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羅
《奧賽羅》(英語:Othello),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一齣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意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奧寫成,並於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將軍奧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於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人物
[編輯]
|
|
內容簡介
[編輯]戲劇開始時,富有風流的紳士洛特利哥登台,向旗官伊阿古抱怨自己對苔絲狄蒙娜與奧賽羅的婚姻一無所知。他先前因對女方着迷而告知其父親,如今對女方的選擇感到遺憾。奧賽羅提拔凱西奧,伊阿古對此深表記恨。伊阿古猜忌奧賽羅曾經與他的妻子愛米利婭同房,並指責凱西奧不過是個紙上談兵的傢伙,缺乏實戰經驗。伊阿古長談洛特利哥求愛失敗,以及自己對奧賽羅的不滿,成功指使洛特利哥向苔絲狄蒙娜的父親勃拉班修通風報信,告訴他女兒私奔的消息。伊阿古自己則悄悄找到奧賽羅,告訴他勃拉班修的到來。
土耳其部隊進攻塞浦路斯的消息傳到了威尼斯,奧賽羅將軍被元老院召見。元老勃拉班修當眾指責奧賽羅用巫術勾引女兒,但奧賽羅為自己辯護,向眾人講述自己先前的故事,稱苔絲狄蒙娜是因此而迷上自己,獲得了包括威尼斯公爵、羅多維科、葛萊西安諾等眾元老的信任;勃拉班修卻依然不滿,稱苔絲狄蒙娜終究會背叛奧賽羅。公爵下令奧賽羅指揮威尼斯部隊對抗入侵塞浦路斯的土耳其軍,並允許他的妻子、副將凱西奧、旗官伊阿古、伊阿古的妻子愛米利婭隨行陪同。
部隊到達了塞浦路斯,發現風暴已經將土耳其艦隊摧毀。奧賽羅設宴歡慶,並與苔絲狄蒙娜私下交飲。趁主帥不在時,伊阿古將不勝酒力的凱西奧灌醉,隨後慫恿洛特利哥挑戰凱西奧,製造混亂。奧賽羅出面,指責凱西奧,撤銷了他的職務。伊阿古說服凱西奧委託苔絲狄蒙娜,讓她為自己求情。
伊阿古轉身找到奧賽羅,稱凱西奧與苔絲狄蒙娜有染。奧賽羅曾經把自己的手帕當做第一份禮物交給苔絲狄蒙娜,後者不慎將其遺失在地上。伊阿古讓愛米利婭拾回手帕,並將其交給凱西奧。隨後,伊阿古讓奧賽羅在旁觀察,並刺激凱西奧談論他與情婦比恩卡的故事,導致奧賽羅誤以為談論對象是苔絲狄蒙娜。比恩卡發現手帕,指責凱西奧私藏寶貝,情婦眾多。當奧賽羅窺見此事時,伊阿古在一旁吹耳旁風,稱這是苔絲狄蒙娜送給他的定情物。奧賽羅大怒,當眾羞辱了妻子。
洛特利哥向伊阿古抱怨自己一無所得,後者慫恿他刺殺凱西奧。當凱西奧離開比恩卡的住處時,洛特利哥襲擊凱西奧,不料被後者重傷;伊阿古從背後刺殺凱西奧,傷了他的腿。伊阿古在暗處隱藏了自己,當眾人聽見凱西奧的呼救,伊阿古出現,假裝幫助凱西奧。當凱西奧指認洛特利哥為兇手時,伊阿古立即殺人滅口,並指責比恩卡為同謀。
晚上,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對質,並將後者掐死在床。愛米利婭來到,見狀呼救;眾人隨即趕來,愛米利婭做出解釋。當奧賽羅提及手帕時,愛米利婭恍然大悟,揭穿了伊阿古的陰謀,後者氣急敗壞,行刺妻子。奧賽羅後悔不已,攻擊伊阿古,後者承認罪狀,但拒絕做出任何解釋。羅多維科為二人定罪,奧賽羅自刎殉情。羅多維科宣佈葛萊西安諾為奧賽羅的繼任,並將凱西奧和伊阿古帶回威尼斯。
欽齊奧資料
[編輯]戲劇《奧賽羅》改編自意大利作家吉拉爾迪·欽齊奧的故事《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收錄於他的《百則故事》(Gli Hecatommithi, 1565)。《百則故事》收錄了一百篇故事,與喬凡尼·薄伽丘的《十日談》風格類似。在莎士比亞的時期,該故事設有英文譯本,而《奧賽羅》的文字更類似於意大利原文,而非1584年加布里埃爾·查皮(Gabriel Chappuy)的法語譯版。欽齊奧的故事可能改編自1508年在威尼斯發生的真實事件,[1]這個故事也類似於《一千零一夜》中的《三個蘋果》。[2]在欽齊奧的故事中,苔絲狄蒙娜是唯一署名的人物,其它角色則被稱為「摩爾人」、「隊長」、「旗官」、「旗官夫人」。欽齊奧給出的教訓是歐洲婦女嫁給壞脾氣的外邦人是不明智的。[3]
欽齊奧的摩爾人是莎士比亞版摩爾人的原型,但一些研究認為從摩洛哥到伊麗莎白時代(約1600年)的其它摩爾人也給出了類似的啟迪。[4]當莎士比亞改變欽齊奧的故事時,他修改了一些細節。勃拉班修、洛特利哥等其它配角是後來加上去的,而愛米利婭拾手帕則是欽齊奧版所沒有的。與《奧賽羅》不同,欽齊奧版中的伊阿古追求苔絲狄蒙娜,被拒絕後心生仇恨。莎士比亞的開場中愛米利婭和苔絲狄蒙娜溫柔地準備床鋪,這是獨一無二的。莎士比亞版與欽齊奧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女主角的死法。在莎士比亞版中,奧賽羅掐死了妻子,在欽齊奧版中,摩爾人命令旗官狠下毒手。欽齊奧對毆打做了細緻入微的描述,當夫人去世後,旗官和摩爾人將屍體放在床上,砸碎頭骨,捅破屋頂,製造出意外事故的假象。兩人隨即逃逸。摩爾人思念妻子,旗官對此深表厭惡,並分道揚鑣。旗官找到隊長,透露實情。兩人離開塞浦路斯,前往威尼斯報案。摩爾人被捕,拒絕認罪,被處以流放。妻子的親屬找到了他,並最終復仇。旗官則繼續流竄,但因其它案件被捕。旗官夫人則存活了下來,並講述了這一段故事。[5]
欽齊奧的故事被描述為「一些種族警示」,即異族通婚的風險性。[6]在寫作時,故事沒有給出足夠的背景。對此,莎士比亞使用了1599年劉易斯·劉克諾(Lewes Lewkenor)譯文中加斯帕羅·孔塔里尼給出的《威尼斯共和國和政府》作為背景。[7][8]
時期與文本
[編輯]對本劇最早的記載來自狂歡辦公室(Office of the Revels)1604年的紀錄:「11月初的萬聖節,國王劇團在國宴廳的白廳上演了戲劇,叫做「威尼斯的摩爾人」。該紀錄最早由彼得·坎寧安(Cunningham)於1842年出版,其真實性曾經受到質疑,現被認為是真本。[9]據此,戲劇被定位在1603-1604年間,但爭議稱定位應該在1601-1602年間。[1][10]
