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科林斯柱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馬萬神廟的科林斯式柱細節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源於古希臘,是古典建築的一種柱式。它的比列比愛奧尼柱式更為纖細,柱頭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其柱身裝飾著葉形裝飾英語Acanthus_(ornament)和捲軸的精緻柱頭,並附有多種變化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採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1]

科林斯柱式得名稱來源於古希臘城市科林斯,該風格後在古羅馬時期廣泛使用[1],包括奧古斯都議事廣場(約公元2年)的戰神復仇者神廟就有使用科林斯柱式的先例。並高盧南部的方形神殿、尼姆和維埃納莉薇婭·奧古斯塔神廟都有引用[2]馬克·威爾遜·瓊斯英語Mark Wilson Jone曾指出的其他主要例子也包括烏爾比亞巴西利卡、安科納的圖拉真拱門佛卡斯圓柱等。在古典建築在文藝復興時期復興時,科林斯柱式增加了兩個派生變種:托斯卡納柱式混合柱式[3]

特徵

[編輯]

當柱子使用斑岩花崗岩時,科林斯柱的柱身通常為光滑的,而當是大理石時,科林斯柱的柱身通常都刻有凹槽。凹槽的數量從二十到三十二個不等(通常是二十四個),具體取決於柱子的直徑,由於凹槽應對應於柱頭四個面的中間,因此樣條數必須能被四整除。

科林斯柱式的特色,則是其柱頭裝飾著兩排交替排列的葉形裝飾英語Acanthus_(ornament),上面經常覆蓋着四根莖或花椰菜。這些外殼在算盤的角度下捲起,頂板的四個面中,都會有一個葉形裝飾埋在柱頭裏面。科林斯柱式採用的地基一般是離子-閣樓基礎,有時是複合基礎。底座有時也會使用樹葉和交錯裝飾。

柱頂也是是科林斯柱式的特徵。若是對於部分使用科林斯柱式建築測量(如蒂沃利灶神廟羅馬萬神殿等)進行測量,可以發現原先柱子的高度約為柱子高度的五分之一。但是,柱頂可以提高到九分之二。使得楣樑和楣板的比例變化很大。

至於環繞科林斯柱頂的簷口,其比例和裝飾差異很大。並設有以滴水罩飾英語Hood_mould為構成的科林斯式飛簷。

柯林斯柱的特徵

[編輯]
科林斯柱的特徵:

圖庫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Corinthian Columns. Architect of the Capitol. [2019-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英語). 
  2. ^ Mark Wilson Jones, "Designing the Roman Corinthian order",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2:35-69 (1989).
  3. ^ Jones 1989.
書籍
  • Lawrence, A. W, Greek Architecture, 1957, Penguin, Pelican history of art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