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科
張連科(?—1939年4月6日)是一名著名抗日將領,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1939年4月6日, 犧牲於黑龍江省鐵力市神樹鎮以北的馬鞍山西南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2015年8月24日公佈了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張連科入選其中。
生平
[編輯]早年參加東北軍,歷任士兵,班長,排長[1]。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曾領導抗日山林隊抗擊日本關東軍[1],報號可能為「西省」。在此期間,張連科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時間不詳(一說為1933年10月10日[1])。1933年3月,時任中國共產黨珠河中心縣委委員的金策與沙振華、張連科建立了楊家街黨支部(今尚志市蜜蜂鄉楊家街村)。同月,原為東北軍殘部的葦河縣滿洲國保安團(溫秀峰團)內部,一百二十餘名保安團官兵因軍晌問題而譁變,譁變隊伍很快擴充到二百五十餘人。中共珠河中心縣委選派張連科、李啟東、金策、徐崢碩、孟克(韓光)等到這支隊伍中進行爭取工作,期望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但最終因中共珠河中心縣委領導堅持在譁變隊伍中按出身劃分階級的路線,導致失去基層官兵的支持,於5月初以工作受挫而告終[2][3]。
1933年底,張連科率部加入了趙尚志領導的珠河反日游擊隊。當時,珠河反日游擊隊從成立伊始的十三人發展到四十餘人,編成一個大隊, 三個中隊[4]:21-22,張連科任第三中隊中隊長。1933年12月底,珠河反日游擊隊發展到七十餘人,趙尚志任隊長,李福林任政委兼黨支部書記,李啟東任經濟委員。珠河反日游擊隊被編成五個中隊、一個機槍隊、一個少年隊、一個騎兵隊,張連科任第三中隊中隊長[5]:113。
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擊隊吸收了周圍抗日義勇軍、山林隊[6]:339,於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南的柳樹河擴編為四百五十人左右的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總司令[4]:21-22,李兆麟(化名張壽籛)任政委,李福林任黨委書記,梁佐術任參謀長。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下轄三個總隊、九個大隊、二十七個中隊[5]:115。張連科任第一總隊的一名大隊長(可能為第三大隊)。不久,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與周圍山林隊發生衝突,導致一些隊伍脫離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5]:115-116,[6]:342。1934年9月,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在葦河縣西南山區的威虎嶺[6]:344整編為四百餘人的抗日武裝,趙尚志任司令,孟克(韓光)任政治部主任,李福林任黨委會書記[6]:345。當時,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下轄第一、三、五、七、九大隊,以及一個政治保安隊、一個騎兵隊、一個少年隊、第一執法處、第二執法處。張連科任第三大隊大隊長[5]:116。
1935年1月28日,在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南的半截河[5]:117,以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為基礎,吸收地方青年反日義勇軍,組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7]:314。該軍下設一個師,包括三個團、一個保安連、一個少年連、一個秘書處、一個副官處、一個軍需處、一個執法處、一個稽查處。張連科任第三團團長,馬宏力任該團政治部主任,全團八十八人。第三團主要活動於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南、五常、雙城一帶。同年2月初,日本關東軍(簡稱日軍)和滿洲國軍(簡稱滿軍)出動一千餘兵力向珠河游擊區發動「春季大討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的第二團和張連科的第三團在珠河縣小亮珠河孟家店附近與滿軍孫團激戰,擊斃滿軍司務長和參謀長各一人[2]。張連科領導的第三團在珠河縣侯林鄉活動時,遭滿軍兩個團包圍,激戰一晝夜,在趙一曼所率地方武裝的協助下,激退了滿軍的進攻,生俘了一批滿軍,繳獲了一批武器彈藥[8]。1935年3月25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在賓縣的老黑頂子召開周圍抗日義勇軍、山林隊首領會議,決定建立延方、路北(濱綏線鐵路道北)、路南(濱綏線鐵路道南)三個聯合軍指揮部,張連科任路南指揮部指揮[5]:118。
