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理查三世 (戲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理查三世》第一四開本的首頁。

《理查三世》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逼真地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暫的執政時期,[1]該劇本被認為創作於大約1591年。這部戲劇有時被分類為悲劇(早期的四開本),但是更準確的分類應為歷史劇,如《第一對開本》中作品分類。作品從《亨利六世第三部》展開故事情節,成為從《理查二世》開始的系列歷史劇的結束。該作品是莎士比亞第二長的劇本,僅次於《哈姆雷特》,由於《第一對開本》中收錄的《哈姆雷特》版本短於先前的四開本,因此《理查三世》是其中最長的劇本。劇本的長度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缺點,因為太長而很少被完整地表演,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常常被刪減。

另一個改編的原因是莎士比亞假設觀眾熟悉《亨利六世》系列,經常間接引用其中的事件,比如理查謀殺亨利六世以及亨利六世妻子瑪嘉烈敗北。現在,由於之前的作品不太為人所知,因此瑪嘉烈這個角色通常被刪去,並且有時從《亨利六世》三部曲中提取一些資料加入到劇本中來解釋人物的關係。

故事來源

[編輯]

和莎士比亞大部分歷史劇相同,《理查三世》的主要資料來源為拉斐爾·霍林斯赫德所著的1587年第二版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看起來他還查閱了愛德華·霍爾所著的《The Union of the Two Illustrious Families of Lancaster and York》,並且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熟悉塞繆爾·丹尼爾關於玫瑰戰爭的詩。

創作時間和版本

[編輯]

《理查三世》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早期作品之一,僅晚於《亨利六世》三部曲和最早期的喜劇。這部作品被認為創作於大約1591年。儘管《理查三世》於1597年10月20日由書商安德魯·懷斯登記到出版業公會(Stationers Company)的目錄,懷斯於當年晚些時候出版了第一四開本(Q1),然而克里斯托夫·馬洛的《愛德華二世》不可能創作晚於1592年(因為馬洛於1593年去世),而該書被認為受《理查三世》的影響。第二四開本(Q2)於1597年發行,扉頁印有莎士比亞的名字,並有可能被改寫。[2]Q3於1602年發行,Q4為1605年,Q5為1612年,Q6為1622年;如此頻繁地發行表明了該劇本的流行。《第一對開本》於1623年發行。

演出

[編輯]

最早被確認的演出時間為1633年的11月17日,周六,當時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和皇后亨莉雅妲·瑪利亞在皇后生日那天觀看了演出。然而毫無疑問,在此之前,該劇本之前已經被演出許多次。菲臘·亨斯洛日記記載了一部他稱作《白金漢郡》(Buckingham)的流行戲劇,該戲劇於1593年12月和1594年1月上演,很有可能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科利·西伯製作了最成功的莎士比亞改編版《理查三世》,從1700年開始在特魯里街皇家劇院演出。西伯自己擔任主角直到1739年,他的版本在之後的一個半世紀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其中包括一些經典的台詞,如「Off with his head; so much for Buckingham」,可能是最著名的莎士比亞風格的詩句,卻並非莎士比亞創作的。)1845年,薩德勒斯威爾斯劇院上演了莎士比亞原創版本。

