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弟兄會
外觀
開放弟兄會(英語:Open Brethren)是一個19世紀起源於英國和愛爾蘭的基督教組織,現在已經遍佈世界許多國家。
分佈
[編輯]- 阿根廷:1,500個教會
- 英國:1,340
- 安哥拉:1,200
- 贊比亞:1,107
- 乍得:915[1])
- 羅馬尼亞:871
- 美國:850[1]
- 危地馬拉:850
- 加拿大:471[2])
- 巴布亞新畿內亞:360
- 德國:290
- 澳洲:288
- 紐西蘭:240
- 日本:161
- 馬來西亞:140
淵源
[編輯]1848年,英國普利茅夫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分裂以後,支持達秘的聚會被稱為閉關弟兄會(Exclusive Brethren),支持慕勒(George Muller)及其畢士大(Bethesda)聚會的則被稱為開放弟兄會。
馬來西亞的弟兄會有文良港福音堂、旺沙瑪珠福音堂、加影生命堂、沙登生命堂、檳城車水路福音堂、馬六甲福音堂等等。
傳教差會
[編輯]開放弟兄會的傳教機構(Christian Missions in Many Lands ,CMML)於1836年成立,總部位於英國巴斯(Bath)。1885年開始來華傳教。
活動地區
[編輯]- 九江(1893)、德安縣(1893)、南昌(1896)、建昌縣(永修縣,1896)、沙河鎮(1898)、塗家埠(1899)、安義縣(1902)、奉新縣(1903)、宜豐縣(1903)、瑞州府(高安,1903)、牯嶺、Sengmeizhan、上高縣、銅鼓。都昌縣(1918)修水、靖安縣、
- 平泉(1897)、杜家窩鋪(1906)、熱河(承德,1906)、朝陽(1912)、塔子溝(凌源,1912)、哈達(赤峰,1912)、灤平。朝陽和塔子溝最初由倫敦會開闢於1885年,1901年移交給愛爾蘭長老會,1912年又移交給弟兄會[3]。
1919年,弟兄會差會在華傳教士83人,在各省分佈情況如下:
- 江西36人
- 熱河28人
- 山東19人
1919年弟兄會在華受餐信徒4698人,在各省分佈情況如下:
- 江西551人
- 熱河438人
- 山東304人
信仰
[編輯]信而受浸
[編輯]領導
[編輯]長老
[編輯]執事
[編輯]喀拉拉弟兄會
[編輯]stream of 開放弟兄會的一個重要 是喀拉拉弟兄會. 喀拉拉是印度的一個邦,but has 超過500個開放或普利茅夫弟兄會教會。弟兄會成員相信這些教誨是印度聖靈獨立運動的結果。Eventually 普利茅夫弟兄會和喀拉拉弟兄會 recognized the similarities in both the 運動 and thus 喀拉拉弟兄會came to be identified as a sub-set of 開放弟兄會。
參考文獻
[編輯]- Roy Coad, "弟兄運動的歷史", 1968
外部連結
[編輯]- Emmaus 聖經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Kawartha湖聖經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普利茅夫弟兄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普利茅夫弟兄會論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開放弟兄會教會列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弟兄會在線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rethrenPedia - The Plymouth Brethren Wiki - Documenting the history of the plymouth brethren movement, one assembly at a time
- Brethren Assembly Port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BS of Brethr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eebs.Net - a support group for Exclusive Brethren escapeesPeebs.Net - a support group for Exclusive Brethren escap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