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2月5日) |
太平公主 | |
---|---|
唐朝公主 | |
姓 | 李姓 |
封號 | 鎮國太平公主 |
出生 | 唐高宗麟德二年 665年 |
逝世 | 唐玄宗先天二年 713年(47—48歲) 長安 |
親屬 | |
父親 | 高宗天皇大帝李治 |
母親 | 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 |
夫 | 薛紹、武攸暨 |
夫之父 | 薛瓘、武弘度 |
夫之母 | 城陽公主 |
夫之元配 | 武攸暨妻某氏 |
姊妹 | 安定思公主 |
嫡兄弟 | 太子李弘 章懷太子李賢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
嫡姊妹 | 安定思公主 |
庶兄弟 | 燕王李忠 原悼王李孝 澤王李上金 許王李素節 |
庶姊妹 | 義陽公主 高安公主 |
子 | 薛崇胤、薛崇簡、武崇敏、武崇行 |
女 | 薛氏、萬泉縣主薛氏、武靈覺、永和縣主武氏(存疑) |
繼女 | 永和縣主武氏(存疑) |
其他親屬 | 祖父:唐太宗 祖母:文德皇后 伯父:李承乾、李泰 姑姑:高陽公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 姑表兄弟:薛顗、薛紹 外祖父:孝明高皇帝武士彠 外祖母:孝明高皇后 姨母:韓國夫人武順、武氏 姨表兄:賀蘭敏之 姨表姊:魏國夫人 侄女:安樂公主 侄子:唐玄宗李隆基 |
太平公主(665年—713年8月1日)是唐朝公主和政治家、權臣,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唐玄宗的姑母,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1]。在太平公主的親人之中,其父親、母親、侄子和兩位親兄長都是皇帝。
史書沒有記載太平公主的名字[a]。太平公主在其兄唐睿宗在位時就與身為皇太子的侄子李隆基(唐玄宗)不合,甚至買通術士,欺騙睿宗說唐朝將有國難,只能廢了太子或者禪位,結果睿宗決定禪位。713年,因涉嫌謀反大罪,被唐玄宗先天之變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甚至連太上皇唐睿宗都無法阻止。太平公主死後,玄宗統治的李唐政權宣告穩定,改元為開元,結束了自唐高宗中期以來的女性專政局面。[b]。
生平
[編輯]太平公主出生年分目前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兄長李旦出生時間推定,可能生於664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後一名子女。
早期
[編輯]太平公主五、六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2])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姦,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污內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分,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八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之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藉口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第一次婚姻
[編輯]681年,太平公主下嫁自己的表兄弟:姑姑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豪華非常,照明的火把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牆。《舊唐書》[3]記載,因這次婚事,亦赦免京城的囚犯。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門閥大姓蘭陵蕭氏,為蕭瑀侄孫,並非寒門相勸,才使武則天放棄了這個打算。太平公主嫁給薛紹後生下兩個兒子。太平公主與丈夫薛紹情篤意合、生活美滿,但兩人的婚姻於688年結束。因為薛紹長兄薛顗參與唐宗室李沖的謀反,進而牽連駙馬薛紹,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4],當時太平公主正懷孕著,後來太平公主生下一個女兒,當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女兒才剛滿月[來源請求]。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實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食邑加到一千二百戶。
第二次婚姻
[編輯]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但因武承嗣生病作罷(一說是因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則天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而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這次婚姻被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採取的手段。兩個月後武則天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則因武家的兒媳之身分避免了危險。婚後與武攸暨育有兩個兒子、一女兒。
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與僧惠範及崔湜有私交,並將張昌宗進獻給母親武則天。有謂太平公主與高戩、崔湜等人淫亂,但正史如《新唐書》、《舊唐書》等時常只提及「私附太平公主」[5][6]。
武周時期
[編輯]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姿色美豔[來源請求]、身材豐腴、足智多謀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多與太平公主私下謀議。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7]。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此外,聖曆二年(699年)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8](有記載稱[來源請求],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
武周末年,武氏權勢傾軋李氏,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兄弟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c]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長安三年九月(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擁護者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人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讓帝位給太子李顯,史稱神龍政變。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封五千戶。
中宗、睿宗時期
[編輯]唐中宗復辟之後,太平公主足智多謀,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安樂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時,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干政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了景龍之變,殺了武三思、武崇訓,重俊事敗被殺。景龍三年七月(709年),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重俊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倖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病逝,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后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后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身份高貴,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派劉幽求與兒子薛崇簡一起參與了李隆基起事誅殺韋后的唐隆之變,殺了韋后,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皇后以後,與李隆基發生權爭。她曾經要求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並積極培植黨羽,痛下殺手企圖毒死李隆基,將其置於死地。此時,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資治通鑑》說:「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紀,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