1935年7月20日,日軍和滿軍對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南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討伐」,同年8月又進行了第二次「大討伐」,日軍瘋狂推行「三光政策」[5]:119,數萬棟房子化為灰燼,十多萬人口的根據地血流成河[7]:306-307。1935年9月10日,中共珠河縣委在濱綏線鐵路道南召開縣委執委會議,決定主力部隊向延方(延壽、方正)、依勃(依蘭,勃利)、湯原一帶遠征。遠征前,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擴編為六個團,該軍同時還設有三個游擊團、一個別動大隊、一個游擊營、一個政治保安連、一個少年連、一個執法處,張連科任第三團團長,侯啟剛任政治部主任。第三團主要活動於珠河、雙城、阿城、五常、葦河之間,並逐步向榆樹、舒蘭發展[5]:120。同年11月,日軍、滿軍對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南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當年的第三次「大討伐」。此前,在用盡彈藥的情況下,張連科率第三團渡過牛河,轉移到拉林河上游堅持鬥爭[7]:306-307。1935年11月15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二團,在珠河縣濱綏線鐵路道北五區春秋嶺遭到日軍橫水部隊和駐珠河縣烏吉密的滿軍五百多人的圍攻,十餘人當場犧牲,團長王惠同負傷被俘後犧牲,政治部主任趙一曼受傷一周後被俘;第二團餘部十餘人和第三團會合,活動於松花江三級支流的大泥河以南[5]:121。
1935年11月至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各團逐漸擴編為六個師。1935年12月,三團奉軍部之命改編成三師,張連科任師長,許亨植(又名李熙山)任該師政治部主任,全師下轄三個團,共一百三十多人,活動於珠河,五常一帶[5]:244。1936年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三師聯合周圍抗日義勇軍、山林隊「創江南」和汪雅臣的「雙龍」(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共同戰鬥,取得了五常縣高麗營子(今五常市小山子鎮洪源村)戰鬥的重大勝利。1936年8月初,張連科率第三師避開日軍、滿軍鋒芒向舒蘭遠征。當部隊到達五常縣東南的拉拉屯時,被日軍八百餘名包圍,激戰六小時,日軍打炮一百二十多發,衝鋒三次,都被粉碎。在張連科、許亨植、王玉生等指揮下,第三師消滅日軍六、七十名。第三師除了二名犧牲、二名負傷外,都安然撤退。此後,在五道溝、十八層甸子等戰鬥中,第三師又連戰連捷。張連科率第三師聯合濱綏鐵路道南、道北一千餘名抗日義勇軍在高士凡屯展開大戰,打擊小山子(今五常市小山子鎮)附近的日軍和滿軍[8][6]:557。第三師還曾一度西徵到拉濱線鐵路以西的榆樹縣[6]:557,給駐紮於濱江省(今黑龍江省一部分)的日軍和滿軍造成很大威脅[9]。
1936年8月1日,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為基礎,正式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李兆麟任軍政治部主任,全軍下轄六個師。張連科任第三師師長,吳景才任該師政治部主任[10]。隨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收編了木蘭縣蒙古山的反日山林隊「九江隊」為第七師、山林隊考鳳林部為第八師,擴編第三軍游擊連為第九師[11]:178。
1936年10月,三江省的日軍和滿軍,按照《滿洲國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對湯原、賓縣、木蘭、通河、依蘭五縣的抗日游擊區實施大規模討伐,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一、二、三、五、六、九師進行西征,分兩批到達鐵驪(今鐵力)。第二、三師各一部由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吳景才率領北渡松花江[6]:560,向鐵驪(今鐵力)前進[5]:247,[6]:560,途中改編了「天幫」、「五龍」等山林隊[5]:247。同年十月中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二、三、六師在綏稜縣孫楞閣山(今綏稜閣山)附近的郝大干屯戰鬥中,聯合新收編的山林隊「占省」,殲滅日軍一百二十(一說為八十)余名,擊毀日軍重機槍兩(一說為一)挺、迫擊炮一門,獲輕機槍一挺、長槍一百餘支、馬三十匹[8]; 戰鬥中,張連科師長負傷[12]。
1937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將活動在依蘭、勃利、樺川、蘿北、富錦等縣的抗日義勇軍高士魁部收編為第十師[11]:179。第一、二師和張連科的第三師活動於賓縣、延壽、珠河、方正、葦河、五常一帶[5]:247。1937年7月,張連科的第三師於阿城平山北川截擊日軍一個警衛團,殲滅日軍一個班。1937年底,侯啟剛調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在依蘭、樺川一帶活動[13]。按照另一歷史文件,在1937年12月1日左右,張連科師長率部活動於巴彥,木蘭[14],可能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稽查處處長[15]:120。
1938年初,五萬餘日軍和滿軍對活動於下江地區(烏蘇里江、松花江、黑龍江下游的三江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討伐」和嚴密的經濟封鎖。東北抗日聯軍和群眾的聯繫被切斷,密營接連被摧毀,彈藥和糧食補給中斷。在被日軍、滿軍圍困並且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張連科師長採用詐降的策略,一方面與日本關東軍誘降代表周旋,同時率部成功突圍。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各部被日軍和滿軍重重圍追堵截,部隊的戰鬥和非戰鬥減員迅速上升;與此同時,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派系爭鬥。1938年農曆2月,身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的侯啟剛到依蘭二區找到當時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的魏長魁,「解決了很多問題」[16]。