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一代埃夫伯里男爵約翰·盧伯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 Avebury
Bt PC DL FRS FRAI
中年的盧伯克
上議院議員
世俗議員
任期
1900—1913
繼任第二代埃夫伯里男爵約翰·盧伯克
倫敦郡議會主席
任期
1890—1892
前任第五代羅斯伯里伯爵雅池博·普里姆羅斯
繼任羅斯伯里伯爵
倫敦大學選區議員
任期
1880—1900
前任羅拔·勞
繼任米高·福斯特
美善同議員
任期
1870—1880
前任威廉·李
繼任亞歷山大·亨利·羅斯
個人資料
出生1834年4月30日 (1834-04-30)
英國倫敦
逝世1913年5月28日 (1913-05-29)(79歲)
英國根德郡布羅德斯泰斯

第四代從男爵、第一代埃夫伯里男爵約翰·盧伯克 PC DL FRS (英語:John Lubbock, 1st Baron Avebury, 4th Baronet 1834年4月30日—1913年5月28日),在1865年至1900年間被稱為盧伯克爵士(Sir John Lubbock),是一名英國銀行家、自由黨政治家、慈善家科學家博物學家。盧伯克在家族公司擔任銀行家,但在考古學人種學和多個生物學分支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創造了「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和「新石器時代(Neolithic)」這兩個術語,並在考古學作為一門正式科學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X俱樂部的創始成員之一,並在19世紀進化論相關的辯論中頻繁出現。此外,他還引入了保護英國考古和建築遺蹟的第一部法律。

早年

[編輯]

約翰·盧伯克於1834年出生,是倫敦銀行家第三代從男爵約翰·盧伯克和他的妻子哈麗特(Harriet)的兒子。他在根德郡唐恩(Downe)附近的高榆莊園(High Elms Estate)長大。

盧伯克的父親曾在劍橋大學學習數學,並撰寫了關於概率天文學的著作,後來成為皇家學會院士,積極參與當時的科學辯論,並擔任倫敦大學的副校長。

1842年,查理斯·達爾文搬到唐恩[1],盧伯克很快成為達爾文家的常客[2],並與達爾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關係激發了盧伯克對科學和進化論的熱情[3]。而盧伯克的母親哈麗特則時一位虔誠的宗教信徒。

1845年,盧伯克開始在伊頓公學學習。完成學業後,他在父親的盧伯克銀行(Lubbock & Co.;後來與顧資銀行合併)工作,並在22歲時成為合伙人。

1852年左右,他協助達爾文研究藤壺,並為其繪製插圖。

1865年,他繼承了家族的從男爵爵位。[4]

政治生涯

[編輯]

1870年代初,盧伯克對政治產生興趣。1870年和1874年,他兩度當選為美善同自由黨國會議員(MP)。1880年他落選,但隨後被選為倫敦大學選區議員。他自1872年起已是該大學的校長。盧伯克的政治生涯成就斐然,重點關注四大領域: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國債、自由貿易等經濟問題;古蹟保護;以及為工人階級爭取額外假期和縮短工時[3]

他成功推動了多項立法,包括《1871年公共假期法案》(Bank Holidays Act 1871)、《1882年古蹟法案》(Ancient Monuments Act 1882)和其他28項法案。

1886年自由黨因愛爾蘭自治問題分裂,盧伯克加入了自由統一黨,反對愛爾蘭自治。[4]

盧伯克的政治理念深受其科學研究影響,尤其是對早期人類社會的研究。他認為道德具備可塑性,通過國家課程體系的教育,兒童的思想可朝向民主、自由和道德方向發展。因此,他大力支持《1870年初等教育法令》,並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為全國性課程表的引入辯護。[5]

1878年,他成為大英博物館董事。

1879年,盧伯克成為銀行家研究所(Institute of Bankers)的首任所長。

1881年,任不列顛科學協會主席。

1881年至1886年,任倫敦林奈協會主席

1883年3月,他創立了銀行職員孤兒院(Bank Clerks Orphanage,今銀行家慈善基金)。

1884年1月,他創立了比例代表學會(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ociety),即後來的選舉改革學會(Electoral Reform Society)。

