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數字中的真相?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字中的真相?一切,根據維基百科
Truth in Numbers?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Wikipedia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斯科特·格洛瑟曼英語Scott Glosserman
尼克·希爾英語Nic Hill
監製米高·費里斯·吉布森(Michael Ferris Gibson)
斯科特·格洛瑟曼英語Scott Glosserman
尼克·希爾
配樂傑夫·麥克唐納(Jeff MacDonald)
攝影埃里克·科雷茨(Eric Koretz)
約翰·穆里略(John Murillo)
剪接瑪德琳·加文(Madeleine Gavin)
尼克·希爾
約翰·穆里略
製片商失敗者影業英語Underdog Pictures
片長85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0年7月 (2010-07)
發行商格倫回聲娛樂英語Glen Echo Entertainment
預算55,134美元

數字中的真相?一切,根據維基百科》(英語:Truth in Numbers?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Wikipedia)是一部2010年的美國紀錄片。該片探索了維基百科的歷史與文化影響,探討是否應讓所有人或只讓專家參與編輯一部百科全書。

該片講述了維基百科的歷史和背景,展現了維基百科創辦人占美·威爾士拉里·桑格的評價。出現在片中的評論人有作家霍華德·津恩華盛頓郵報主編萊恩·唐尼英語Len DownieCBS新聞台記者鮑勃·希弗英語Bob Schieffer、前大英百科全書主編羅伯特·麥克亨利英語Robert McHenry和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小羅伯特·詹姆斯·伍爾西。這部紀錄片亦討論了維基百科的相關負面事件,包括Essjay事件席根塔勒傳記事件

歷經數次延宕,影片最終於2010年7月在格但斯克2010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舉行首映,並於2010年10月在美國紐約市佩利媒體中心英語Paley Center for Media公映。該片亦有參加該年11月3日的薩凡納電影節,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的受託人劇院放映。

內容

[編輯]

《數字中的真相?一切,根據維基百科》是一部美國紀錄片[1],探索了維基百科的歷史與文化影響[2]。該片將維基百科描述為傳播與文化對話的一種新形式[3]。導演們試圖解答普通人是否應被賦予在網上發表所收集之知識的任務,還是說這項任務應僅限於單獨專業領域的學者去做[4]。影片中給出了維基百科的歷史概述,以及創始人占美·威爾士的生平資訊[5]。在片中,威爾斯與一位指出條目內容錯誤的印度讀者正在討論維基百科,並向那位讀者展示如何點擊網站上的「編輯」按鈕[6]。維基百科創始人拉里·桑格在片中批評網站接受公眾編輯,排斥徵求專業人士貢獻的做法[7]

在片中受訪的記者及媒體評論人包括《華盛頓郵報》主編霍華德·辛恩(Howard Zinn)與倫·唐尼(Len Downie)、CBS新聞記者鮑勃·希弗英語Bob Schieffer、《大英百科全書》前主編羅伯特·麥亨利英語Robert McHenry、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小羅伯特·詹姆斯·伍爾西、《Slate》雜誌記者克里斯·威爾遜(Chris Wilson)[5]、對維基百科持批評態度的《The Register》記者凱德·梅斯(Cade Metz)、維珍集團董事長理查德·布蘭森[4]和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8]。影片記錄了印度非洲的倡議活動「維基百科學院」(Wikipedia Academies)[9]。另外,Essjay事件[10]席根塔勒傳記事件等維基百科爭議事件在片中也有所提及[11]。音樂人救世王英語KRS-One看完自己在網站上的傳記表示:「我可以這麼說,上面的內容其實不準確[7]。」

製作

[編輯]

構想

[編輯]
2007年2月,製作團隊在印尼。

製作影片的想法起源於2005年紀錄片《克雷格列表上的24小時》(24 Hours on Craigslist)導演米高·弗里斯·吉布森(Michael Ferris Gibson)的建議[12]。擔任本片製作人的吉布森結識了聯合導演尼克·希爾(Nic Hill[2]。吉布森資助希爾製作影片期間的差旅費[2]。影片的工作標題為《數字中的真相:維基百科故事》(Truth in Numbers: The Wikipedia Story[1]。吉布森請求網民資助影片,最初的眾酬目標是2萬美元[1]。製作團隊將項目最初的作品放到www.wikidocumentary.org,讓網民了解[1]。另一個有關這部紀錄片的協作網站在Wikia成立[13],網址為wikidocumentary.wikia.com[14][15]。吉布森向《三藩市紀事報》談及他的融資策略時指出,許多個人的小型增量捐贈體現出那些人對他的倡議真的有興趣[1]

