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皮托龐豬籠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托龐豬籠草
皮托龐豬籠草的上位籠,位於羅瑞林都國家公園模式產地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皮托龐豬籠草 N. pitopangii
二名法
Nepenthes pitopangii

皮托龐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pitopangii)是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2]最初僅於2006年在羅瑞林都國家公園發現了一個單一植株。隨後幾年對周圍山脈的尋找也沒有發現分佈皮托龐豬籠草的其他分佈。[2]2011年3月,在距離模式產地約100公里處發現皮托龐豬籠草的新分佈,數量為數十棵。[3]皮托龐豬籠草表現出與無毛豬籠草N. glabrata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1][2]

植物學史

[編輯]
史超活·麥花臣在2007年與2008年的野外考察中僅發現的4個皮托龐豬籠草的下位籠

2006年9月,英國獸醫喬納森·紐曼(Jonathan Newman)在對中蘇拉威西省羅瑞林都國家公園的一次觀鳥考察中發現了皮托龐豬籠草。[2][4]喬納森·紐曼是在試圖靠近環頸毛腿夜鷹Eurostopodus diabolicus的過程中偶然碰到的皮托龐豬籠草,最初他認為這是艾瑪豬籠草N. eymae[4]因為一些蘇拉威西的豬籠草物種也會出現類似的上位籠。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將考察成果公佈在網上[4],而這類群引起了植物學家的注意。之後Alfindra Primaldhi在沒有看到喬納森·紐曼的報告下,獨立發現了皮托龐豬籠草,並於2008年1月,將更多皮托龐豬籠草原生地的照片放到了網上。[5]

2007年7月,史超活·麥花臣格雷格·伯克觀察了該植株,並確定是一個未知物種。[6]2008年,史超活·麥花臣與李乾再次去往考察,進一步觀察植株的形態特徵,為其正式描述做準備。[6][7]在實地考察期間,史超活·麥花臣攀爬了模式產地附近的三座山,但都沒有發現其他的分佈地。[2]

皮托龐豬籠草的第一次詳細描述出現於史超活·麥花臣2009年5月出版的《舊大陸的豬籠草》第二冊中。[2]皮托龐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發表於2009年10月的一期《新加坡園藝公報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中。[1][8]2007年5月30日由Rahmadanil Pitopang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的羅瑞林都國家公園採集的「RP 2054」號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1][8]其存放於塔都拉科大學植物標本館(CEB)中。[1][8]該植物標本館的館長即是該物種早期標本的採集者,皮托龐豬籠草亦得名於他。[1][9]

由於皮托龐豬籠草極其罕見,在正式描述中並沒有透露其模式產地[1][2]

新分佈地

[編輯]

史超活·麥花臣在2009年寫道,「極有可能」在中蘇拉威西省發現皮托龐豬籠草的新分佈地。[2]2011年3月,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約阿希姆·那茲烏爾斯·齊默爾曼(Urs Zimmermann)赫科·里舍(Heiko Rischer)發現了約數十株的皮托龐豬籠草小群落。該原生地位於蘇拉威西米納哈薩半島南部的一個小山脊的山頂處,海拔1400米。雖然此處植株在形態學上與模式標本相同,但其捕蟲籠的顏色更為鮮艷。[3]

形態特徵

[編輯]

模式標本

[編輯]

皮托龐豬籠草模式產地的單一植株是一株巨大的雄性植株,其具有大量的側枝,莖可長達2米。所有的側枝都發自同一個地下莖。[2]莖為暗紅色至紫色,具許多細小的綠色斑點。[2]

皮托龐豬籠草的葉片無柄,呈線形披針形,可長達15.6厘米,寬至3.4厘米。葉尖急尖鈍尖葉基渾圓,包住莖部約周長的一半。葉片呈綠色,中脈籠蔓為綠色至紅色。[2]

皮托龐豬籠草的下位籠(左)及內表面具有突出消化腺的上位籠(右)

