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山
元景山(532年—586年10月26日),字珤岳,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孫,北魏宗室,北周、隋朝官員。
生平
[編輯]元景山的祖父元燮是北魏安定王,父親元琰是宋安王。元景山年少時就有器量,辦事的才幹和謀略過人。周孝閔帝宇文覺時,元景山跟隨大司馬賀蘭祥攻擊吐谷渾,以功拜撫軍將軍,之後數次跟隨征伐,屢次升任儀同三司,獲賜爵文昌縣公,出任亹川防主。之後元景山和北齊軍隊在北邙山交戰,元景山斬獲的首級居多,加開府,升任建州刺史,進封宋安郡公,食邑三千戶。元景山後隨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齊,每次作戰都有功,出任大將軍,改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戶,獲賜女樂一部,帛六千匹,奴婢二百五十口,牛羊數千頭[1][2]。
元景山出任亳州總管,此前亳州百姓王迴洛、張季真等人聚集亡命之徒,經常從事搶劫,前後的刺史和太守不能管制。元景山一到任就開始追捕,王迴洛和張季真獨自脫身逃到江南,元景山擒獲了他們的黨羽數百人,都予以斬首。因為法令清明嚴肅,亳州被稱讚政治修明,局勢安定。南陳人張景遵獻出淮南歸附北周,被南陳將領任蠻奴攻擊,張景遵幾處營寨被攻破。元景山發動譙州和潁州的軍隊前往支援,任蠻奴帶領軍隊撤退。元景山被朝廷徵召擔任候正[3][2]。
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後,元景山跟隨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鄖州總管宇文亮謀划進行叛逆,以輕裝部隊偷襲韋孝寬。韋孝寬十分狼狽,來不及列陣,遭到宇文亮追擊。元景山率領三百鐵騎出擊,擊敗叛軍,將宇文亮斬首,將首級傳到京城,因功出任亳州總管[4][2]。
楊堅出任丞相後,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叛亂。滎州刺史宇文胄與尉遲迥合謀,暗中寫信勸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宇文胄的使者,封上書信送到丞相府。楊堅很讚賞元景山,提拔元景山為上大將軍。大象二年八月庚辰(580年9月21日),司馬消難獻出鄖州投降南陳,南陳派遣將領樊毅、馬傑等人前來增援,元景山率領輕裝騎兵五百人急速前往。樊毅等人非常懼怕,劫掠百姓後返回。元景山和南徐州刺史宇文弼追擊,一天一夜奔行三百多里,與樊毅在漳口交戰,一日內三戰三捷,俘虜和斬首五百多人。樊毅等退守甑山鎮,原來由司馬消難所佔據的地方,全部被北周平定收復[5][6][7]。元景山因功出任安州總管,進位柱國,前後獲賜帛兩千匹。當時桐柏山蠻族聚集作亂,元景山再度率軍打敗他們[8][9]。
隋文帝接受禪讓建立隋朝後,元景山被拜為上柱國。開皇元年三月乙酉(581年3月25日),元景山再度出任安州總管[10]。開皇元年九月壬申(581年11月7日),上柱國、薛國公長孫覽和上柱國宋安公元景山都出任行軍元帥,受尚書左僕射高熲指揮,大舉出兵進攻南陳[11][12][13][14][15]。元景山率領行軍總管韓延、呂哲從漢口出兵;同時派遣上開府鄧孝儒率領四千精兵攻打南陳的甑山鎮。南陳派遣將領陸綸率領水軍前往救援,鄧孝儒迎戰,打敗陳軍。南陳將領魯廣達、陳慧紀率部守衛溳口,元景山派兵打跑他們。陳人十分害怕,甑山、沌陽的守將都棄城逃走[16]。元景山將要渡過長江,恰逢陳宣帝陳頊去世,高熲認為按禮節不能攻打有喪事的國家,上奏請求撤軍,隋文帝詔令班師[14][15]。元景山由此威名大震,很為敵人所懼怕[17][9]。
數年後,元景山因事被免官,開皇六年九月丙戌(586年10月26日)在家中去世[18][19],虛歲五十五,朝廷贈予梁州總管,賜予細密的絹一千匹,諡號襄。兒子元成壽繼承爵位[20][9]。
家庭
[編輯]兄弟
[編輯]- 元昊,隋朝涪州刺史、貴鄉公[21]
- 元景康,隋朝鷹揚郎將、斌強公
子女
[編輯]- 元成壽,隋朝正議大夫、西平郡通守、平原郡公
孫子
[編輯]- 元世斌,宋安公世孫[2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元景山字珤岳,河南洛陽人也。祖燮,魏安定王。父琰,宋安王。景山少有器局,幹略過人。周閔帝時,從大司馬賀蘭祥擊吐谷渾,以功拜撫軍將軍。其後數從征伐,累遷儀同三司,賜爵文昌縣公,授亹川防主。後與齊人戰於北邙,斬級居多,加開府,遷建州刺史,進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戶。從武帝平齊,每戰有功,拜大將軍,改封平原郡公,邑二千戶,賜女樂一部,帛六千匹,奴婢二百五十口,牛羊數千。
- ^ 2.0 2.1 2.2 《北史·卷十八·列傳第六》:景山字寶岳,少有器局,幹略過人。周閔帝時,以軍功累遷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以功拜大將軍、平原郡公、亳州總管。法令明肅,賊盜屏跡,部內大清。征為候正。宣帝嗣位,從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鄖州總管宇文亮反,以輕兵襲孝寬。寬為亮所薄,景山擊破之。以功拜亳州總管。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治亳州總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張季真等聚結亡命,每為劫盜。前後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車,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黨與數百人,皆斬之。法令明肅,盜賊屏跡,稱為大治。陳人張景遵以淮南內屬,為陳將任蠻奴所攻,破其數柵。景山發譙、潁兵援之,蠻奴引軍而退。征為候正。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宣帝嗣位,從上柱國韋孝寬經略淮南。鄖州總管宇文亮謀圖不軌,以輕兵襲孝寬。孝寬窘迫,未得整陣,為亮所薄。景山率鐵騎三百出擊,破之,斬亮傳首。以功拜亳州總管。