笨拙》雜誌上的盧伯克肖像,1882年

為表彰他對科學的貢獻,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他於1886年在此主持雷德講座)、愛丁堡大學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維爾茨堡大學都授予他榮譽學位。

1888年到1892年,他擔任倫敦商會會長,隨後出任英國商會協會(Association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of the United Kingdom)會長。

1889年至1890年,任倫敦郡議會副主席。1890年至1892年,任倫敦郡議會主席。1890年2月,他成為樞密院顧問[6],1891年擔任新幣設計委員會主席。

1900年1月22日,他被封為渭州郡埃夫伯里男爵,以表彰他對當地石器時代遺址的保護。

1900年至1902年,任皇家統計學會主席。[7]

1902年8月,他獲頒德國科學和藝術功勳勳章[8]

1905年11月,他與彭威斯的考特尼勳爵共同創立英德友好委員會(Anglo-German Friendship Committee),以對抗英國國內的反德情緒。

考古學和生物學

[編輯]
1891年《河岸雜誌》上的盧伯克

1855年,他和查理斯·金斯萊在礫石坑中發現了一頭麝牛的頭骨,因此受到達爾文表揚[9]。伯克和約翰·雅芳斯在奧地利哈爾施塔特發掘的鐵器時代文物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10][11]1860年牛津進化論辯論中,他發言支持進化論者湯馬士·亨利·赫胥黎。在1860年代他發表了許多文章,以考古證據來支持達爾文的理論[3]。1864年,他與赫胥黎等人一起成為X俱樂部的創始成員,以推廣進化論和學術自由主義思想。他擔任過許多重要學術職務,1864年至1865年任倫敦民族學學會會長、1865年任林奈學會副主席,1868年任國際史前考古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y)主席。 1865 年,他出版了《史前時代》(Pre-Historic Times)一書,成為19世紀的經典考古教科書,其第七版也是最後一版於1913年出版。[3]

1871年至1872年,他擔任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人類學學會會長[12],1871年擔任皇家學會副主席。在此期間,他曾與建立現代考古學學科的另一位關鍵人物約翰·雅芳斯一起工作[3]。他發明了「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和「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兩個詞[13],還推廣了達爾文的人性與人性發展理論,他「堅持認為,由於自然選擇,人類之間已經開始變得不同,這不僅體現在文化上,而且體現在他們運用文化的能力上。」[14]

1870年代,他在埃夫伯里買下大量地皮以防止當地的石頭陣被破壞性開發[15]。這也促使他相信需要以立法來保護文化遺產。1874年,他提出了一項議會法案,以明確需要法律保護的古代遺址。經過多次辯論後,1882年原版本的弱化版,即《古蹟法》(The Ancient Monuments Act)誕生,成為了後來英國在冊古蹟保護的先驅。[16]

盧伯克也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業餘生物學家,撰寫過《螞蟻、蜜蜂和黃蜂:對會社交的膜翅目動物習性的觀察記錄》(Ants, Bees and Wasps: a record of observations on the habits of the social hymenoptera,1884)和《彈尾目和纓尾目專著》(Monograph on the Collembola and Thysanura)等生物學著作。他發現螞蟻對近紫外波段的光敏感[17][18]。1874年他成為英國養蜂人協會(British Beekeepers Association)的第一任主席[19]

1905年5月12日,盧伯克向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董事展示首個卡內基梁龍(Diplodocus carnegii)複製品

他與達爾文來往頻繁。達爾文從盧伯克的父親那裏租用了一塊土地,並於1874年用自己的一個牧場換來這塊土地的所有權[20]。達爾文於1882年去世後,盧伯克建議將葬禮安排在西敏寺,並寫信給院長來安排此事。在達爾文下葬時,他是護柩者之一。[2]

他還研究過人與動物的交互,1884年5月,《科學美國人》發表了一篇文章以記載他的相關實驗。[21]