史超活·麥花臣的實地考察中僅發現了4個皮托龐豬籠草的下位籠,因此,關於皮托龐豬籠草下位籠的描述是基於一個非常小的樣本量得出的。[2]皮托龐豬籠草的下位籠為卵形,下半部略微膨大,上半部呈圓柱形,具不明顯的籠肩。其體型都非常小,高僅可達6厘米,寬盡可達3厘米。下位籠的腹面具一對可寬達6毫米的籠翼,其翼須可長達4毫米。為圓柱形,可寬達5毫米。唇肋可高約0.5毫米,間距可達0.8毫米,唇齒可長達1.5毫米。籠蓋為橢圓形,無附屬物,可長達3.4厘米,寬至3厘米。籠蔓尾未知。下位籠的顏色主要為紅色,並具有黃色的斑點,唇及內表面為黃色。籠蓋上表面的顏色與籠身一致。[2]

皮托龐豬籠草的上位籠較下位籠更短,高僅可為4.5厘米,寬僅可為3.7厘米。籠口下部略微收縮,使其呈現出特殊的膨大狀。上位籠的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唇為圓柱形,寬可達3毫米。唇肋高可達0.3毫米,間距可達0.45毫米。唇齒完全消失。上位籠的內表面,消化腺會在消化液水位線附近形成一個明顯的黑點帶,其他部位的蜜腺為黃色,遠沒有這麼突出。皮托龐豬籠草不會像無刺豬籠草N. inermis那樣,形成高黏度的消化液。籠蓋可長達2.9厘米,寬至2.8厘米,無附屬物。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可長達1.5毫米。上位籠的顏色與下位籠類似,但籠身的顏色較淺而唇的顏色較深(橙色至紅色)。籠身外表面的橙色斑點向捕蟲籠底部拉長,延伸至部分的籠蔓。籠蓋上表面的顏色與籠身一致。[2]

皮托龐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可長達37厘米,直徑可達2.5厘米。總花梗可長達18厘米,花序軸可長達20厘米。每個花梗帶一朵花,其長約7至9厘米,下部的花梗有時會具有絲狀的苞片,其長約0.5毫米。花被片為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柄長約2.5至3毫米。雌性花序和果實未知。[2]

皮托龐豬籠草發育中的捕蟲籠和籠蔓的下部具有銀棕色的毛被,其可長達0.5毫米。其餘部位無毛被。[2]

新分佈地標本

[編輯]

部分植株為成年的攀援性植株,莖可長達7米。也存在一些幼年的蓮座狀植株。與模式產地植株都來源於同一根莖不同,該處的植株都來源於種子繁殖。基於對新分佈地的觀察,皮托龐豬籠草在轉為攀援生長之前僅存在短時間的蓮座狀時期。[3]

在植物形態學方面,新分佈地植株幾乎與模式標本是相同的,但其顏色存在明顯不同。雖然其深紅色至紫色的莖與綠色的葉片與模式標本是一致的,但很多植株葉片上表面與下表面都具有紅色至紫色的中脈,而這是模式標本所不具有的。不過,最明顯的區別是捕蟲籠的顏色;新分佈地個體之間下位籠的差別很大,但都不存在與模式產地顏色相同的植株。其可為通體全黑,紅色具橙色斑點至暗紫色不等,唇為紅色至紫色。具霜的內表面可為紅色至紫色。上位籠籠身的外表面無毛,通體黃色-奶油色,而唇和籠蓋為紅色。少數植株的上位籠高度透明,甚至可從捕蟲籠外部清楚的看到內部結構。[3]

其毛被上也存在着細微的差別。與模式標本一致的是新分佈地植株發育中的捕蟲籠的毛被為棕色,可長達0.5毫米。而不同的是其成熟下位籠與籠蔓都存在着持久的毛被。[3]

在新分佈地尚未發現帶花序的植株。這被認為代表着該處的植株很少開花或是季節性的開花。[3]

生態關係

[編輯]
一段帶下位籠的莖,其是模式產地許多發自同一個地下莖的側芽之一

皮托龐豬籠草是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已知兩處分佈地:一處位於中蘇拉威西省羅瑞林都國家公園的一個偏僻地區,另一處位於米納哈薩半島南部的一個小型山脊的頂峰。[3][9]這兩個分佈地相距超過100公里。[3]皮托龐豬籠草也可能存在於中蘇拉威西省的其他地區。[3]

