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五碑

座標3°7′47″N 101°41′3″E / 3.12972°N 101.68417°E / 3.12972; 101.68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五碑
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市的次分區
Brickfields
其他文字轉寫
 • 淡米爾文பிரிக்பீல்ட்ஸ்
敦善班丹路,十五碑的主要道路
敦善班丹路,十五碑的主要道路
十五碑旗幟
旗幟
十五碑徽章
徽章
綽號:吉隆坡小印度
格言:Bersedia Menyumbang, Bandar Raya Cemerlang[1]
Ready to Contribute towards an Excellent City
「準備為一個優秀的城市做出貢獻」
十五碑在吉隆坡的位置
十五碑
十五碑
十五碑吉隆坡馬來西亞的位置
十五碑在馬來西亞的位置
十五碑
十五碑
十五碑 (馬來西亞)
坐標:3°7′47″N 101°41′3″E / 3.12972°N 101.68417°E / 3.12972; 101.68417
國家 馬來西亞
聯邦直轄區 吉隆坡
選區武吉免登
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
政府
 • 市長英語Mayor of Kuala Lumpur諾希山·阿末達蘭
人口
 • 總計70,000人
時區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50470
電話區號英語Telephone numbers in Malaysia+6-03 22
車牌編碼V或W
網站www.dbkl.gov.my
十五碑的地標-「陀蘭那塔門牌坊」(Torana Gate)[3]

十五碑馬來語Brickfields)是馬來西亞吉隆坡市中心西南部的一個區域,開埠歷史悠久,也是吉隆坡乃至巴生谷地區印度裔的主要聚集之處,故也被稱為吉隆坡的「小印度」(Little India)。[4]

歷史

[編輯]

英文地名由來

[編輯]

在1890年代,礦業的迅速成長,帶動吉隆坡的發展,大量人口從馬來西亞其他區域、中國南方及大英帝國其他殖民城市湧入。為了應付愈發複雜的社會需求,政府組織逐漸擴大,相對原本的辦公空間也愈來愈多,吉隆坡早期所興建的政府機關及商業空間已進入飽和,加上1881年吉隆坡經歷一場摧毀大量茅屋和木屋的水災,因此吉隆坡進入第二波發展及重建時期。由於興建大量的建築需要大量的磚塊,當時在半山芭監獄的原址已有兩間英商所投資興建的磚廠,但仍不足市區發展所需。1891年,雪蘭莪的參政司瑞天咸(Sir Frank Swettenham)為推廣吉隆坡發展計劃,遠從錫蘭公共工程局(Ceylon Public Work Department)聘請史普恩納擔任雪蘭莪總工程師(State Engineer)一職。史普恩納抵達吉隆坡後,開始整頓雪蘭莪的公共工程局,了解當時吉隆坡的建築工人缺乏建築經驗及嘗試,承包廠商亦非專業建築背景。[4]

為改善吉隆坡的公共工程的問題,史普恩納提出成立政府工廠(Government Factory)的想法,包含甚至木材廠、倉庫及磚廠,因此1891年開始在巴生河岸現今吉隆坡中央車站南方的位置,設置州立工廠,工廠前方的道路命名為"Brieckfields Road",工廠內有鐵軌直接與通往巴生市的鐵道連結。大部分吉隆坡的公共建築,包含大鐘樓、吉隆坡市政廳(現為市政演藝廳)、吉隆坡中央車站半山芭監獄、馬來聯邦鐵路局總部、舊郵政總局、舊渣打銀行(現為馬來西亞歷史博物館)、舊印務局(現為吉隆坡紀念圖書館)巴生燈塔等建築的構建,都在工廠內先完成,再運送至建築工地組建,以減低成本及建築華麗的外型。由於當年的十五碑處處為磚廠曝曬磚塊的地方,因此英文地名被稱為「Bricksfield」。當年州立工廠,仍有一棟建築遺留下來,既為目前由馬來西亞郵政(POS Malaysia)所使用的快遞郵件中心(Poslaju)。[4]

中文地名由來

[編輯]