同年5月1日,在湯旺河谷南岔密營召開的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第七次常委會上,臨時省委書記張蘭生,以近3萬字的報告[17]:289,充分肯定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於2月9日提出的意見書(意見書中指責趙尚志「是反黨的陰謀家」[17]:300,[18]);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趙尚志赴蘇聯被扣而不在場的情況下,指責趙尚志在過去幾年犯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並且解除了趙尚志的軍長職務[17]:289-300。幾個月後,相關文件由交通員們經過艱難險阻、層層關卡,終於傳達給了新上任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金策(前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第四師政治部主任)和東北抗日聯軍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李兆麟當面「調和」[17]:289而背後反對趙尚志的做法,受到金策和周保中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批判;周保中認為李兆麟的這種表現「是極危險而冒昧無知可恥的行動」[17]:296,[19]。張蘭生和李兆麟的主張,得到了一部分人包括侯啟剛的支持,從此開始了中共北滿臨時省委轄下歷時近兩年的反左傾運動[17]:299(反左傾運動最終在1939年5月結束,張蘭生、李兆麟、侯啟剛都分別受到處分。)當時,中共北滿臨時省委黨和軍隊的許多領導人受到反左傾運動的牽連,師級以上幹部中十二人被撤職並開除黨籍、十人被撤職、三人被嚴重警告[17]:299,其中包括許多著名抗日領導人(如馮仲雲、許亨植、黃成植等[17]:296,[17]:538);張連科也被開除黨籍,降職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三師七團團長。
截至1938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減員超過半數,縮編為四個師、一個警衛團、一個政治保衛師[4]:155。同年6月初,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通河縣召開了第八次常委會議,鑑於當時松花江下游艱苦的鬥爭環境,決定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共八百餘人,突圍西征[4]:155。當時,西征部隊面臨着嚴峻的生存環境,叢林裏鐵鏽色積水泡爛了腳,蚊叮蟲咬血透衣衫,暑氣熏蒸汗流浹背[4]:156。張連科率領先遣隊60餘人由通河北上,於1938年7月中旬進入鐵驪(今鐵力),活動於鐵驪(今鐵力)馬鞍山和依吉密河上游[20],不斷地打擊駐紮於今鐵力市神樹鎮石長村的保護綏佳線鐵路修築工程的日軍、滿軍,以及駐紮於今鐵力市桃山鎮附近保護林木採伐作業的日軍、滿軍;在今鐵力市透龍山深處,有一個東北抗日聯軍的宿營地,據考證是當年張連科的一個營地[21]。
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海倫縣召開了第九次常委會議,會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在軍、師、團部隊番號不變的情況下,臨時被編成第一、二、三、四支隊和獨立一、二 師。第三、四支隊和獨立一、二師,歸龍南臨時指揮部領導,活動於綏稜、海倫、慶安、鐵驪(今鐵力)[4]:165。獨立二師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三師七團[22]及第十一軍第一師一部[6]:831組成。
1939年4月3日,張連科和四支隊長隋德勝(原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一師三旅九團團長[7]:123)率獨立二師和四支隊共八十餘人,到位於今鐵力市神樹鎮以北的馬鞍山中的一個木營籌措給養。恰逢木營無糧,只好趕走了倒套子(在山林中用牲口把採伐的原木拖拉到集材楞場)的役牛十餘頭,於歸途中宰殺烹煮以充軍糧。4月6日,被隊長黃立強帶領的滿洲國鐵驪縣(今鐵力市)大呼蘭河山林警察隊一百餘人追上,在馬鞍山西南麓一個叫呂富的獵人趟子營山後發生激戰。張連科和隋德勝率各部,分頭突圍。在激戰中,張連科、姜副官和王副官等十四人壯烈犧牲,隋德勝率餘部脫險[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親手殺害張連科的滿洲國山林警察王玉喜在1952年的肅反運動中被處置[20]。
緬懷烈士
[編輯]中共黑龍江省鐵力市委員會、鐵力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8月15日樹立「鐵力市抗日英烈紀念碑」,以紀念犧牲於鐵力市附近的抗日英雄;銘文中提及「喋血於此地的魏長魁、朴吉松、隋德勝、張連科等數百人」。
2011年8月15日,鐵力市桃山林業局在神樹鎮為張連科等十四位東北抗日聯軍烈士立碑[23]。張連科烈士的犧牲地點在此紀念碑以北五、六十公里的馬鞍山中。
歷史意義
[編輯]張連科師長曾率部轉戰於今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尚志、五常、舒蘭、榆樹、湯原、綏稜,巴彥、木蘭、通河、鐵力等地,領導了千百次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但現存的完整記錄屈指可數。