主要人物

[編輯]
《第一對開本》中《理查三世》首頁。
  • 愛德華四世國王
  • 愛德華,威爾斯親王,即位後稱愛德華五世,愛德華四世的長子
  • 理查,約克公爵,愛德華王之子
  • 佐治,克萊倫斯公爵,國王的兄弟
  • 理查,葛羅斯特公爵,即位後稱理查三世,愛德華王之弟
  • 愛德華,和域伯爵,克萊倫斯一幼子
  • 亨利,列治文伯爵,即位後稱亨利七世
  • 布希埃紅衣主教,根德伯里大主教
  • 托馬斯·羅塞漢,約克大主教
  • 約翰·毛頓,伊里主教
  • 白金漢公爵
  • 羅福公爵
  • 薩立伯爵,羅福之子
  • 利佛斯伯爵,愛德華皇后之弟
  • 道塞特侯爵
  • 葛雷勳爵,皇后前夫之子
  • 牛津伯爵
  • 海司丁斯勳爵
  • 斯丹萊勳爵,又名打比伯爵
  • 洛弗爾勳爵
  • 托馬斯·伏根爵士、理查·拉克立夫爵士、威廉·凱茨比爵士、占士·提瑞爾爵士、占士·勃倫特爵士、華特·赫伯特爵士、羅伯特·勃萊肯伯雷爵士(倫敦塔衛隊長)、威廉·勃蘭頓爵士、克利斯朵夫·歐錫克爵士(牧師)
  • 伊利莎白,愛德華四世之皇后
  • 瑪嘉烈,亨利六世之守寡皇后
  • 約克公爵夫人,愛德華四世、克萊倫斯與葛羅斯特之母
  • 安夫人,亨利六世子愛德華之寡妻;後為葛羅斯特公爵之妻
  • 瑪嘉烈·普蘭塔琪納特 克萊倫斯一幼女
  • 公侯、從吏、錄事、紳宦、市民、兇手、使者、幽靈、兵士及其他侍從等

劇情

[編輯]

劇本從理查描述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即位開始:「現在我們嚴冬般的宿怨已給這顆約克的紅日照耀成為融融的夏景;那籠罩着我們皇室的片片愁雲全都埋進了海洋深處。」

這段演說顯示了理查妒忌和野心,因為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將國家管理得很成功。理查是一個醜陋的駝背,他描述自己「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適於調情弄愛」,他對自己的狀況很痛苦,「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許,專事仇視眼前的閒情逸緻了」。他計劃陷害他的哥哥克萊倫斯,「為的是有人傳說愛德華的繼承人之中有個G字起頭的要弒君篡位」,而克萊倫斯的名字佐治的首字母為G。(而實際上後來觀眾發現這個篡位者指的是他自己葛羅斯特公爵,葛羅斯特的首字母為G。)

之後的第二場理查討好安夫人——亨利六世子愛德華之寡妻,他對觀眾吐露,「我這個殺死了她丈夫和他父皇的人,要在她極度悲憤之餘娶過她來」。儘管對理查有偏見,但是在他的懇求下,安同意嫁給他。這段情節體現了理查諂媚技巧。

第三場發生於宮中一室,被理查的陰謀陷害的愛德華四世的皇后伊利莎白的擁護者並沒有很強的實力。亨利六世的寡后瑪嘉烈從流放途中回來,譴責理查和他身邊的貴族。

第四場理查命令兩個殺手去殺死被關押在倫敦塔的哥哥克萊倫斯,克萊倫斯告訴他的看守勃萊肯伯雷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和弟弟葛羅斯特上了一艘想像中的船,葛羅斯特打了他,將他摔下海。他看到水底下「上千的人被海魚齧食着」,他還看到「海底散滿了金塊、大錨、成堆的珍珠、無價的寶石和難以計值的飾品」,其中「有的嵌進了死人的頭顱」。接下來他夢見自己死亡,並且被他的岳父和哥哥的靈魂拷問。在他醒來後,勃萊肯伯雷安慰他入睡。之後勃萊肯伯雷感嘆「王公貴人無非把稱號頭銜當做尊榮,以浮面的聲譽換取滿心的苦惱」。當兇手來到後,他將鑰匙留下就離開了。克萊倫斯醒來後懇求殺手不要殺他,「你們如果為賞金而來行刺,就請回去找我弟弟葛羅斯特,他一定會為我重賞你們」,而兇手則告訴他「就是他派我們來殺你的」。最後其中的一個兇手被他說服,但是為時已晚,另一個兇手殺死了他。第一幕結束。

第二幕開始,愛德華四世去世,他的弟弟理查也去除了登基的最後一個障礙。他與自己的侄子——年輕的愛德華五世會面,後者返回倫敦參加加冕禮。理查將年輕的王子和他的弟弟監禁在倫敦塔。

