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士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8月4日) |
別稱 | 烤吐司、俗麭 |
---|---|
類型 | 麵包 |
上菜溫度 | 經烘焗 |
主要成分 | 方包 |
「多士」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烤吐司 |
臺灣 | 烤吐司、俗麭 |
港澳 | 多士 |
中國廣州 | 方包 |
多士(英語:toast),或稱烤吐司,指經烘焗過的方包片,是最常見的一種西點。在歐式早餐中常見,配以牛奶、豆漿適合早餐食用。經由攝氏約190度的焗爐,焗約30分鐘,出爐後冷卻切片。麵包經過加熱後,表面逐漸變成褐色。這種變化過程稱為美拉德反應。溫度高時較為鬆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會差很多。因此市售的常溫軟方包,必須加入食品添加劑以維持其口感,而且方包屬於高GI的食物,所以會越吃越餓,對減肥的人來說應盡量避免。
名稱
[編輯]在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台灣的國語中,「吐司」泛指任何長條形麵包的切片,如果用了其他材料如全麥麵粉、雜糧、葡萄乾,也同樣稱為方包。普通話裏的「吐司」源自英語 toast[1],在英語的 toast 指任何焗過的麵包片[2]。
在香港粵語,由於切片時呈方形,未經烘焗的長條麵包片被稱為「方包」,而焗過的則被稱為「多士」。
台語的方包稱為「俗麭」(臺灣話:俗麭,臺羅:sio̍k-pháng,國際音標:/ɕi̯ŏk̚˧ pʰaŋ˥˩/)[3],雖「俗」一字意指便宜,但並非指便宜的麵包,而是以日語的「食パン」(shokupan,指長條麵包)讀音於日本時代傳入臺灣演變而成的辭彙。其中,日語中所的「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大約是在17世紀,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麵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臺灣自日治時代傳入麵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人少有吃過麵包,而名稱則是經由日語的「パン」(pan)再流傳成為台灣話「麭」(pháng)並沿用至今。
食用方式
[編輯]常見的食用方式是在焗之過後塗抹料,如果醬、咖椰醬、花生醬,或是搭配蔬菜、蛋、肉片、芝士做成各種三文治。另外還有沾蛋汁做成法國方包、或是把中間挖空後填入食材後拿去炸,如棺材板。
各地方包
[編輯]台式方包
[編輯]興起於1980年代的臺式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提供的常見方包有塗醬方包、煙肉蛋方包、雞扒三文治等,搭配種類繁多。而在香港的臺灣餐廳,通常把多士稱為吐司。另外有人會把方包拿來炸,如臺灣小食棺材板。
港式方包
[編輯]在香港的港式飲食中,將經烘焗的方包稱為「多士」。將麵包放在多士爐焗至表面香脆後取出,再於方包的一邊抹上煉奶、牛油、果醬、蛋黃醬等配料,用兩塊方包夾起來熱食。多士因為有多種變化,所以有各種名稱。
- 奶油多:包含煉奶和牛油
- 奶醬多:包含煉奶和花生醬
- 鮮油多:包含冰鮮牛油
- 油占多:包含牛油和果醬
- 西多士:法蘭西多士的簡稱,在茶餐廳等港式食店一般是指將麵包表面炸成香脆的港式西多士[4]
- 蝦多士:在英式三文治包加入香港雲吞常見的蝦膠(剁碎的蝦仁),然後油炸至金黃色,可配上喼汁、茄汁或芥末醬等進食[5][6]
種類
[編輯]依烘焗前混入的製作材料命名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现代汉语辞海. 印刷工業出版社. 2002: 1715 [2021-09-06]. ISBN 978-7-80000-41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中文).
- ^ 慢享烘焙好时光. 樂享生活.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95 [2021-09-06]. ISBN 978-7-5578-505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中文).
- ^ 俗麭-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中文(繁體)).
- ^ 西多與時並進 變心又變面. 明報. 2019-09-03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4).
- ^ Buyer, G. 香港百道經典美食 2013-2014. 香港百道經典美食. 團購家有限公司. 2014: 50 [2021-09-06]. ISBN 978-988-1286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中文).
- ^ 在地.餐桌.小旅行. 非凡出版. 2021: 116 [2021-09-06]. ISBN 978-988-8675-9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