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朝民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末民變形勢圖

明朝民變收錄了明代主要的起事運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叛軍與明軍作戰開始,直至清朝順治年間才結束的一場戰爭,史稱明末民變

明前期民變

[編輯]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廣西陽山縣山民十萬餘反。同年,福建泉州陳同反,進攻永安德化安溪三縣。同年,山東青州(益都)孫古樸聚眾反,自號黃巾,襲擊莒州,殺同知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廣州曹真蘇文卿等叛亂,眾數萬,戰船一千八百艘;明廷派南雄趙庸率步騎舟一萬五千人,再加上廣東由參政閻屯,千戶張惠率領的本省軍隊,聯合鎮壓。同年,福建福安縣民江志賢聚眾八千反。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廣東剷平王叛亂,趙庸再次前去鎮壓,斬首八千八百餘。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廣剷平王吳奤兒繼洪武十一年(1378年)叛亂逃脫後再次造反,明廷派信國公湯和率領大軍號稱二十萬,前往鎮壓。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贛州夏三聚眾數萬人反。明廷派出胡海陳桓葉昇,兵33500人,動用三個侯這麼大的陣勢,在明初也是少見的。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廣西瑤族壯族數萬人叛亂,明廷派征南將軍楊文率軍鎮壓,斬叛亂軍18360,斬家屬8280人。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陝西沔縣高福興等叛亂,打敗漢中衛明軍,攻陷略陽徽州,文縣。明廷派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統明軍數萬鎮壓[1]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青州唐賽兒白蓮教叛亂。

明中葉民變

[編輯]

明英宗正統時,浙江礦工葉宗留叛亂,福建佃農鄧茂七叛亂。

明英宗天順明憲宗成化時,在荊襄山區爆發劉通李原的開荒流民叛亂。叛亂最終失敗,但明廷不得不在荊襄山區設立鄖陽府,增置竹溪、鄖西等七縣,允許流民開墾荒地,成為合法編戶良民。

弘治元年(1488年),廣東獅嶺巡檢司所在橫潭村村民譚觀福、張洪祐在瑤民推舉下揭竿起義,聲勢震動增城新豐博羅等地,叛軍更直逼廣州城。廣東布政司劉大夏率兵鎮壓後,提請朝廷新設立從化縣,強化官府對上番禺地區的統治。

明武宗正德年間,河北出現劉六劉七起義。叛亂軍攻佔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許多州縣,並曾三次逼進北京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前後,江西各地爆發叛亂。其中有撫州王鈺五叛亂,饒州汪澄二叛亂,瑞州羅光權叛亂,贛州何積欽叛亂,靖安縣胡雷二叛亂。他們在山谷間據險立寨,遙相呼應,聲勢甚盛。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明廷派右都御史陳金總制軍務,調動中國南方數省軍隊前往鎮壓。叛亂軍轉入低潮。但到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江西南部與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叛亂軍又趨活躍。明廷派遣右僉都御史王守仁為南贛巡撫,提督軍務,前去圍剿。正德十三年(1518年),叛亂被鎮壓。

此外,在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等地,還先後爆發許多土著叛亂。

明後期民變

[編輯]

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6月初,蘇州市民葛賢領導蘇州機工包圍稅署,打死稅吏,嚇得稅監逃跑。明廷被迫撤回稅監。

明神宗萬曆年間,薊州人王森傳播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教徒遍佈北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等省。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在京師傳教時被捕,死於獄中。之後,其弟子巨野人徐鴻儒繼續組織白蓮教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白蓮教徐鴻儒聯合景州(今河北景縣)於弘志、曹州(今山東曹縣張世佩等,圖謀起事,約定中秋起兵。但因計劃泄露,遂於五月先期發動。徐鴻儒自稱中興福烈帝,改年號為大乘興勝元年。叛亂軍很快攻克了鄆城、鄒縣、滕縣、嶧縣,「眾至數萬」,屢敗官軍。其時,於弘志在河北武邑、棗強衡水等地起兵響應。又有劉永明聚眾二萬人,不久與徐鴻儒隊伍匯合,叛亂聲勢大振。他們計劃「南通徐淮、陳、潁、蘄、黃,中截糧運,北達神京,為帝為王」。同年十一月,徐鴻儒被部下出賣,在鄒縣被捕押至京城被殺害,叛亂失敗。

自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叛亂開始,有一次最大的叛亂,直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失敗,前後歷時31年。戰爭推翻了明王朝政權,期間使處於遼東的清軍有機可乘,趁機入關打敗叛亂軍,征服了中國

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於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搶劫嘩變。孔有德在登州發動吳橋兵變,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明廷派兵鎮壓後,投降後金

明末民變的起因

[編輯]
  • 進入小冰期,氣候持續惡劣。皇權旁落,離心離德,期間又不合時宜地增收三餉,激起民變。
  • 大部分官方史料認為晚明民變是由於拖欠軍餉、給養不足及強迫徵兵所致,加上連串的饑荒,促成民變越演越烈。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明初重典治國對靖難之役結果的影響》:「並不輕鬆的賦稅,加上嚴苛的統治,所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明初所發生的農民起義較任何一個王朝建立初期都多,從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十年,各類起義層出不窮。這些起義中大部分都是為了反抗苛重的德役與賦稅,如洪武三年泉州惠安民陳同率眾起義;廣西陽山縣十萬山寨人民聚眾起義;洪武五年潮州民起義;洪武十二年四川眉縣人民起義;洪武十四年廣州人民起義;洪武十六年廣東瑤族人民起義;洪武二十二年江西贛州人民起義;洪武二十九年會同縣人民起義;直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前一年,陝西、四川交界處還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如此頻繁的農民起義,充分說明了明初重典治國政策下,百姓生活的艱難與社會矛盾的尖銳,而這一現實狀況對靖難之役的結果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1月,第8卷,第11期。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