在模式產地,皮特潘豬籠草的單一植株存在於海拔1800米的次生低地山地森林中。[2]其生長於高大的灌木叢下,雖然其莖上常出現花序。[2]該植株的所在地位於已有記錄的森林中,並靠近許多未開發的山峰與山脊。所以該植株被認為是來源於附近原生地飄散來的種子,而此處樹木的再生阻礙了皮托龐豬籠草種群在該地的進一步擴大。[1][2][3]

2011年發現分佈地位於海拔1400米的片狀、開闊的苔蘚森林,其數十個植株生長於灌木植被中。種群包括攀援狀植株和蓮座狀植株。新原生地中的皮托龐豬籠草與苔蘚密切聯繫,即為陸生植株,有可附生於樹幹或樹枝上。[3]

兩處分佈地的皮托龐豬籠草都與大豬籠草N. maxima毛蓋豬籠草N. tentaculata同域分佈。在模式產地內尚未發現皮托龐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2],但烏爾斯·齊默爾曼已在新分佈地發現了疑似與毛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3]在位於兩處分佈地的植株的部分捕蟲籠中都發現了未鑑定確認的蛹。[3]僅觀察到這種蛹附於下位籠內表面的上部。其可能屬於一種皮特潘豬籠草下位籠特有的潛葉蠅[3]

,該處的森林曾被砍伐過的。森林的恢復想必會妨礙苗期植株的生長,所以有人建議在森林恢復前,以飄散的種子進行定植。[2]史超活·麥花臣還認為在中蘇拉威西省的其他的地方「非常有可能」發現皮托龐豬籠草未知的分佈。[2]

一個發育中的上位籠,示其區別於其他豬籠草的橢圓形籠蓋

儘管其生長於國家公園中,但對於皮托龐豬籠草的模式植株來說,它的未來仍是不安全的。[2]2007年,史超活·麥花臣回到其模式產地,他發現該植株因植物採集者的大量採集,其尺寸已縮小為原來的一半。[2]

相關物種

[編輯]

皮托龐豬籠草與也是蘇拉威西特有的高地物種無毛豬籠草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但無毛豬籠草並不存在於皮托龐豬籠草的原生地附近。它們的莖、葉片和下位籠都非常的相似,但它們的上位籠之間有着巨大的區別,所以並不容易混淆。無毛豬籠草的上位籠比皮托龐豬籠草的更細長,且具有發達的籠翼。[2]

皮托龐豬籠草上位籠的乍看起來與艾瑪豬籠草杏黃豬籠草N. flava無刺豬籠草賈桂琳豬籠草N. jacquelineae塔藍山豬籠草N. talangensis細豬籠草N. tenuis和一些大豬籠草的變型較為的相似。但可從它們的葉片、下位籠的形狀及籠蓋的大小和形狀,有無附屬物而將其與皮托龐豬籠草區分開來。[2]

儘管已知的皮托龐豬籠草數量稀少,但該類群並沒有被認為起源於自然雜交種[2][3]因為皮托龐豬籠草與無毛豬籠草距其模式產地最近的種群之間的距離都在50公里以上,所以皮托龐豬籠草不太可能是起源於無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2]而在蘇拉威西能長出類似上位籠的豬籠草僅有艾瑪豬籠草和大豬籠草的一些變型。但所有關於這些物種的自然雜交種,其葉片都具柄,且下位籠的籠蓋為三角形並具有附屬物。[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Lee, C.C., S. McPherson, G. Bourke & M. Mansur 2009. Nepenthes pitopangii (Nepenth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central Sulawesi, Indonesia.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61(1): 95–10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McPherson, S.R. 2011. Discovery of a new population of Nepenthes pitopangii. In: New Nepenthes: Volume One.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pp. 506–515.
  4. ^ 4.0 4.1 4.2 Newman, J. 2006. Sulawesi Neps Part Three - save the best till la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s UK, October 19, 2006.
  5. ^ Primaldhi, A. 2008. Sp Sulawes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s in the tropics, January 26, 2008.
  6. ^ 6.0 6.1 New Species - Nepenthes pitopangii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5..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7. ^ Pitopang, R. 2009. Some New Records of Flowering Plant were Discover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amadanilpitopang’s Blog, February 24, 2009.
  8. ^ 8.0 8.1 8.2 Nepenthes pitopangii Chi.C.Lee, S.McPherson, Bourke & M.Mansu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IPNI).
  9. ^ 9.0 9.1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lawesi.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皮托龐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皮托龐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