拍攝

[編輯]

拍攝工作在2006年8月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上開展,到2007年4月製作團隊採集到共100個小時的畫面[12]。2007年間,聯合導演希爾跟拍威爾斯到世界各地的旅程[16],安排兩人拍攝小組前往中國、印尼、印度、南非、澳大利亞和歐洲,採訪維基百科的編輯及貢獻者。希爾本身也是維基百科的編輯,從講述一位塗鴉藝術家的條目開始[16]。吉布森和希爾需要電影製作創意及融資方面的專業知識,於是找來斯科特·格洛瑟曼加入投資[2]。格洛瑟曼於2007年-2008年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期間參與影片製作[17]。格洛瑟曼加入後,製作團隊工作的廣度變大,最終又花了三年完成拍攝[2]

攝影指導埃里克·科雷茨於2008年1月製作重心轉移時加入[5]。他使用松下AG-HPX500英語List_of_Panasonic_camcorders#AG-HPX500高清手持攝影機英語Camcorder進行拍攝[5]。在行業出版物《攝影》(Videography)的文章中,埃里克表示自己之所以選擇這台機器,是因為製作團隊經常要來回奔波,不可能使用錄像機[5]。他表示自己更傾向於使用P2卡英語P2 (storage media)而不是HDD卡,考慮到P2卡更加可靠[5]。剪輯過程中,發行方格倫回聲娛樂(Glen Echo Entertainment)使用八台配備英特爾處理器的麥金塔電腦,採用蘋果Final Cut Pro軟件剪輯[5]

後期

[編輯]
尼克·希爾在剪輯電影。

斯科特·格洛瑟曼與製作團隊共同為影片設定主題。他們將內容歸納為一個問題:「維基百科是如何取得真相的?」[2]。他們希望為想要了解維基百科背景及運作機制的人提供信息[2]。為此,他們找來《美國非理性時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作者蘇珊·傑克比英語Susan Jacoby等多位專家探討維基百科尋找特定領域專家的方式[2]。在《IndieWire》的採訪中,格羅瑟曼表示:「我們希望人們為特定主題的任何一方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因為客觀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讓觀眾自行判斷[2]。」製作過程中,格羅瑟曼參考了影片《我們到底懂個毛線?英語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的敘事結構[2]。作為非營利項目,截至2009年3月,影片獲得5.5萬美元捐款[18]

發行

[編輯]
2010年7月10日,導演尼克·希爾英語Nic Hill斯科特·格洛瑟曼英語Scott Glosserman占美·威爾斯格但斯克
尼克·希爾就紀錄片內容接受訪問

影片原計劃在2007年發行,其後推遲到2008年,再到2009年,最終定在2010年發行[19]。部分內容於2007年在台北市維基媒體國際會議搶先公開[16],獲得編輯群體褒貶不一的評價[16]。2008年,維基媒體基金會在影片籌款活動的宣傳視頻中公開部分片段[20]。影片最終於2010年7月在格但斯克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上首映[21],約300名觀眾到場觀看[6][22]。一支預告片於2010年10月公開[23]

2010年10月20日,影片在紐約佩利媒體中心英語Paley Center for Media放映[10][24],列入羅伯特·M·巴查大學系列研討會環節[10]。期間,佩里中心在網上轉播活動,是首次在線下線上同步舉行影片放映與小組答問環節[25][26]。小組討論由《紐約時報》記者諾姆·科恩(Noam Cohen)主持,影片導演、維基媒體基金會代表塞繆爾·克萊因(Samuel Klein)與大英博物館駐點維基人英語Wikipedian in Residence連姆·懷亞特(Liam Wyatt)出席[25]。活動介紹後,「SnagFilms」為美國地區觀眾免費上線影片六天[25][27]

