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池國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池國祥(Guoxiang Chi)教授畢業於福州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加拿大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曾在魁北克大學及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做博士後。歷任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加拿大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地質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現為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礦床學地質流體方面的研究[1]

人物生平

[編輯]

1983年畢業於福州大學地質系,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師從陳國達院士和吳延之教授,研究方向為成礦構造學。 1988 – 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GUHA教授和盧煥章教授,從事與花崗岩有關的錫多金屬礦床的地球化學、流體包裹體及流體動力學研究。 1992 – 1995年在魁北克大學及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做博士後,主要從事造山型金礦、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的流體包裹體及流體動力學研究。 1995年起,歷任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加拿大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地質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現為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終身教授[1]

研究方向及主要技術優勢

[編輯]

· 主要研究領域是流體地質學及其在自然資源方面的應用,包括礦產、油氣和地下水。

· 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床學、流體地球化學和成礦流體動力學。

· 主要技術專長是流體包裹體分析和地質流體動力學數值模擬;為國際上少數幾個既精通包裹體研究又懂數值模擬的專家。

· 礦床領域研究經驗豐富且研究興趣廣泛;研究過的礦種有:斑岩型及矽卡岩型Cu-Pb-Zn礦、與花崗岩有關的錫多金屬礦、與花崗岩有關的Au礦、淺成低溫熱液型 Cu-Au礦、造山型金礦、VMS型Cu-Au礦、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砂岩型鉛鋅礦、砂岩型鈾礦、不整合面型鈾礦 。

· 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經歷:在地球科學領域,涉略多個分支,包括大地構造、構造地質、礦床地質、油氣地質、地球化學、水文地質等;除地球科學外,擁有計算機編程技能和經驗,持有加拿大Certificate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é Laval) [2]

學術任職及地位

[編輯]

池國祥教授,現為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礦床學及地質流體方面的研究,兼任《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及《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副主編,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等期刊編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 Commission on Tectonics of Ore Deposits (CTOD) 副主席[3]。是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SEG)、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GAC)、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CSPG)、Geochemical Society (GS)、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 (SGA)、Saskatchewan Geological Society (SG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and Geoscientists of Saskatchewan (APEGS)等多個國際學術社團的成員並有任職。其他社會兼職:IPACES終生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評審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外地質勘查基金評審專家等[4]

主要研究成果

[編輯]

· 建立了完整的成礦流體動力學方法體系,包括野外觀察、室內分析及數值模擬,有別於以往單一強調數值模擬的傳統方法。

· 將流體包裹體研究和數值模擬相結合,對金屬礦床的成礦流體動力學體系提出了多個創新見解:如錫礦床的成礦定位與岩漿侵位深度、流體壓力體系的關係、構造活化盆地中砂岩型鉛鋅礦床成礦與流體超壓的關係、構造穩定盆地中砂岩型鈾礦床成礦與地勢驅動及超壓驅動的流體系統的關係、構造片理控制產出的造山型金礦床的成礦與流體超壓及構造應力的關係、不整合面型鈾礦床與構造活動及流體對流的關係、與古油氣藏有關的鉛鋅礦床成礦過程的流體動力學條件等。

· 編制了用於模擬沉積盆地溫度-壓力變化的BsnMod軟件,並應用於多個盆地的成礦和油氣運移過程研究;對盆地中油氣運移的流體動力學條件提出了創見。

· 提出和發展了流體包裹體研究領域的多個新概念、方法:如流體包裹體組合的概念、使用條件和方法、流體包裹體對流體動力學研究的意義、適用於H2O-NaCl-CaCl2體系的包裹體成分計算的軟件、應用激光拉曼光譜技術分析流體包裹體溶質組分的方法。

· 指出了廣泛流行的Na/Cl-Br/Cl圖解並不能直接的用於區別蒸發滷水和鹽溶滷水;提出了盆地滷水多為二者之混合的創見。

· 通過一系列研究創新性提出了不整合面型鈾礦床具有淺成熱液礦床的成礦屬性,修正了國際上流行40多年的不整合面型鈾礦床深成熱液成礦模式。

· 截止2017年9月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承載的代表性刊物有:Economic Geology (11), Mineralium Deposita (6), Ore Geology Reviews (17),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 Terra Nova (1), Chemical Geology (1), Geofluids (4),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8), Applied Geochemistry (1)[1]

  1. ^ 1.0 1.1 1.2 chi-guoxiang. chi-guoxiang.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2. ^ linkedin. 池国祥教授. 
  3. ^ 中國科學院. 池国祥教授.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4. ^ 中山大學. 池国祥教授. 池國祥.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