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杜維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杜維明(1940年2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祖籍廣東南海,擁有中華民國美國雙重國籍,中文學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哈佛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大陸孟子研究院名譽院長。

生平

[編輯]

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隨其家庭移居至台灣台北市。高中就讀建國中學,1957年考取東海大學中文系,師事徐復觀,亦受牟宗三思想影響。1961年大學畢業,次年獲「哈佛-燕京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196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起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並曾擔任過該校宗教研究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成為美國人文、藝術及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交流所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主任 (1990-1991)。1996至2008年間,出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2010年,應聘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至中國大陸任教。杜維明也是拉曼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1]

杜維明早年受徐復觀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後在美國又系統地研習過西方哲學,自述從1966年起,決心全力從事對儒家精神作長期的探索,並以此作為自己專業研究工作。他把儒學看成是「哲學的人類學」、「宗教哲學」,試圖從文化認同的意義上說明儒家傳統的歷史和價值。認為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環繞着孔子的仁學而展開的,這套思想具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濃厚的人文關切和強烈的入世精神。孔子的仁學屬於倫理學的範疇,其核心思想是探索如何做人的道理,仁學的興起象徵古代中國人文意識逐漸取代宗教神學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主導思想。儒學具有「道統」、「學統」和「政統」,是可以轉化社會政治和道德的精神源泉。他指出,應該區分「儒家傳統」和「儒教中國」,前者是一種涵蓋性很強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歷久長新的恆常價值;後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倫理為主導思想的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封建遺毒;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判的實際上是「儒教中國」,從對「儒家傳統」的發揚來說這種批判是有利的。他發揮牟宗三關於儒學發展的「三期說」理論,提出了「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認為從先秦到西漢是儒學發展的第一期,他用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的理論來說明這一期儒學出現和發展的原因;宋元明清是儒學發展的第二期,它的出現是針對佛教文化挑戰的「一個創造性的回應」,並用島田虔次的說法指出這一期儒學是東亞文明的集中體現;而第三期儒學的發展,則是對西方文化挑戰的回應,認為儒學在二十一世紀是否還有生命力,主要取決於儒學是否能經過紐約、巴黎、東京最後回到中國,儒學只有在這些文化中生根,才能以康莊的姿態回到中國,他的估計是有可能的。杜維明還認為,儒學要想在現時代得到真正的發展,確立起新儒家哲學人類學,必須與西方對話,在超越層面上與基督教對話,在社會政治層面上與馬克思主義對話,在深度心理學層面上與弗洛依德主義對話,還須酌取現象學解釋學的方法。

著作

[編輯]

杜維明的著作主要有:《今日儒家倫理》、《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人性與自我修養》、《儒家思想:創造轉化的人格》、《新加坡的挑戰》等。

家庭

[編輯]

杜維明的前妻為郝若山(Rosanne Hall),現在的妻子是艾蓓

相關條目

[編輯]
  1. ^ UTAR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amn (UTAR). 5 January 2022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