上官婉兒被殺後,太平公主勸說睿宗下詔將她厚葬於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且非常哀傷,派人去弔祭,並出錢五百匹絹[9]。此後太平公主曾勸說唐睿宗下旨,搜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10],保留了這位才女的作品。
死亡
[編輯]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內禪,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宣稱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先殺了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着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享年四十八歲。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剷平。太平公主自殺後「籍其家,財貨山積,珍奇寶物,侔於御府,馬牧羊牧、田園、質庫、數年征斂不盡。」
考古
[編輯]2021年底,考古人員在洛陽正平坊遺址發現太平公主的宅邸。[11]
子女
[編輯]根據《舊唐書》記載[12],太平公主生下四子三女,與薛紹生下二子[d]二女,其中幼女為遺腹景雲元年(710年)薨,享年二十四歲[13]。與武攸暨生下二子[e]一女。太平公主死後,除了女兒武靈覺已出家、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一黨而僅遭流放以外,其餘子女均被處死。《大唐都景福寺主威和上塔銘》主人和上,俗名武靈覺,為武攸暨與太平公主所生的女兒,五十二歲在開元二十餘年去世。其生年應不早於其父母婚年(690年),則其生卒年應為(690—741)。太平公主的女婿唐晙亦死於政變,未知其娶了太平公主的哪個女兒。
另外,崔瑤的妻子沛郡夫人武氏[14]的墓志銘中,記她為武攸暨和太平公主的第二女,封永和縣主。但從其年齡推斷,她出生時[f],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仍然存在,因此她可能不是太平公主所生的女兒。或是武攸暨與其她妻妾的女兒,出於太平公主的繼母或嫡母身份而記於她的名下。亦或墓碑記載的年齡或時間有誤。
影視作品
[編輯]影視作品 | 飾演太平公主的演員 |
《歡樂長安》(1983年) | 蘇杏璇 飾 |
《武則天》(1984年) | 侯炳瑩 飾 |
《一代公主》(1986年) | 潘迎紫 飾 |
《唐明皇》(1993年) | 嚴敏求 飾 |
《武則天》(1995年) | 梁麗 飾 |
《大明宮詞》(2000年) | 周迅、陳紅 飾 |
《神探狄仁傑第一部》(2004年) | 劉爽 飾 |
《武則天秘史》(2011年) | 徐黃麗、鄭爽 飾 |
《太平公主秘史》(2011年) | 林妙可、鄭爽、賈靜雯 飾 |
《唐宮燕》(2013年) | 楊恭如 飾 |
《美人製造》(2014年) | 應采兒 飾 |
《宮心計2深宮計》(2018年) | 陳煒 飾 |
《唐朝詭事錄》(2022年) | 岳麗娜 飾 |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2024年) | 岳麗娜 飾 |
《海上絲路》(待播) | 鄭伊涵 飾 |
《神探狄仁傑第五部》(待播) | 朱銳 飾 |
文學作品
[編輯]註釋
[編輯]- ^ 《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崔 融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詩人之作,下嫁於諸侯;易象之興,中行於歸妹。又臣銅樓再惕,常荷蔭於中慈;金屋相驚,忽承恩於內輔。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儀;晉朝加璽,兼採納妃之制。聖懷感尉,皇澤霑濡,願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請。謹上禮食若干舉如列。尊師四學,雖有謝於溫文;問豎三朝,竊無違於視膳。謹遣某奉表以聞。」
- 文史專欄作家趙炎及作家蒙曼等人認為「令月嘉辰」乃祝賀用語,駢體文有其規範,必定要顧及上下句,「妾李」二字可見李密《陳情表》"祖母劉愍臣孤弱",並不少見,《猗覺寮雜記》卷下:男曰人臣,女曰人妾,臣妾對君上之稱,男女之別也。此作太平公主妾李是說的通的,《全唐文》李德裕《論公主上表狀》:「右,臣等伏見公主上表稱妾李者。伏以臣妾之義,取其賤稱,家人之稱,即宜區別,因循舊章,恐未為得。臣等商量,今日以後,公主上表,從大長公主以下,並望令稱某邑公主第幾女上表,仍不令稱妾。所冀臣子之道,因此正名。郡主、縣主,亦望準此。未審可否?」(此處公主非指太平公主,年代有差)。加以此乃崔融代皇太子上表,「封號+妾+直呼名諱」的賀文,世之僅見,此說有曲解附會之嫌。
- 學者雷家驥在著作《武則天傳》中則認為,如果以「令月嘉辰」為祝賀語,則「妾李」兩字又說不通,古代沒有以妾+姓自稱的習慣,正確的自稱應該是妾李氏或者妾李某某或者妾某某。加上太平公主的八哥李旦原名李旭輪,正好與李令月一名日月相對,所以仍有不少人[誰?]認為李令月才是太平公主的真名。
- ^ 神龍政變、景龍之變、唐隆之變、先天之變
- ^ 武家的嫡系繼承人:武延基、李仙蕙夫婦;李家的嫡系繼承人:皇太孫李重潤,三人因二張而被武則天逼死,具體記載請查看相關條目。
- ^ 即薛崇訓、薛崇簡
- ^ 即武崇敏、武崇行
- ^ 684年或685年
參考文獻
[編輯]- ^ 《舊唐書·武攸暨傳》:「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后,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
- ^ 《舊唐書·外戚列傳》:「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敏之所逼,俄而姦污事發,配流雷州。」
- ^ 《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永隆)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出降薛紹,赦京城繫囚。
- ^ 《資治通鑑》卷204
- ^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四》:「湜既私附太平公主,時人咸為之懼,門客陳振鷺獻《海鷗賦》以諷之。」
- ^ 《舊唐書·五行志》:「時僧惠範恃太平公主權勢,逼奪百姓店肆,州縣不能理。」
- ^ 《新唐書·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而主內與謀,外檢畏,終後世無它訾。」
- ^ 《資治通鑒·卷206》「太后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曁等爲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 ^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皇鑒昭臨,聖慈軫悼,爰適制命,禮葬贈官。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
- ^ 張說.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
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嘗共游東壁,同宴北渚。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琯之殘言,悲素扇之空曲。上聞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敘蘭台之新集。
- ^ 探秘风起洛阳隋唐里坊遗址,藏着国子监、孔庙、太平公主宅. [2021-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太平公主者......公主薛氏二男二女,武氏二男一女,並食實封......
- ^ 《大唐故萬泉縣主薛氏墓志銘》
- ^ 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銘》載武氏「夫人故周定王駙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縣主。若.....奈何春秋五十有四,以開元廿五年五月二日,終於京兆萬年之興寧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