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
張瑞圖 | |
---|---|
大明中極殿大學士 | |
籍貫 |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長公,一字無畫,號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 |
諡號 | 文隱 |
出生 | 隆慶四年二月初六日(1570年3月24日) 福建晉江縣城南門外霞行鄉 |
逝世 | 崇禎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641年5月2日) 福建晉江縣城南門外霞行鄉 |
配偶 | 娶王氏 |
親屬 | 祖父張喬梓、父張志侹 |
出身 | |
| |
著作 | |
|
張瑞圖(1570年3月24日—1641年5月2日),字長公,一字無畫,號二水[1]、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福建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今青陽街道蓮嶼)人[2],明末政治人物,萬曆丁未探花及第。天啟間趨附魏忠賢閹黨,仕至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魏忠賢敗死之後,張瑞圖被視為閹黨,除籍為民。
生平
[編輯]隆慶四年(1570年)春二月初六日辰時,生於福建晉江縣城南門外之霞行鄉。早年家貧,日需費用僅靠其母紡織供給,常以大麥之稀粥充饑。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臨草書《杜甫渼陂行詩》卷[3]。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中癸卯科福建鄉試舉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官少詹事,後至禮部侍郎。天啟六年(1626年)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月癸丑與黃立極、李國𣚴、施鳳來同為《光宗實錄》總裁,並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駕崩。同年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明思宗。十一月,思宗置魏忠賢於鳳陽,籍其家,丁午詔治魏罪。初二,魏畏罪自殺。監生胡煥猷上疏劾張瑞圖等閣臣當魏忠賢專權時,漫無主持,事事逢迎,並為其生祠撰碑稱頌,宜亟罷黜。乃上疏自辯,並乞罷,未允。十二月,三次上疏引病求歸,並辭蔭子,未允。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經過多次上疏要求,終於與施鳳來一同獲准致仕。加太保,蔭一子中書舍人。五月回鄉途中於濟河舟中作行書《韓愈山石詩》軸。後隱居晉江青陽白毫庵[4]。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二十日寅時,卒於晉江家中,享壽七十二。同年九月十八日夫人王氏卒,享壽六十九。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紹宗因張瑞圖為「閹黨」成員,將其諡曰文隱。並由林欲楫作《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誌銘》[5]。
書畫
[編輯]張瑞圖書畫特長,善畫山水,尤工書,以「金剛杵」筆法著稱於世。曾為魏忠賢書寫「頌詞」,魏忠賢的生祠碑文,多其手書[6]。
著作
[編輯]《白毫菴集》
家族
[編輯]曾祖張文璽,贈戶部郎中。祖父張喬梓。父張志侹。母林氏。重慶下。兄瑞元、翼進(貢士)、瑞震。弟瑞圃、瑞國、瑞典、瑞書、瑞祺。
參考註釋
[編輯]- ^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張瑞圖,二水,禮記房,丙子二月初六日生,晉江人,癸卯鄉五十五名,會十六名,一甲三名,本年四月授翰林院編修,庚戌養病,壬子補原職,本年除編修,丙辰同考,庚申升左春坊左中允,辛酉升諭德,升右庶子,掌司經局印,乙丑升禮部右侍郎,丙寅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本年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丁卯加少付,兼太子太付,建極,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兼建極殿,左柱國戊辰主考,養病,己巳為民。曾祖文璽,郎中;祖喬祚,鄉飲賓;父志侹,庠生。
- ^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泉州市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5: 第一章 人物傳. ISBN 7-5004-2700-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 ^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543:張瑞圖 (1576-1641)字長公,一字果亭,號二水,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 以附魏忠賢仕至建極殿大學士。善畫山水,尤工書,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時稱邢張米董。後入逆案坐徒,贖為民。卒年七十二。有白毫菴集。
- ^ 該墓誌銘1956年出土於晉江市青陽下行山,現存張瑞圖後裔家。
- ^ 《明季北略》(卷三):「十二月,法司追論魏忠賢等罪,上命磔忠賢屍於河間。一日,上至贓罰庫,見逆賢珍寶。嘆曰:天下脂膏,被奴刻剝殆盡,忽顧金字賀屏,乃次相張瑞圖親筆,上大怒,即着回籍。」
參考文獻
[編輯]- 林欲楫《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