威廉·賀加斯描繪的《理查三世》第五幕第三場,理查夢見了所有被他殺害的人的幽靈

第三幕中,在勃金漢的幫助下,理查發起了一個活動,表現出自己是皇位最適合的人選。反對者海司丁斯勳爵以偽造的罪名被逮捕並處死。其他的勳爵被勃金漢的花言巧語說動,儘管理查的侄子還活在世上,接受理查作為新的國王。

第四幕,理查加冕後,新地位使他有足夠的信心來處置他的侄子。勃金漢提出當時理查答應賞賜他伯爵爵位和動產,但是被理查拒絕,勃金漢感到了恐懼。理查試圖用老辦法來說動伊利莎白公主,娶她為妻,「新婚之夜我要向她歷數戰功,尊她為女中之雄,凱撒之凱撒」。但是她母親伊利莎白皇后並不為理查所欺騙,「這叫我怎麼講才好? 說她父親的弟弟要做她的夫君嗎?」隨着勃金漢和列治文(未來的亨利七世)相繼叛亂,飄飄然的理查很快失去了他的聲望。

第五幕中雙方在波士委戰場(Bosworth Field)展開激戰。在戰爭前,理查遇見了所有被他殺害的人的幽靈。他們都和他說,「要看你絕望而死」,甚至在夢境的最後,曾經幫助理查登基的功臣--白金漢公爵的幽靈(鬼魂?)倒把著一把名為「死亡之」,並且以忿怨的口氣說:「吾乃助汝上位之大功臣,然汝竟以此等罪名將吾決!受死吧,.......理查!吾欲汝攜著悔恨、愧疚至地獄接受神之審判-----」。他醒來呼喚耶穌來幫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在這世界上孤身一人,甚至憎恨自己。「天下無人愛憐我了;我即便死去,也沒有一個人會來同情我;當然,我自己都找不出一點值得我自己憐惜的東西,何況旁人呢?」理查在最後時刻體現出他開始後悔自己犯下的罪惡,可是已經太晚了。

當戰爭開始後,理查發表了可能是英國文學中最不激動人心的演說,「莫讓喋喋的夢囈使我們喪膽;良心無非是懦夫們所用的一個名詞,他們害怕強有力者,借它來做搪塞;銅筋鐵骨是我們的良心,刀槍是我們的法令……戰吧,英國人!戰吧,英勇的士兵們!……」斯丹萊勳爵(列治文的繼父)和他的追隨者,使理查陷入了困境。列治文即位成為國王亨利七世。通過娶愛德華四世的長女,約克家族最佳的繼承人約克的伊利沙伯為妻來鞏固他的統治,也導致玫瑰戰爭的結束。

改編

[編輯]

這部戲劇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是勞倫斯·奧利維爾導演並主演的1955年電影版本,他的精彩詮釋被很多喜劇演員如彼得·塞勒斯等效仿。

1995年,該部戲劇被伊恩·麥克萊恩再次搬上銀幕。2002年,理查三世的故事被改編為電影《King Rikki》。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aldwin(2000年),第1-2頁。
  2. ^ British Library
  • Baldwin, Pat 和 Baldwin, Tom. 2000年(編) 《Cambridge School Shakespeare: King Richard III》,劍橋大學出版社。
  • British Library 《Publishing Drama in Early Modern Europ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effner, Paul. 1966年,《Shakespeare: Richard III》,倫敦:Macmillan。
  • Halliday, F.E. 1964年,《A Shakespeare Companion 1564-1964》,Baltimore, Penguin。
  • Kiernan, Victor. 1993年,《Shakespeare: Poet and Citizen》,倫敦:Verso。
  • Lull, Janis. 1999年(編),《The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 Richard III》,劍橋大學出版社。
  • Ribner, Irving. 1999年,《Richard III as an English History Play》,收錄於《Critical Essays on Shakespeare's Richard III》,編者:Hugh Macrae Richmond。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