葉亞來管理時期的吉隆坡,若從巴生前往吉隆坡,需利用水路,沿着巴生河上游逆流而上,直到白沙羅(DamanSara),位置約為今日的哥打哥文寧鎮(Kota Kemuning),白沙羅河與巴生河交匯之處上岸,經由陸路前往吉隆坡。在雪蘭莪內戰結束後,葉亞來為了加速發展吉隆坡,於白沙羅至吉隆坡市中心修築一條陸路,這條道路在1878年完工,是當時吉隆坡唯一一條通往港口的聯外道路,總長為17英里作業。該路線明顯標示每一英里的位置,在當時華工的口語里,英里也稱為「碑」,十五碑這個地點剛好位於該條道路的十五哩之處,早期前來吉隆坡發展的華工因不通英文,於是將此處稱為十五碑。在當時經過十五英里的路程之後,就可以算是進入吉隆坡市區範圍了,因此當年的十五碑,亦是吉隆坡的門戶。[5]

當年英殖民政府為了給鐵路勞工提供宿舍,在十五碑陳亞棠路(Jalan Chan Ah Tong)那裏建造了一座百人宿舍(The Hundred Quarters)。不過該古蹟建築最終不敵發展洪流,於2014年開始拆除。[5]

印度裔聚集

[編輯]

由於印度錫蘭是英國在亞洲地區最早開始殖民的地區,當地有許多專業人員是當時馬來亞地區所沒有的,包含建築工人、測量官等,於是雪蘭莪州立工廠成立時,英殖民政府從錫蘭引入大量錫蘭裔勞工,除了在州立工廠工作外,亦有部分是在鄰近鐵道局,負責鐵路修建及修復工作。英殖民時期,政府都將都市建設及維護相關的工作交由錫蘭裔及來自印度南方的苦力分擔,這也造成日後十五碑成為印度裔的聚集之處的主因。1905年,殖民政府為了向鐵路勞工提供宿舍,在十五碑的陳亞棠路建立了百人宿舍,使十五碑轉變為市中心邊緣的小區。[6]

地方特色

[編輯]

小印度

[編輯]
1904年成立的維韋卡南達修道院
十五碑街景
十五碑的印度傳統商店

2009年,吉隆坡市政府將小印度區的名號從印度回教堂路(Jalan Masjid India)遷到十五碑,因這裏是吉隆坡最早有印度人定居的地方,也聚集許多與印度裔相關的宗教、文化場所、金飾店、餐廳及商店。其中主要設施包含目前仍用於進行心靈教育課程、祈禱及瑜珈課程的維韋卡南達修道院(Vivekananda Ashram,1904 年)。在柏哈拉路(Jalan Berhala,Berhala為祈禱之意)上靠近河岸處,是印度藝術與慈善組織藝術殿堂(Temple of Fine Arts)的十五碑分會處。也因當地設有多所印度廟宇,因此周邊游許多攤販販賣用於供奉神明的鮮花及花環。[7]

盲人社區

[編輯]

十五碑也是馬來西亞的視障者聚集之處,許多視障權益組織如馬來西亞盲人全國理事會的總部,皆將其辦公室設立於此。當地約有超過20家盲人按摩院,並估計有逾千名視障者在此區工作及居住。相較吉隆坡其他地方,十五碑的視障設施相對完善,紅綠燈讀秒亦會有提示聲,所有行人路舖有導盲磚[8]

宗教場所

[編輯]

由於當地混雜來自南印度各個地方的族裔,以及其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十五碑聚集了非常多的宗教場所,其中以印度廟宇為主。整個十五碑區域中,就有8間印度廟宇坐落於史考特路(Jalan Scott)旁,其中包括斯里蘭卡印度廟(Sri Lankan Hindu Temple)、十五碑猴神哈頓曼神廟(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與斯里坎達瓦米克維興都廟宇(Sri Kandaswamy Temple)和瑪哈維哈拉佛苑(Buddhist Temple Maha Vihara)。周邊還設有錫安合一教堂(Zion Lutheran Church,1924年創立)、聖瑪麗敘利亞東正教教堂(St Mary’s Syrian Orthodox Church)、聖玫瑰教堂(Holy Rosary Church,1903年創立),同時也有一座於1980年代建設的印度裔穆斯林清真寺(Madrasathul Gouthiyyah Surau)。[7]

位於淡比比拉來路(Jalan Thambipillay)的三教堂,是十五碑主要的華人廟宇,於1916年創立,主要供奉明朝莆田哲學家林兆恩所創立的三一教。三教堂是集三種華人傳統宗教信仰為一堂,分別為孔教、佛教和道教,廟裏供奉著三一教主、觀音及卓氏真人更換金身,在二樓也供奉著5尊歷史超過百年的神像,分別為孔子、太上老君、佛祖、三教主及將軍,廟裏仍保留不少有六七十年歷史的供奉品[9]

