈遙相對峙。這道山脈在醴泉縣(今陝西禮泉縣)境內,突兀而起一座山峰,刺破青天,海拔高達1,188米,它的周圍,均勻地分佈着九道山樑,把它高高拱舉。古代把小的山樑稱為嵕,它因而得名九嵕山。
歷史事蹟
[編輯]唐朝初年,唐太宗帶兵打仗和狩獵,多次經過九嵕山一帶,非常喜歡九嵕山的挺拔奇絕和美麗風光,嵐浮翠涌,奇石參差,百鳥在林間歌唱,蒼鷹在峰頂翱翔,流泉飛布,眾山環繞,襯托得九嵕主峰孤聳迴繞。
天氣晴朗之時,站在唐長安城高處向西北遠眺,能清晰看到九峻山雄偉的身影。魏徵曾借與太宗一起遠望九峻山之機迂迴進諫,被傳為一時之佳話。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對唐太宗叮囑後事說:「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於是在昭陵穿鑿地宮,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形奇特。從南看為圓錐形,從西南看為覆鬥形,從東南看又像筆架。唐太宗親自選此山為陵,自有其道理。
相關詩文
[編輯]杜牧曾作《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詩詠頌九嵕山: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該詩表達了作者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以登樂游原起興,以望昭陵戛止。熱愛祖國,追懷盛世之情自在,為國捐軀,抱負未能施展之意自見。簡煉深刻,沈鬱含蓄。
註釋
[編輯]- ^ 嵕
- 國語拼音:zōng
- 意思:數峰並峙的山,同「嵏」。
- 部首:山,部外筆畫:9,總筆畫:12
- 五筆86:MQBT
- 五筆98:MRBT
- 倉頡:UUCE
- 筆順編號:252345234354
- 四角號碼:2274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5D55
外部連結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