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去史太林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去史太林化(俄語: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是指在1953年蘇聯最高領導人史太林死後,蘇聯東歐、亞洲的一些共產主義國家中其共產黨領導發動的從上向下逐漸取消掉此前集中於史太林本人、其政策的崇拜、推動有限的自由化政策的過程。各國處理的過程一度反覆,後來在蘇聯解體後,特別是東歐地區開始徹底清除,並轉型為民主發達的國家。但在更東方評價則比較兩極[1]

經過

[編輯]

1956年2月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蘇共內部秘密會議上,向在場高層公佈了政治清洗的機密,並據此對史太林、史太林主義進行嚴厲批評,認為這是在破壞人民的團結。突然間,所有人對原本大力提倡的史太林個人崇拜都停止並反轉了,在去史太林化的過程中過去的史太林派人物被撤職,史太林時期的嚴密的監視、控制被放鬆,部分反對派人物被平反,蘇聯對其衛星國的經濟要求放寬。在文化上在這些國家出現了「解凍」,在波蘭匈牙利原史太林派領導人甚至被推翻。

實際上蘇聯境內,去史太林化的作用則非常有限,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蘇聯的「解凍」政策未能深入,此外當時也沒有放鬆或者動搖蘇聯共產黨獨黨統治的意圖,赫魯曉夫本人在去史太林化以及反對對史太林的個人崇拜後,也開始建立起了對自己的個人崇拜。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後,去史太林化被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停止,史太林的聲譽才有些得到恢復,儘管仍有批判,恢復的名聲主要是二戰時期的戰功、蘇聯的工業化。同時,史太林的繼承人後來也享受部分類似史太林式的個人崇拜。

由於蘇聯再次陷入停滯,在蘇聯開放政治後去史太林化重新獲得且具備更加強烈的熱情,在蘇聯解體後達到了第2波高潮,波羅的海三國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原東歐衛星國大力且徹底地推行去共產化,當局結合民眾力量拆除了許多與蘇聯有關的事物,如列寧、史太林雕像、畫像,與歌頌列寧、史太林的標語,甚至連二戰時期勝利的蘇聯紅軍的象徵物都加以被修正、補充。而史太林的出生地格魯吉亞當局也對史太林、其史蹟、評價實施大清算,在史太林出生地戈里拆除史太林銅像,設立紀念2008年俄格戰爭紀念碑。

命名城市

[編輯]

1961年10月蘇聯共產黨第22次代表大會上對史太林主義的批評加深,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掀起了一股第2次去史太林化的運動。其中許多街道和城市改名:

後續

[編輯]

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在1964年10月通過宮廷政變方式推翻赫魯曉夫上台執政,實行了「靜悄悄的史太林化」,開始發表肯定史太林歷史作用的言論,並於1966年初做出決定終止「非史太林化」。因此,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前夕,蘇聯科學界、文藝界眾多重要人物先後發表《蘇聯科學文藝界二十五位領袖致勃列日涅夫反對為史太林平反的公開信》、《蘇聯科學文藝界致蘇共中央主席團關於反對為史太林平反的公開信俄語Письмо тринадцати (1966)》,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著名作家安德烈·西尼亞夫斯基尤里·丹尼爾因在國外發表反史太林的作品而被控犯有「誹謗」罪投入勞改營,《古拉格群島》作者索贊尼辛被驅逐出境,《讓歷史來審判》作者羅伊·梅德韋傑夫夫被開除出黨,《史太林大清洗內幕》作者費爾德賓則受到克格勃追殺。勃列日涅夫時代拍攝的電影《解放》(1972年上映)、《圍困俄語Блокада (киноэпопея)》(1977年上映)中都出現了史太林的形象,讚美史太林在蘇德戰爭指揮中的功績。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還在1979年史太林誕辰100周年時發行了照相紙年曆紀念冊,並且在1969年史太林誕辰90周年時,在列寧墓背後的克里姆林宮城牆下中立起了史太林的一座半身銅像,與基洛夫伏羅希洛夫等人並列。但勃列日涅夫並沒有重新把伏爾加格勒恢復為赫魯曉夫去史太林化之前的名字—史太林格勒,所有被赫魯曉夫改名的城市、工廠、企業也都沒有恢復原來帶有史太林的名字。勃列日涅夫也承認「蘇共二十大對破除個人崇拜、個人迷信的貢獻」,除了史太林的故鄉格魯吉亞哥里、首都莫斯科,蘇聯其他城市沒有保留任何史太林塑像。[2]

赫魯曉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趕下台,雖然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看來,新一代的蘇聯仍然是修正主義的延續,是「沒有赫魯曉夫的赫魯曉夫主義」(朝鮮是在內部文件中譴責蘇聯為修正主義,但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3]直到鄧小平阿利雅於1980年代分別在中國、阿爾巴尼亞上台執政並進行經濟改革,蘇修這一說法才被廢止不用)[4]但在西方各國、蘇聯國內的主流觀點看來,勃列日涅夫上台卻被視為是史太林主義的恢復,主要體現在之後的勃列日涅夫主義、蘇聯共產黨官僚「幹部隊伍的穩定」,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期戈爾巴喬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最後蘇共倒台、蘇聯解體為止。[5]

1986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輿論多元化」的口號,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了一場批判史太林的運動。《星火》、《莫斯科新聞》等主流報刊連篇累牘地登載批判史太林的文章。戈爾巴喬夫高度評價赫魯曉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爾巴喬夫認為赫魯曉夫在揭露史太林方面還有局限性,「不能也不願揭露他所抨擊的現象的深層基礎」,這個「深層基礎」就是「史太林體制」。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0周年的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嚴厲批判了史太林、史太林主義,1987-1988年,批判史太林的運動達到了高潮。1990年7月,在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再次嚴厲批判了「史太林一夥的罪行」,大會正式通過的決議中清楚地寫道:「極權的史太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6]

2009年12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史太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後階段,排着長隊購買食物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即使我們總體損失很大,你們知道,現在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麼對我國來說其後果就會悲慘得多。」「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7]

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俄羅斯《消息報》2010年5月7日全文刊載的專訪中指出:「是人民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而不是史太林,甚至也不是擔任重要職務的軍事指揮官。當然,他們曾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人民以難以置信的力量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眾多民眾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史太林對自己的人民犯下了大量罪行……他對本國人民的所作所為不可饒恕」。[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視頻』蘇聯解體30年:斯大林幽靈仍然縈繞俄羅斯.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1-06 [2024-12-22] (中文(繁體)). 
  2. ^ 真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四节:亲斯大林感情与个人崇拜的重现.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3. ^ 凤凰网:中朝关系60年来多次面临重大考验.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4. ^ 把反對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永久失效連結]
  5. ^ 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0-393-04818-7, page 101
  6. ^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中苏不同的改革开放来源于不同的理论指导.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9). 
  7. ^ 南方周末:俄罗斯会为斯大林全面恢复名誉吗?.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31). 
  8. ^ 苏德瓜分波兰引发二战 斯大林并非胜利缔造者. [2014-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