教育

[編輯]
吉隆坡美以美女校舊校園,今吉隆坡衛理學院及十五碑美以美國小一校

十五碑是吉隆坡主要的教育區之一,聚集了各源流的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是由各宗教團體所創立,其中包括聖德華文小學、十五碑國民小學、維韋卡南達淡米爾小學、維韋卡南達國民中學英語SMK Vivekananda, Brickfields(馬來西亞唯一一所淡米爾國民中學)、吉隆坡全球印度國際學校、衛理學院等。另外還有視障者訓練學校、十五碑基督教青年會(YMCA)、藝術之廟(Temple of Fine Arts)等。[10]

交通

[編輯]

鐵路

[編輯]

十五碑周邊即為吉隆坡中央車站所在地,該地段原為馬來亞鐵道公司所擁有,千禧年後由「吉隆坡中央」發展項目取代,包括交通樞紐、酒店、辦公大樓、公寓和購物中心,使十五碑成為吉隆坡和馬來西亞半島的最大鐵路樞紐。吉隆坡單軌亦在十五碑設有敦善班丹站[11]

軌道交通
車站編號 車站名稱 原文名 車站服務
 KA01   KJ15   MR01  吉隆坡中央車站 KL Sentral 1 芙蓉線
2 巴生港線
5 格拉那再也綫
6 吉隆坡機場快線
7 吉隆坡機場支線
8 吉隆坡單軌列車
10 天空花園線
 MR02  敦善班丹站 Tun Sambanthan 8 吉隆坡單軌列車

道路

[編輯]

十五碑的道路多以各個族群的領袖命名,如以馬來蘇丹命名的蘇丹阿都沙末路(Jalan Sultan Abdul Samad)、印度領袖命名的敦善班丹路(Jalan Tun Sambanthan)、華裔領袖命名的陳亞棠路(Jalan Chan Ah Tong)、歐亞裔混血命名的羅澤略路(Jalan Rozario)等,彰顯十五碑社區文化多元化的一面。[5]

巴士

[編輯]
快捷通巴士[12]
GO吉隆坡城市巴士
  • 紅線(通過吉隆坡中央車站)

政治

[編輯]

武吉免登屬於以其命名的武吉免登國會議席,該議席在馬來西亞下議院的代表為來自希盟行動黨方貴倫[13]

治安

[編輯]

十五碑也曾經是不法之徒的集中地,尤其是1990年代當地毒品泛濫,加上妓院、賭場和毒品也可隨處見到,但近年來隨着十五碑發展出新的商業和居住模式而有顯著改善。[14]其中十五碑的色情行業蓬勃,附近兩排兩層樓或三層樓的店屋,多數拉下閘門呈封閉式狀態,只有底層的出入口,並有人員看守,裏面的建築則充做賣淫場所。當地因靠近單軌火車站而吸引外勞前往光顧。[1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ortal Rasmi 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 www.dbkl.gov.my.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2. ^ 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和房屋普查:马来西亚人口分布 (PDF). 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 2010年更新 [2012-04-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5-22). 
  3. ^ 莫迪:印度公司提升大馬印裔經濟地位. 東方網. 2015-11-23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4. ^ 4.0 4.1 4.2 【十五碑小印度:一】慢步小印度──聆听它的历史故事. 星洲網.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5. ^ 5.0 5.1 5.2 昨日和今日的吉隆坡十五碑. e南洋. 2014-02-17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6. ^ 十五碑百人宿舍重建.逼迁小贩投诉 “新地点基设差 ”. 星洲網. 2015-06-06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7. ^ 7.0 7.1 敦辛班丹路(Jalan Tun Sambanthan):藏匿在小巷的花环档口. 星洲網.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8. ^ 下雨天,盲人不唱歌. 星洲網. 2019-09-19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9. ^ 三教堂伫立隆市百年.明年申列历史文化遗迹. 星洲日報. 2016-10-04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10. ^ 十五碑 (Brickfields). 馬來西亞觀光局網站.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11. ^ Kamarul Yunus. MRCB: KL Sentral to be completed by 2015. Business Times (Kuala Lumpur). 2008-04-30 [2008-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2). 
  12. ^ Bus - Rapid KL - MyRapid Your Public Transport Portal. www.myrapid.com.my.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13. ^ Portal Rasmi Parlimen Malaysia. www.parlimen.gov.my.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14. ^ 郑丁贤.走一趟十五碑的和谐之路. 星洲網.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15. ^ 繁荣背后黄毒泛滥.吉隆坡处处毒疮. 星洲網.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