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維爾斯基
彼得·斯維爾斯基 Peter Swirski | |
---|---|
出生 | 1966年2月27日 |
職業 | 作家,教育家,學者,文學批評家 |
國籍 | 加拿大 |
彼得·斯維爾斯基 (英語:Peter Swirski,1966年2月27日—)是入選加拿大名人錄 Who's Who 的加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同時也是亞馬遜上美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加拿大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方面的#1暢銷書作者。作為美國文學和美國研究的專家,他同時還是包括獲獎書籍《奇葩美國,亂象政治》(Ars Americana, Ars Politica)(2010)和作為美國流行文化研究的主流作品《從底層到盲流》(From Lowbrow to Nobrow)(2005)在內的17本書的作者。他的其它知名研究包括《美國烏托邦和社會工程》(American Utopia and Social Engineering)(2011),《美國政治虛幻小說》(American Political Fictions)(2015),以及數碼未來學暢銷書《從文學到數碼文學》(From Literature to Biterature)(2013)。他還是近代作家和哲學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領銜學者。
生活與職業
[編輯]彼得·斯維爾斯基 是中國中山大學英語系的著名美國文學和美國研究教授[1],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沃斯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合伙人[2],中國暨南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榮譽教授。此前曾任芬蘭赫爾辛基高級學院教授和研究總監[3],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美國研究榮譽教授[4],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文學榮譽教授。其著有17本關於美國文學、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美國流行文化和「盲流」文化電影方面的書籍,以及上百篇文章。其研究興趣和出版延伸至跨學科領域,涉及文學與科學、哲學、美學和文學達爾文主義[5] 等。
在80年代中期,他曾為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工作。1996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加盟多倫多大學,阿爾伯塔大學,和香港大學。2003年因在加拿大大學年度指導教學優異而獲全國性榮譽。2013年在艾伯塔大學的其前學生以他的名字創建了文學研究獎學金(王菲和彼得·斯維爾斯基文學獎)。數年來,斯維爾斯基教授志願陪伴孩子們,90年代在蒙特利爾的皇家維多利亞醫院,2000年在香港銅鑼灣社區中心,隨後在心光盲人院暨學校[6],救恩幼兒園和小學[7]一直任英語啟蒙項目總監。2011-2012年,他發起了向中國大陸的送書活動,向大學發運了近千公斤來自歐洲圖書館和個人的捐贈書籍,如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
彼得·斯維爾斯基的美國流行和「盲流」文化研究,《從底層到盲流》(From Lowbrow to Nobrow)(2005)經歷了數次再版。同時還有另外兩部有關「盲流」文學和文化的書籍,以及其它形式的「藝術娛樂」(其灼見)。他們是《美國犯罪小說》(American Crime Fictions)(2016)和批判文集《當「上流」遇到底層:流行文化和「盲流」的崛起》(Highbrow Meets Lowbrow: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Nobrow)(2017)。他的獲獎書籍 《奇葩美國,亂象政治》(Ars Americana, Ars Politica)(2010)獲得了各方面的好評,包括霍華德·津恩和金融時報[8]。2012 斯維爾斯基在UNE的全球人文研究所就奇葩美國做了主旨發言,關於美國政治與文化的《美國烏托邦和社會工程》引起了俄羅斯媒體的極大興趣[9] ,與其一起被邀請的還有喬姆斯基和其它嘉賓。《美國政治小說:錯誤主義的戰爭》(American Political Fictions: War on Errorism)(2015),《奇葩美國,亂象政治》 和《美國烏托邦和社會工程》成為研究當代美國藝術和新社會、新文化、新政治角色的三部曲。這些書記錄了大眾藝術如何繼承傳統政治運動和運動家的一些功能成為政治信息的使者、草根教育者、黨派評論家、公眾輿論煽動者。
2012年,斯維爾斯基成為有2億全球聽眾的BBC環球廣播常規論壇節目嘉賓[10]。
. 他的其它書籍和文章來自從《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到《麻省理工技術評論》以及其它與研究分析作家與哲學家史坦尼斯勞·萊姆有關的領域。萊姆本人在斯維爾斯基後來的一本書的封面讚揚他說:「彼得·斯維爾斯基,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學批評者和一個優異的譯者,在美國和波蘭文學學術方面值得更廣泛的認可」。2012年,斯維爾斯基教授應波蘭共和國文化和民族遺產文化部長之命在萊姆家鄉克拉科夫從事研究。作為波蘭高級同類研究學者,他在克拉科夫國際文化中心做了榮譽遺產學院講座並被錄像。
在2013年夏秋,他應邀成為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國際書展嘉賓、馬尼拉的菲律賓第四屆文學節主旨發言人[11][12]、BBC環球廣播香香港國際文學節嘉賓[13]。2015年3月,成為比利時布魯塞爾千年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主旨發言人[14] 從 《奇葩美國,亂象政治》 到《美國烏托邦和社會工程》,他的書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包括俄語、漢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日語和克羅地亞語。
參考書目
[編輯]出版書籍
[編輯]- 《美國在文學和社會的烏托邦》(American Utopia in Literature and Society)(2018)
- 《當「上流」遇到底層:流行小說和盲流的崛起》(When Highbrow Meets Lowbrow: Popular Fiction and the Rise of Nobrow)(2017)
- 《美國犯罪小說:盲流文學作為藝術的文化歷史》(American Crime Fic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Nobrow Literature as Art)(2016)
- 《美國政治小說:當代美國文學中基於錯誤主義的戰爭》(American Political Fictions: War on Error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Culture, and Politics )(2015)
-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未來的哲學家》( Stanislaw Lem: Philosopher of the Future)(2015)
- 《萊姆學: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眼中的世界》(Lemography: Stanislaw Lem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2014)
