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音雙簧管
相關樂器 | |
---|---|
相關條目 | |
木管樂器 |
柔音雙簧管(意大利語:oboe d'amore)是雙簧管的變種樂器,屬於雙簧類的木管樂器。體型比一般的雙簧管稍大和長,音色相對較為寧靜,是介於雙簧管和英國管之間的中高音雙簧管。
外形
[編輯]柔音雙簧管的外形與英國管較相近,喇叭口都是呈梨型的而非雙簧管的圓錐形,同時安裝簧片的部份設有吹管(bocal),而非雙簧管直接把簧片插在管身上。
指法、記譜法、音域
[編輯]指法方面,現代的柔音雙簧管已經完全依照雙簧管的貝姆指法的制式來製造,令到樂手可以在不同的樂器上運用一種指法。因此,柔音雙簧管是移調樂器,記譜法和雙簧管相同,但實際發出的音比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所以是一件A調移調樂器,與A調單簧管的處理方法一樣。
跟雙簧管一樣,柔音雙簧管最低音可以吹奏記譜音B♭3,亦即是實際音為G3;至於最高音,則稍比雙簧管為低,記譜音為E6,實音則為C♯6。[1] 換而言之,柔音雙簧管的音域只有2個八度再加一個增四度,相對來說是比較窄。
歷史
[編輯]相比其他雙簧管成員,最早出現柔音雙簧管的音樂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晚期的器樂作品,十八世紀起漸趨成熟。最先在樂隊中使用的是克里斯托夫·格勞普納於1717年所創作的清唱劇[2]。及後到了巴洛克時期,除了格納普納外,巴哈、泰利文的器樂作品和清唱劇等都有使用柔音雙簧管。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他們甚至為它創作過協奏曲。
然而,這股熱潮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十八世紀末期,柔音雙簧管不單絕跡於樂隊中,就連室樂作品亦近乎棄用,仿彿於音樂歷史中消失。一直至1898年德國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在《家庭交響曲》中再次使用柔音雙簧管(代表孩童),及後戴流士、德布西、拉威爾等亦重新在他們的管絃樂作品中加入柔音雙簧管,但地位和重要性已不復當年,亦未能像英國管般,成為現代樂隊的常規樂器。
浪漫時期起有使用柔音雙簧管的主要作品
[編輯]生產商
[編輯]較著名的生產商,包括有英國倫敦的 Howarth、法國巴黎的F. Lorée、Rigoutat、Fossati和Marigaux。售價和一支全新的英國管相約,但基於普及性,因此一般雙簧管樂手都不會訂造自己的柔音雙簧管,只會在有需要時才向生產商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