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
37°6′N 80°1′E / 37.100°N 80.017°E
和田市 خوتەن شەھىرى | |
---|---|
縣級市 | |
和田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7°06′04″N 79°55′58″E / 37.1012°N 79.9327°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 |
下級行政區 | |
面積 | |
• 總計 | 466.489 平方公里(180.11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501,028人 |
• 密度 | 1,074人/平方公里(2,782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93,056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新疆時間(UTC+6) | |
郵政編碼 | 848000 |
電話區號 | 903 |
行政區劃代碼 | 653201 |
網站 | 和田市政府網 |
和田市(維吾爾語:خوتەن شەھىرى,拉丁維文:Xoten Shehiri, 舊稱「和闐市」,1959年更名為「和田市」[2]),位於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側邊緣的綠洲內,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以「和田玉」、「和田毯」以及「和田綢」聞名天下。市人民政府駐烏魯木齊北路1號。
歷史
[編輯]吐火羅人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個地區[3][4][5]。古代于闐王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國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學問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橋樑[6]。三世紀時,于闐與鄯善、疏勒、龜茲、焉耆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7]。648年,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8]喀喇汗王朝領導人優素福·卡迪爾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闐[9]。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10]。
元代忽必烈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或五端城[11],並設立斡端宣慰使元帥府,由蒙古帝國王族統治。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12],他寫道:「這是別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許多城市和城鎮,其中最富麗堂皇,和省會一樣。生活資料充足,棉花在這裏盛產。葡萄園、莊園和果園很多。人民以貿易和工業為生,他們一點也不好戰」[13][14]。
1755年,清帝國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闐設置和闐辦事大臣,受葉爾羌辦事大臣節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15]。
- 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駐喀拉喀什(今墨玉縣城)。
- 民國二年(1913年),改和闐直隸州為和闐縣。
- 民國九年(1920年),設和闐道。
-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和闐道為和闐行政區,設行政長官公署。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闐行政區為和闐專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1949年12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五團抵達和闐
- 1950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16]。
- 1959年9月,改和闐為和田[17]。
- 1971年6月,改和田專區為和田地區。
- 1977年,建立和田地區行政公署。
-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 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地理
[編輯]和田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玉龍喀什河畔的綠洲內,鄰近喀拉喀什河。其北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南為崑崙山脈。和田市地形南高北低,是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的沖積平原。海拔在1300-1450米之間。農業以種植蔬菜、瓜果、花卉、棉花為主。工業有手工業、煤炭採掘、食品等門類。
和田市屬乾旱荒漠性氣候,全市年平均氣溫12.5 ℃,降水38毫米。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發量高達2480毫米。四季多風沙,每年浮塵天氣220天以上,其中濃浮塵(沙塵暴)天氣在60天左右。據環保部門測定,和田全年沒有一二類天氣,三類、四類天氣各28天,五類天氣300多天,月均降塵124噸/平方公里。
1981−2010年間和田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1.3 (34.3) |
6.9 (44.4) |
15.8 (60.4) |
23.5 (74.3) |
27.8 (82.0) |
31.1 (88.0) |
32.6 (90.7) |
31.7 (89.1) |
27.4 (81.3) |
20.6 (69.1) |
11.6 (52.9) |
3.1 (37.6) |
19.5 (67.0) |
日均氣溫 °C(°F) | −3.9 (25.0) |
1.3 (34.3) |
9.6 (49.3) |
16.8 (62.2) |
21.1 (70.0) |
24.3 (75.7) |
25.8 (78.4) |
24.9 (76.8) |
20.4 (68.7) |
13.2 (55.8) |
5.1 (41.2) |
−2.2 (28.0) |
13.0 (55.5) |
平均低溫 °C(°F) | −8.2 (17.2) |
−3.4 (25.9) |
4.0 (39.2) |
10.7 (51.3) |
15.2 (59.4) |
18.5 (65.3) |
20.0 (68.0) |
19.3 (66.7) |
14.5 (58.1) |
7.0 (44.6) |
0.0 (32.0) |
−6.3 (20.7) |
7.6 (45.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9 (0.07) |
1.9 (0.07) |
2.5 (0.10) |
2.9 (0.11) |
7.2 (0.28) |
8.9 (0.35) |
7.2 (0.28) |
4.6 (0.18) |