2010年11月3日,影片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受託人劇院(Trustees Theater)[28]舉行的薩凡納電影節(Savannah Film Festival)放映[29]。2010年11月30日,影片在美國部分影院有限上映[30]

評價

[編輯]

2007年影片還在製作的時候,威爾斯就讚不絕口:「導演尼克·希爾正在創作一部非常出彩的電影,講述維基百科及全球維基人的故事[13]。」然而影片推遲發行後,威爾斯在寫給《公關新聞》(PRNewser)的聲明中表示批評[31],認為推遲上線讓影片變得過時[31]。他又批評影片過於片面,着重於專家的評論,沒有足夠篇幅講述社群參與線上項目[31]。威爾斯在發給維基百科基金會郵件列表的帖文中表示:「影片在波蘭的評價很差,嚴重過時[32]。」拉里·桑格也評價了影片:「依我看來不算太差[33]。」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塞繆爾·克萊茵(Samuel Klein)表示:「總的來說,第二次看完後我更喜歡這部電影了,是跟不同的觀眾一起看的(能看到他們現場的反應)[34]。」2010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出席人賽吉·羅斯(Sage Ross)認為影片對維基百科抱有負面的看法:「影片非常關注淺顯或帶有誤導性的批評意見,從知性的角度來看,很大程度上是在反維基百科,成年評論家聽起來合理的論點與年輕維基人天真積極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4]。」作家泰德·萊昂西斯在個人博客「泰德關注」(Ted's Take)中讚揚了這部紀錄片[35],形容是「講述維基百科運動的優良電影」[35]。他在結尾處說道:「必須去看,非常重要的電影。你必須去看,這樣才能不跟社會脫節[35]。」

美國在線出版物《Urlesque》專欄作家丹尼爾·達達里奧(Daniel D'Addario)評論了這部紀錄片:「影片提出一些關於權威的有趣問題,只不過有點故意。」他提到了過時的問題:「《數字中的真相?》可能太過時了。」結尾處,達達里奧說自己寫這篇評論的時候,維基百科上關於這篇電影的文章正面臨被刪除的威脅:「在網站看來,《數字中的真相?》的條目可以刪除——站內只有幾篇條目有連接到,是『孤兒』(孤立條目)。考慮到影片在主旨上結合對維基百科的濃厚興趣,以及對維基百科諸多細節的驚懼不安,這要麼讓人非常意外,要麼一點也不讓人意外。[36]