- ^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庚辰,司馬消難擁其眾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遣大將軍、宋安公元景山率眾追擊,俘斬五百餘人,鄖州平。
-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庚辰,司馬消難擁眾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遣大將軍元景山追擊之,鄖州平。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四》:初,消難遣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段珣將兵圍順州,順州刺史周法尚不能拒,棄城走,消難虜其母弟而南。樊毅救消難,不及。周亳州總管元景山擊之,毅掠居民而去。景山與南徐州刺史宇文弼追之,與毅戰於漳口。一日三戰三捷。毅退保甑山鎮,城邑為消難所據者,景山皆復取之。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高祖為丞相,尉迥稱兵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與迥通謀,陰以書諷動景山。景山執其使,封書詣相府。高祖甚嘉之,進位上大將軍。司馬消難之以鄖州入陳也,陳遣將樊毅、馬傑等來援。景山率輕騎五百馳赴之。毅等懼,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與毅戰於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鎮。其城邑為消難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總管,進位柱國,前後賜帛二千匹。時桐柏山蠻相聚為亂,景山復擊平之。
- ^ 9.0 9.1 9.2 《北史·卷十八·列傳第六》:隋文帝為丞相,尉遲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與迥通謀,陰以書諷景山。景山執使,封書詣相府,進位上大將軍。以軍功,遷安州總管,進柱國。隋文帝受禪,拜上柱國。明年,大舉伐陳,以景山為行軍元帥,出漢口。將濟江,會陳宣帝殂,有詔班師。景山大著威名,甚為敵人所憚。後數載,坐事免。卒於家,贈梁州總管,諡曰襄。子成壽嗣。
-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乙酉,又晝見。以上柱國元景山為安州總管。
-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壬申,以上柱國、薛國公長孫覽,上柱國、宋安公元景山並為行軍元帥以伐陳,仍命尚書左僕射高熲節度諸軍。
-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壬申,以薛公長孫覽、宋安公元景山並為行軍元帥。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五》:壬申,隋以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並為行軍元帥,發兵入寇;命尚書左僕射高熲節度諸軍。
- ^ 14.0 14.1 《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六》:開皇二年,長孫覽、元景山等伐陳,令熲節度諸軍。會陳宣帝薨,熲以禮不伐喪,奏請班師。
- ^ 15.0 15.1 《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開皇二年,長孫覽、元景山等伐陳,令熲節度諸軍。會陳宣帝殂,熲以禮不伐喪,奏請班師。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五》:隋元景山出漢口,遣上開府儀同三司鄧孝儒將卒四千攻甑山。鎮將軍陸綸以舟師救之,為孝儒所敗;溳口、甑山、沌陽守將皆棄城走。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高祖受禪,拜上柱國。明年,大舉伐陳,以景山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韓延、呂哲出漢口。遣上開府鄧孝儒將勁卒四千,攻陳甑山鎮。陳人遣其將陸綸以舟師來援。孝儒逆擊,破之。陳將魯達、陳紀以兵守溳口,景山復遣兵擊走之。陳人大駭,甑山、沌陽二鎮守將皆棄城而遁。景山將濟江,會陳宣帝卒,有詔班師。景山大著威名,甚為敵人所憚。
-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丙戌,上柱國、宋安郡公元景山卒。
- ^ 《北史·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丙戌,上柱國、宋安公元景山卒。
- ^ 《隋書·卷三十九·列傳第四》:後數載,坐事免,卒於家,時年五十五。贈梁州總管,賜縑千匹,諡曰襄。子成壽嗣。
- ^ 吳鋼主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 《全唐文补遗 第7辑》.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0年5月: 248—249. ISBN 7-80628-467-2 (中文(繁體)).
- ^ 王, 禕, 《西安新出土<隋元世斌墓志>考证》, 《文物》 (第8期), 2014年, (第8期): 59–60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