3.6 (0.14) |
1.5 (0.06) |
0.5 (0.02) |
1.4 (0.06) |
44.1 (1.72)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2.0 | 1.7 | 0.7 | 1.1 | 1.9 | 2.6 | 2.9 | 1.8 | 0.8 | 0.3 | 0.3 | 1.2 | 17.3 |
平均相對濕度(%) | 54 | 44 | 32 | 29 | 34 | 38 | 43 | 44 | 44 | 41 | 43 | 54 | 42 |
月均日照時數 | 167.8 | 163.9 | 185.8 | 208.3 | 234.5 | 253.2 | 242.5 | 231.2 | 240.0 | 260.5 | 221.1 | 178.2 | 2,587 |
可照百分比 | 55 | 54 | 50 | 53 | 54 | 58 | 54 | 55 | 65 | 75 | 72 | 60 | 58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8][19] |
行政區劃
[編輯]奴爾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納爾巴格街道、玉河街道、拉斯奎鎮、玉龍喀什鎮、吐沙拉鎮、肖爾巴格鄉、伊里其鄉、古江巴格鄉、吉亞鄉、阿克恰勒鄉和北京工業園區。
交通
[編輯]人口
[編輯]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和田市常住人口501028人。[21]
2016年,和田市總戶數為88557戶,總人口389749人(女性194007人),其中:鄉村人口175465人,城鎮人口214284人。按民族構成劃分,維吾爾族人口35.19萬人,佔總人口的90.3%;漢族3.65萬人,佔總人口的9.37%;其他民族0.13萬人,佔總人口的0.33%。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7.29‰,人口死亡率為6.18‰,人口自然增長率11.12‰。
特色物產
[編輯]和田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上的交通和貿易重鎮,物產豐富,由以「和田玉」、「和田毯」、「和田綢」(維吾爾語稱「艾提萊斯」)三者最為著名,譽稱「和田三寶」。
和田玉古稱崑崙玉,其中的羊脂玉尤其珍貴,「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制為傳國璽)和北京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中國印」印章均是用這種玉石雕刻而成。
和田地毯系用當地產的羊毛手工編織而成,彈性足、拉力強,圖案豐富且富有光澤,即可作鋪毯,也可作觀賞用的掛毯。
和田是新疆最大的繅絲生產中心,蠶繭產量約佔全疆的七成左右。所產絲綢質地柔軟、輕盈飄逸,色澤艷麗而又不失端莊,輕盈飄逸而又不失穩重,極具西域風情。
大學
[編輯]- 和田廣播電視大學→二環路肖爾巴格北路3號
中學
[編輯]- 和田地區第一中學→文化路
- 和田地區第二中學→建設路
- 和田市第三中學→烏魯木齊南路28號
- 和田市第五中學→烏魯木齊北路49號
- 和田市古江巴格安吉中學→屯墾路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和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 行政區劃網. [2010-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Mallory, J. P. and Mair, Victor H. 2000. The Tarim Mummies: Ancient China and the Mystery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from the West, pp. 132, 155-156.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 0-500-05101-1.
- ^ Bonavia, Judy. The Silk Road: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er Baumer (2004), p. 317. Odyssey Publications. ISBN 962-217-741-7.
- ^ Li, Chunxiang; Li, Hongjie; Cui, Yinqiu; Xie, Chengzhi; Cai, Dawei; Li, Wenying; Mair, Victor H.; Xu, Zhi; Zhang, Quanchao; Abuduresule, Idelisi; Jin, Li. 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BMC Biology. 2010-02-17, 8 (1): 15. ISSN 1741-7007. PMC 2838831 . PMID 20163704. doi:10.1186/1741-7007-8-15.
- ^ Khotan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com. [2012-04-06].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ilk28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頁
-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5– [2022-05-25]. ISBN 978-0-231-1392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matsuda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闐國也」見耶律楚材《西遊錄》
- ^ 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1巻(愛宕松男訳注, 東洋文庫,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頁
- ^ Latham, Ronald. Marco Polo: the travels. 1958: 80.
- ^ Wood, France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2002: 18 [2022-05-25]. ISBN 9780520243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itentoshi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历史沿革. 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 19 January 2019 [22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中文(簡體)).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chimeiyurai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 ^ 2023年和田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外部連結
[編輯]喀喇崑崙走廊和阿克賽欽的相關位置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