在寫給薩凡納電影節的評論中,《District》的卡洛斯·塞拉諾(Carlos Serrano)認為影片雖然涵蓋了很多內容,但運用了非常有效的展現手法:「聽起來有很多東西放進電影中,這部電影想辦法有效利用85分鐘的片場[37]。」他提到占美·威爾士在片中的形象:「到了最後,我走出電影院,覺得他的形象很立體,非常有激情,要麼非常好,要麼非常邪惡。老實說,這一點在這樣的電影中十分重要,絕對是點睛之筆。」結尾處,賽拉諾推薦了這部電影:「這絕對是真材實料的電影......絕對值得一看,非常有趣,製作精良,各方對維基百科的看法都有涉獵,這樣一來使劇情維持有趣[37]。」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Hart, Hugh. Industry Buzz.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7-03-11 [201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Midterm Madness. Wikipedia Exposed: Scott Glosserman on his Provocative Documentary. IndieWire. 2010-10-21 [201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6). 
  3. ^ Wikipedia, le film. Premiere.fr. 2009-02-05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3) (法語). 
  4. ^ 4.0 4.1 4.2 Haines, Lester. Reg hack gives forth in Wikipedia doco. The Register. 2010-07-16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9).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Staff. Wikipedia Documentary "Truth in Numbers?" Shot with Panasonic P2. Videography. 2008-09-25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备份网址. StudentFilmmakers.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6. ^ 6.0 6.1 Hamann, Mathias. Woodstock im Schatten der Zensur. Süddeutsche Zeitung. Munich, Germany: Südwestdeutsche Medienholding. 2010-07-12 [2016-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德語). 
  7. ^ 7.0 7.1 Wiki movie stirs geeky trouser worms. The Inquirer. 2007-08-06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9. 
  8. ^ Underdog Pictures. Synopsis. Website: Truth in Numbers – The Wikipedia Story. 2007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4). 
  9. ^ McIntosh, Ewan. The truth in numbers: creating communities. Ewan McIntosh's edu.blogs.com. 2007-12-04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10. ^ 10.0 10.1 10.2 Truth in Numbers?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he Paley Center for Media. 2010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11. ^ Foglia, Marc. Scott Glosserman fait tout un cinéma sur Wikipédia. Rue89. 2009-03-11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1) (法語). 
  12. ^ 12.0 12.1 LunchMeet: Truth In Numbers, the Wikipedia Story. Podtech.net: Time index: at 6:40, 10:10, 11:00. 2007-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1). 
  13. ^ 13.0 13.1 Wales, Jimmy. Truth in Numbers. Jimmy Wales: Free knowledge for free minds. 2007-02-16 [201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14. ^ Okoli, Chitu.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Sprouts: Working Paper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Sprouts Alliance). 2008, 8 (45) [2010-11-11]. ISSN 1535-60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15. ^ Okoli, Chitu. Beyond Open Source Software: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Open Content and Wikipedia. Sprouts: Working Paper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Sprouts Alliance). 2009, 9 (64) [2010-11-11]. ISSN 1535-60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9). 
  16. ^ 16.0 16.1 16.2 16.3 Cohen, Noam. Cheers and Boos as Wikipedians See Themselves on Film.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8-04 [2010-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5). 
  17. ^ Brown, Todd. News: Scott Glosserman adds to the Wiki.... Twitch Film. 2009-02-04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5). 
  18. ^ Devillard, Arnaud. Wikipedia, le film. 01.net.com. 2009-03-12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9) (法語). 
  19. ^ Chérie, je t'emmène voir Wikipedia au ciné !. Les news cinéma de fluctuat.net. 2009-02-05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法語). 
  20. ^ Wikimedia Foundation. Free Access To All Human Knowledge, A Video Appeal From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YouTube. October 2008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21. ^ Jopkiewicz, Izabela. Gdańsk. Rusza światowy zjazd Wikipedystów. Gazeta Wyborcza. 2010-07-08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波蘭語). 
  22. ^ Truth in Numbers?. Wikimania 2010. [201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23. ^ Truth in numbers trailer. Trailerdownload.net. 2010 [201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1). 
  24. ^ Release info.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0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25. ^ 25.0 25.1 25.2 Spiers, Katherine. American Premiere of 'Wikipedia' Movie Will Also Stream Online. The Wrap. 2010-10-19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1). 
  26. ^ Thompson, Anne. Paley Center and SnagFilms Stream Live Doc Debut. Digital Future. IndieWire. 2010-10-20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5). 
  27. ^ Merin, Jennifer. Snag Truth By Numbers on October 21. Documentaries Guid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0-10-20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5). 
  28. ^ 2010 Savannah Film Festival Schedule. Savannah Morning News. 2010-10-28 [2022-03-18]. 
  29. ^ Schedule (PDF). Savannah Film Festival. 2010 [2010-10-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1-21). 
  30. ^ Truth in Numbers? (2010). Moviefone. 2010 [201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1). 
  31. ^ 31.0 31.1 31.2 Lazarus, Nancy. Jimmy Wales: 'Wikipedia Assumes Good Faith'. PRNewser. 2010-10-15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8). 
  32. ^ Wales, Jimmy. Truth in numbers. WikiX-l. 2010-10-21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33. ^ Sanger, Larry. Truth in Numbers. Twitter. 2010-11-02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5). 
  34. ^ Klein, Samuel. Truth in numbers. WikiX-l. 2010-10-21 [2010-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3). 
  35. ^ 35.0 35.1 35.2 Leonsis, Ted. Truth in Numbers?. Ted's Take. 2010-10-22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36. ^ D'Addario, Daniel. 'Truth in Numbers?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Wikipedia' – The Documentary Reviewed. Urlesque. AOL Inc. 2010-11-02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9). 
  37. ^ 37.0 37.1 Serrano, Carlos. "Truth in Numbers" raises insightful questions. District. Savannah Film Festival Coverage. 2010-11-03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7).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