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座標52°05′28″N 4°16′59″E / 52.091241°N 4.283193°E / 52.091241; 4.28319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OPCW/OIAC/ОЗХО/OPAQ
منظمة حظر الأسلحة الكيميائية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標誌
OPCW成員國(綠色部份)
成立時間1997年4月29日[1]
類型政府間組織
總部 荷蘭海牙
52°05′28″N 4°16′59″E / 52.091241°N 4.283193°E / 52.091241; 4.283193
坐標52°05′28″N 4°16′59″E / 52.09119°N 4.28319°E / 52.09119; 4.28319
會員
197個成員國
以下4個聯合國會員國未加入:
 埃及
 以色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南蘇丹
官方語言
英語法語俄語漢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總幹事
費爾南多·阿里亞斯英語Fernando Arias
官方機構
締約國會議
行政會議
科技秘書處
預算
7,100萬歐元(2012年)[2]
員工數約500人[2]
獎項諾貝爾和平獎
網站opcw.org
位於海牙的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大樓
2007年大會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縮寫OPCW),是一個於1997年成立的國際組織[1],總部設於荷蘭海牙,與聯合國密切合作,是為執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而創立的,以實地查察等方式,推行禁用及銷毀化學武器的工作。[3]

2013年10月11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公佈,「因其對消除化學武器的多方努力」,頒授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4]

成員國

[編輯]

所有《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締約國均自動成為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成員,這包括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以及庫克群島、紐埃、巴勒斯坦及聖座[5]。未加入國家中,以色列簽署但並未批准,而埃及北朝鮮南蘇丹則沒有簽署公約[6],這四國均被指控有未申報化武。2017年12月,南蘇丹表態稱尚未做好加入準備。[7]埃及方面表示,若以色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埃及將會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8][9][10]。以色列方面表示,僅當鄰近地區全部國家都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僅埃及未簽署),以色列才會簽署該公約[8][11]。彭博社指出,鑑於與作為成員國的韓國之間意識形態敵對,朝鮮恐永遠不會加入OPCW。[12]

2021年4月21日,因被發現內戰期間軍隊多次濫用毒氣,敘利亞被剝奪投票權。[13]

結構

[編輯]

包括以下幾個機構[2]

  1. 締約國大會:由全體成員國組成,審議《公約》範圍內任何問題並做出決定;
  2. 執行理事會:41個執理會成員由大會選出,向大會負責,任期兩年,是禁化武組織的執行機構;
  3. 技術秘書處:協助大會和執理會行使其職能,包括執行《公約》的核查條款。

總幹事

[編輯]
現任總幹事費爾南多·阿里亞斯

總幹事是該組織的領導人,由大會任命產生,至今共有三任總幹事,現任者是來自西班牙的費爾南多·阿里亞斯[14]

國家 人物 開始任期
 巴西 何塞·毛里西奧·布斯塔尼英語José Maurício Bustani 1997年5月13日[15]
 阿根廷 羅赫略·菲爾特英語Rogelio Pfirter 2002年7月25日[16]
 土耳其 艾哈邁德·於聚姆居英語Ahmet Üzümcü 2010年7月25日[2]
 西班牙 費爾南多·阿里亞斯英語Fernando Arias 2018年7月25日[17]

總幹事的任期為4年,但第一任總幹事何塞·毛里西奧·布斯塔尼在其第二任期中只任職了一年左右。這是因為成員國對布斯塔尼缺乏信心,所以致使他被解僱。[18][19]成員國美國指出布斯塔尼共有三個原因讓成員國對其失去信心,分別是:「兩極化和對抗性的行為」、「管理不善」和「在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中倡導不合時宜的職位」。[20]

可是,解僱隨後被國際勞工組織行政法庭確定為不當的,並要求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賠償布斯塔尼50,000歐元作為精神損害賠償、給予他第二任期的所有工資、並代他交付法律費用。[21]

與聯合國的關係

[編輯]

此組織並非聯合國的下屬機構,但與聯合國在政策和實際問題上合作。於2000年9月7日,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聯合國簽署了合作協議。該協議列出了他們將會合作的項目。[22]自此,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調查員便可用聯合國通行證到達目標國。[23]同時,聯合國區域集團亦會監管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執行理事會,並提供非正式的討論平台。[2]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編輯]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4],表彰其「對消除化學武器的多方努力」[4]。在官方公佈得主的1小時前,挪威廣播公司就已經洩漏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獎的消息了[25]

授獎獻詞的用語極具針對性,包括「最近在敘利亞發生的事件中,化學武器再度被濫用」「尤其是美國俄羅斯,沒有遵守於2012年4月的最後期限前銷毀WMD的規定」[26][27]。此次授獎,顯然是對國際危機的及時回應。[3][28][29][2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Chemical Weapons -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rmament Affairs.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2. ^ 2.0 2.1 2.2 2.3 2.4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11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3. ^ 3.0 3.1 Cowell, Alan. Chemical Weapons Watchdog Wins Nobel Peace Prize. New York Times.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4. ^ 4.0 4.1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PDF). 諾貝爾基金會. [2013-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14). 
  5. ^ OPCW Member States. Opcw.org.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6. ^ Non-Member States. Opcw.org.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7. ^ South Sudan to Join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2017-12-01 [2018-01-02]. 
  8. ^ 8.0 8.1 Ravid, Barak. Israel adamant it won't ratify chemical arms treaty before hostile neighbors. 國土報. 2013-09-12 [2018-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9. ^ Egypt refusing to sign WMD treaties. 耶路撒冷郵報. 2009-05-13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10. ^ Gulhane, Joel. Arab League discusses WMDs at Egypt's request. Daily News Egypt. 2013-11-10 [2018-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11. ^ Sanders, Edmund. Israel also facing questions about chemical weapons. 洛杉磯時報. 2013-09-12 [2018-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12. ^ Chemical Weapons Control Isn't All About Syria. Bloomberg News. 2013-10-02 [2018-01-03]. 
  13. ^ Syria loses chemical weapons watchdog voting rights after poison gas findings. [22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April 2021). 
  14. ^ Director-General. OPCW. [2020-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英語). 
  15. ^ A Stanič. Bustani v.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4, 98 (4): 810. JSTOR 3216704. 
  16. ^ Speech of Dr. Rogelio Pfirter, Director-General of the OPCW 16 September 2008.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2 September 2008 [24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17. ^ Ambassador Fernando Arias of Spain Appointed Next OPCW Director-General. www.opcw.org. [2018-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9) (英語). 
  18. ^ Draft decision of the First Special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States Parties of the OPCW.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19. ^ Chemical weapons body sacks head. BBC News. 22 April 2002 [19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3). 
  20. ^ Preserving the 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 The Need For A New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 Director-General. US Bureau of Arms Control. 2002-04-01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21. ^ the ILO decision. [2013-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22. ^ 聯合國大會 第55屆會議 決議 A/RES/55/283 [2007-08-21].
  23. ^ OPCW, The Legal Tex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MC Asser Press, p336
  24. ^ 禁化武組織獲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3.,亞太日報,2013年10月12日
  25. ^ Chemical weapons watchdog OPCW to win Nobel Peace Prize, NRK says | News | GMA News Online.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26. ^ Syria chemical weapons monitors win Nobel Peace Prize. BBC News. 2013-10-11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27. ^ 27.0 27.1 Official press release from Nobel prize Committee. Nobel Prize Organization.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28. ^ Chemicals weapons watchdog OPCW wins Nobel peace prize. Times of India.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29. ^ Global chemical weapons watchdog wins 2013 Nobel Peace Prize. Fox News. 11 October 2013 [11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