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羅斯特效應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2月14日) |
德羅斯特效應(Droste effect),是一種遞歸的模式,指一張圖片部分與整張圖片相同,一張有德羅斯特效應的圖片,在其中會有一小部份是和整張圖片類似。而這小部份的圖片中,又會有一小部份是和整張圖片類似,以此類推。理論上此效應可以一直重覆下去,但實際上此效應會受到圖片解像度的限制,而且類似的圖片大小會以等比數列的方式遞減。德羅斯特效應是一個異圈的可視化例子,也是自指系統的幾何示例,自指系統又是分形理論的基石。
源起
[編輯]德羅斯特效應的名稱是由於荷蘭著名廠牌德羅斯特(Droste)可可粉的包裝盒,包裝盒上的圖案是一位護士拿着一個放着杯子及紙盒的托盤,而杯子及紙盒上的圖案和整張圖片相同[1]。這張圖片從1904年起開始使用,數十年間只進行了一些小幅的調整,後來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詩人及專欄作家尼科·施普馬克爾在七十年代起,開始使用「德羅斯特效應」此一詞語[2]。
舉例
[編輯]意大利畫家喬托·迪·邦多納在1320年左右所作的三連祭壇畫《Stefaneschi triptych》,其中樞機主教Giacomo Gaetani Stefaneschi手上就捧著和原圖相同的三連祭壇畫獻給西門彼得,是德羅斯特效應的例子之一[3]。在中古世紀也有許多書上的圖案包括書籍本身,或者教會窗戶上的畫包括窗戶本身[4]。
一個半虛構的組織Λ演算騎士團的徽章上也有應用德羅斯特效應。使用二片互相平行的鏡子也可以產生德羅斯特效應。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örnqvist, Egil. Ibsen: A Doll's House, pp.10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521-47866-9
- ^ Droste, altijd welkom. [201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0).
- ^ Giotto di Bondone and assistants: Stefaneschi triptych. [201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30).
- ^ Medieval 'mise-en-abyme': the object depicted within itself (collection of paper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