戲劇在1621年10月6日由托馬斯·沃克利(Thomas Walkley)載入英國出版同業工會,並在1622年以四開本形式出版。一年後,戲戲劇加入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的戲劇集當中。然而,對開本中的長度和用詞都與之前版本不同:福爾傑(Folger)版的編輯解釋道:「較之四開本而言,對開本多出了160行。有些文字呈緊湊的段落。兩個版本彼此在許多文字上都有出入。[11]學者就此議論紛紛,無法達成統一意見。[11]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為了印刷需要而進行了裁剪。[1]另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戲劇的早期版本,而對開本則是其修訂版。[11]很多現代版本則依據對開本編訂,但當其出錯時常參考四開本版本。[12]四開本曾在1630、1655、1681、1695、1699和1705年出版。
種族
[編輯]就奧賽羅的種族而言現並無定論。阿頓版莎士比亞(Arden Shakespeare)的編輯霍尼格曼(E. A. J. Honigmann)認為奧賽羅的種族是個謎。文藝復興時期其的摩爾是模糊、多樣、矛盾、富有爭議的。評論界將「摩爾」一詞用作深色膚色人的統稱,並可以與「非裔」、「埃塞俄比亞人」、「黑人」、「印度人」等詞互換使用。[13][14]各種表述「黑」的詞彙不足以精確指出種族的劃分,霍尼希曼認為「黑」對於伊利沙伯時期的人們意味着皮膚黝黑。伊阿古兩次使用「巴巴里」或「巴巴里人」來代指奧賽羅,似乎暗示巴巴利海岸住着「黃褐膚色」的摩爾人。洛特利哥稱奧賽羅「嘴唇厚」,似乎在指歐洲對於撒哈拉以南人的外貌印象,但霍尼希曼對此表示反駁,認為所有這些解釋都具冒犯性,不應在此較真。[15]
牛津版莎士比亞(Oxford Shakespeare)的編輯邁克·尼爾(Neill)注意到對奧賽羅膚色的最早評論認為他來自撒哈拉以南,而就北非的解釋直到1814年才由埃德蒙·基恩(Edmund Kean)給出。[16]霍尼格曼討論了1600年伊利沙伯一世的巴巴里大使阿布德·馬蘇德(Abd el-Ouahed ben Messaoud),認為其可能是為奧賽羅提供了靈感。[17]
奧賽羅被認為是匹「巴巴里馬」(a Barbary horse, 1.1.110),一位「淫蕩的摩爾人」(a lascivious Moor, 1.1.124)。在3.3.390-1中他認為苔絲狄蒙娜的名節"玷污得發黑,| 好像我自己的臉"(begrimed and black | As mine own face.),苔絲狄蒙娜的膚色則與奧賽羅的膚色形成對比;在5.2.4中寫道「她那比雪更白的肌膚」(that whiter skin of hers than snow)。伊阿古告訴勃拉班修「一頭老黑公羊 | 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呢!」(an old black ram | Is tupping your white ewe! 1.1.87-8)。在伊麗莎白時期,「黑色」一詞的意義可能並不僅僅指代物理膚色,而具有更廣義的負面含義。[18][19]
主題
[編輯]伊阿古/奧賽羅
[編輯]雖然根據戲劇標題所示,悲慘結局主要歸咎於奧賽羅本人,但伊阿古的作用不可忽視。伊阿古是惡棍的主要代表,並在對話中佔據最大部分。在戲劇中,伊阿古操縱他人,控制行動,編織謊言。他親近對手,試探弱點,塑造了「誠實可信」的形象,加強了自己的控制力。A.C.布拉德利(Bradley),以及最近的哈羅德·布魯姆都是該解釋的支持者。[21]其它評論家,特別是二十世紀末期,都將焦點集中在奧賽羅身上。
英雄
[編輯]對奧賽羅的評價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A.C.布拉德利稱奧賽羅是「莎士比亞筆下最浪漫的主角了」,「是其中最富詩意的人。」F.R.李維斯(Leavis)則認為奧賽羅十分「任性」。而威廉·黑茲利特則表現的相對溫和,稱「這摩爾人的本性是高貴的,但他所流的血卻十分易燃、一點就爆。」
奧賽羅的表演型態
[編輯]歌劇
[編輯]「奧賽羅」是以下兩齣歌劇的來源:
電影
[編輯]1995年 《狂殺情焰》
2001年 《O》
1952年 《奧賽羅》
圖畫
[編輯]-
《第一對開本》(1623)封面臨摹
-
「夢想中的苔絲狄蒙娜」,約翰和約西亞·博伊德爾(Boydell)出版(1803)
-
「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克里斯蒂安·科勒(Köhler,1859)
-
「威尼斯的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泰奧多爾·夏塞里奧(1819–1856)
-
「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亞歷山大-瑪麗·柯林(Alexandre-Marie Colin,1829)
-
「苔絲狄蒙娜之死」,歐仁·德拉克羅瓦
-
愛德溫·布斯(Edwin Booth)飾伊阿古,1870
-
意大利演員托馬索·薩爾維尼(Tommaso Salvini)飾奧賽羅,1875
-
美國演員約翰·麥卡洛飾奧賽羅,1878
-
奧賽羅與眾人,查理斯·柯佩(Charles West Cope),1873
-
「苔絲狄蒙娜的哀歌」,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1881
-
苔絲狄蒙娜,弗雷德里克·雷頓,1888
-
皮特·奧茨何里(Petre Otskheli)設計的奧賽羅,柯特·馬加尼什維里(Kote Marjanishvili)主演,1933
參見
[編輯]- ^ 1.0 1.1 1.2 Shakespeare, William.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 ^ Young, John G., M.D. Essay: What Is Creativity?. Adventures in Creativity: Multimedia Magazine. [17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8月20日).