張連科師長智勇雙全,槍法準確,深受當地抗日游擊區人民的愛戴和敬仰[24][25]。《滿洲國警察史》第九章第七節中寫道:「……東邊道地帶的楊司令(筆者註:楊靖宇)以下的紅軍系諸匪團,三角地帶的閻生堂,濱江省中部及以北地帶的趙尚志、張連科、考鳳林、謝文東等,東部國境地帶的孔憲榮、吳義成。錦州、熱河省境方面的藍天林、劉振東、苑九占、老梯子、周榮久……」,上述均列為「肅整的重點」[26]。《滿洲國警察史》將張連科與趙尚志、考鳳林、謝文東等相提並論,說明了張連科領導的抗日活動對當時滿州國統治者的威脅程度。國民黨《中央日報》也於1935年2月23日刊文報道了2月11日張連科部襲擊五常縣城[27], 進一步說明其當時抗日活動的影響力。
抗日戰爭勝利後,時任松江省(今黑龍江省一部分)人民政府主席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的馮仲雲親筆撰寫張連科烈士簡歷,原件現存於哈爾濱的東北烈士紀念館[1]。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馮仲雲. 张连科烈士. 東北烈士紀念館.
- ^ 2.0 2.1 360圖書館. 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 抗日戰爭紀念網. 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 ^ 佟常存. 《东北抗日联军史》瑕疵之十四,关于温团哗变. 新浪博客. [201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8).
- ^ 4.0 4.1 4.2 4.3 4.4 4.5 劉幹才; 李奎. 大东北抗联纪实. 團結出版社. 2015-07-01. ISBN 9787512635333.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朱姝璇; 岳思平. 东北抗日联军史. 解放軍出版社. 2014-01-01. ISBN 750656718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東北抗日聯軍史編寫組. 东北抗日联军史(上、下).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09-01. ISBN 9787509828076.
- ^ 7.0 7.1 7.2 7.3 馮仲雲.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03-01. ISBN 9787507343366.
- ^ 8.0 8.1 8.2 威武第三军. 中華之魂組委會 遼寧省趙尚志研究會 朝陽市趙尚志研究會.[永久失效連結]
- ^ 那可. 不消失的番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追寻抗联精神大型系列报道16. 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共同主辦. 2015-08-28.
- ^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战斗序列沿革. 吉林省圖書館,數字圖書平台.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 ^ 11.0 11.1 富宏博; 朱春龍. 铁血三江:三江人民抗日斗争纪实.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5-10-01. ISBN 9787207104434.
- ^ 侯昕. 抗联在绥棱县的斗争. 新浪博客. [201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7).
- ^ 侯启刚. 百度百科. [201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 ^ 趙尚志. 关于整饬军队纪律问题给各师负责同志的信. 1937-12-01.
- ^ 馮仲雲. 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03-01. ISBN 9787507343366.
- ^ 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 甲25卷第299頁.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張正隆. 雪冷血热.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1-04-01. ISBN 9787535448828.
- ^ 李兆麟. 张寿篯同志给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意见书. 1938-02-09.
- ^ 周保中. 周保中关于干部等问题给金策同志信. 1938-06-27.
- ^ 20.0 20.1 20.2 鄒本棟. 龙南部队在庆铁的战斗(下). 伊春日報. 2018-09-27.
- ^ 王躍斌. 抗联路. 黑龍江省檔案局. 黑龍江日報,2008-2-3.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 ^ 关化新. 百度百科.
- ^ 興安畫侶. 桃山抗联等英烈九处纪念碑简介.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 ^ 史義軍. 冯仲云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新浪博客. [201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0).
- ^ 周潔夫. 铁的连队. 光華書店. 1948.
- ^ 李東紅,瀋陽市圖書館研究館員. 高鹏振烈士 “九一八”战争他打响了第一枪. 紅潮網. 2017-3-28.[失效連結]
- ^ 網易. 《中央日报》报道:东北义勇军活跃,赵尚志部一度进袭五常县. www.163.com. 2020-08-22 [2022-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