-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給米高•康德爾的信選》(Stanislaw Lem--Selected Letters to Michael Kandel )(2014)
- 《從文學到數碼文學:萊姆,圖靈,達爾文,及計算機文學,哲學思想,和文化演化的探索》(From Literature to Biterature: Lem, Turing, Darwin, and Explorations in Computer Literatur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Cultural Evolution )(2013)
- 《在文學、社會思想和政治歷史中的美國烏托邦和社會工程》(American Utopia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Literature, Soci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History )(2011)
- 《奇葩美國,亂象政治:當代美國文學和文化中的黨派表達》(Ars Americana, Ars Politica: Partisan Express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0)
- 《文學分析演說:翻譯理論探索、美學分析和演化(文學和文化的認知取向)》( Literature, Analytically Speaking: Explorations in the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Analytic Aesthetics, and Evolution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0)
- 《我歌唱國家政體:歷史作為當代美國文學中的預言》( I Sing the Body Politic: History as Prophec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2009)
- 《文學和知識:敘事思想實驗探索、演化和博弈論》(Of Literature and Knowledge: Explorations in Narrative Thought Experiments, Evolution, and Game Theory)(2007)
- 《所有的路通向美國城市》(All Roads Lead to the American City )(2007)
-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科學與藝術》(The Art and Science of Stanislaw Lem )(2006)
- 《從底層到盲流》(From Lowbrow to Nobrow )(2005)
- 《文學與科學:波、萊姆和美學探索,認知科學以及文學常識》(Betwee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Poe, Lem, and Explorations in Aesthetics, Cognitive Science, and Literary Knowledge)(2000)
- 《一個斯坦尼斯拉夫•萊姆讀者(反思理論)》( A Stanislaw Lem Reader (Rethinking Theory) )(1997)
參考
[編輯]- ^ Peter Swirski. 中國中山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13日).
- ^ Wirth Institute, 阿尔伯塔大学.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
- ^ Helsinki Collegium for Advanced Studies(芬兰赫尔辛基高级学院).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 ^ 国际外语界知名专家Peter Swirski教授为我院师生做题为"美国英语的文学及社会历史"的讲座. 中國華南理工大學.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 ^ Articl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evolution(美国文学与演化文章). [202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 ^ 救恩幼儿园和小学.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13日).
- ^ 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January 28, 2011.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Russia Direct. [2013-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 ^ BBC World Service(BBC 环球广播).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Philippine Literary Festival(菲律宾文学节).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 ^ Philippine Literary Festival(菲律宾文学节).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4).
- ^ 香港国际文学節. [202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 ^ Millenniu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n Brussels(布鲁塞尔千年国际纪录片节).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4日).
外部連結
[編輯]- Keynote at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a ( 當代中國新話語第六屆國際會議上主旨發言)
- 7th edition of the Millennium Festival through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the interview of Peter Swirski ( 第七屆千年節開幕典禮及採訪彼得·斯維爾斯基)
- Ars Americana, Ars Politica: American Democracy and Its Deficits ( 奇葩美國,亂象政治:美國民主及其缺陷,美國2012全球人權中心發言直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ivestream Plenary Address at the Center for Global Humanities, USA (2012)
- Critical Margins Interviews Peter Swirsk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appler Interviews Peter Swirski ( 馬尼拉公報採訪彼得·斯維爾斯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Philippine Star Interviews Peter Swirski ( 菲律賓星報採訪彼得·斯維爾斯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uropean Television Interviews Peter Swirski ( 歐洲電視台採訪彼得·斯維爾斯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