- ^ Virgil.org (PDF). [2013-08-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6).
- ^ Professor Nabil Matar (April 2004), Shakespeare and the Elizabethan Stage Moor, Sam Wanamaker Fellowship Lecture,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cf. Mayor of London (2006), Muslims in Lond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p. 14–15,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 ^ Bevington, David and Bevington, Kate (translators). "Un Capitano Moro" in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pp.371–387.
- ^ Shakespeare, William. Othello. Wordsworth Editions. 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from Google Books on 5 November 2010. ISBN 978-1-85326-018-6, ISBN 978-1-85326-018-6.
- ^ McPherson, David. Lewkenor's Venice and Its Sources. Renaissance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tumn 1988, 41 (3): 459–466.
- ^ Bate, Jonathan. Shakespeare's Islands. Clayton, Tom; et al (編). 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04: 291. ISBN 0-87413-816-7.
- ^ Sanders, Norman (ed.). Othello (2003, rev. ed.),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 p1.
-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1997), Arden Shakespeare, Appendix 1, pp 344–350.
- ^ 11.0 11.1 11.2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xlv.
- ^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p.xlv-xlvi.
- ^ Making More of the Moor: Aaron, Othello, and Renaissance Refashionings of Race. Emily C. Bartels
- ^ "Moor, n2",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tn.
-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London: Thomas Nelson, 1997, p. 15.
- ^ Michael Neill, ed. Othell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5-7.
- ^ Honigmann p2-3.
- ^ Doris Adler, "The Rhetoric of Black and White in Othello" Shakespeare Quarterly, 25 (1974)
-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lack', 1c.
- ^ Othello.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 ^ Shakespeare, William; Ruffiel, Burton. Othello (Yale Shakespeare). Bloom, Haro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Oct]. ISBN 0-300-10807-9.
外部連結
[編輯]- Othello Study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thell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riginal text of the play from Project Gutenberg
- The Tragedie of Othell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TML version of the above text
- Othello - Full text, chapter indexed play by William Shakespeare.
- Othello – Online, slightly modernized version of the text
- Slashdoc : Othell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cholarly essays on Shakespeare's Ot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