1884年,他成為美國哲學會院士[22],1893年又成為美國文物學會院士[23]

家庭

[編輯]

盧伯克有八個兄弟和三個姐妹。

盧伯克於1856年4月與亞倫·法蘭西斯·霍登(Ellen Frances Horden)結婚。在她去世五年後,1884年5月17日與奧古斯都·皮特·里弗斯的女兒愛麗絲·萊恩·福克斯(Alice Lane Fox)結婚 [24]。他在根德郡布羅德斯泰斯附近重建了金斯蓋特城堡(Kingsgate Castle)作為家宅。1913年去世後,長子約翰繼承了他的爵位。

他被葬於倫敦法恩堡的聖吉爾斯修士教堂。三年後,他的遺體被遷出,連同標記其墓地的凱爾特十字石碑一起安葬於距教堂幾百碼的家族墓地。

著作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owarth & Howarth 1933
  2. ^ 2.0 2.1 Freeman 1978
  3. ^ 3.0 3.1 3.2 3.3 3.4 Mithen, Steven. After the Ice: A Global Human History, 20,000-5000 BC. Agricultural History 8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76–378. ISBN 978-0-674-01570-8. JSTOR 3744830. doi:10.1086/513401. 
  4. ^ 4.0 4.1 Public Domain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52. 1911. 
  5. ^ Eddy, Matthew Daniel. The politics of cognition: liberalism and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Victorian education (PDF).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7, 50 (4): 677–699 [2022-03-20]. PMID 29019300. doi:10.1017/S000708741700086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20). 
  6. ^ London Gazette issue 26022 11 February 1890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9-29.
  7. ^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Presidents.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7). 
  8. ^ The Times (36850) (London). 1902-08-19.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9. ^ Clark, J. F. M. The science of John Lubbock. Notes Rec. R. Soc. 2014-03-20, 68 (1): 3–6. ISSN 0035-9149. PMC 3928876可免費查閱. doi:10.1098/rsnr.2013.0069 (英語). 
  10.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11.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12. ^ Presidents.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13. ^ Pettitt, Paul; White, Mark. John Lubbock, ca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Upper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Notes and Records. 2014-03-20, 68 (1): 35–48. ISSN 0035-9149. PMC 3928871可免費查閱. doi:10.1098/rsnr.2013.0050 (英語). 
  14. ^ Trigger, Bruce G. (1989)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p.173
  15. ^ A.P. Baggs. Victoria County History: Wiltshire: Vol 12 pp86-105 – Parishes: Avebury. British History Onlin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3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16. ^ Thurley, Simon."The Men from the Minist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300-19572-9
  17. ^ Lubbock, J. Observations on ants, bees, and wasps. IX. Color of flowers as an attraction to bees: Experiments and considerations thereon.. J. Linn. Soc. Lond. (Zool.). 1881, 16 (90): 110–112. doi:10.1111/j.1096-3642.1882.tb02275.x. 
  18. ^ Kevan, Peter G.; Chittka, Lars; Dyer, Adrian G. Limits to the Salience of Ultraviolet: Lessons from Colour Vision in Bees and Birds. J. Exp. Biol. 2001, 204 (14): 2571–2580 [2022-03-20]. PMID 11511673. doi:10.1242/jeb.204.14.25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2). 
  19. ^ Past Presidents of the BBKA. British Beekeepers Association. [202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英語). 
  20. ^ Freeman 1978
  21. ^ Scientific American. Munn & Company. 1884-05-24: 326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英語). 
  22. ^ APS Member History. search.amphilsoc.org.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23. ^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Members Directory.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4. ^ The marriage of Sir John Lubbock .... The Cornishman (304). 1884-05-15: 6. 

擴展閱讀

[編輯]
  • Freeman, R.B. Charles Darwin: A companion. Folkestone: William Dawson & Sons Ltd. 1978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1). 
  • Grant Duff U. (1924) The life-work of Lord Avebury, Watts & Co., London.
  • Hutchinson H.G. (1914) Life of Sir John Lubbock, Lord Avebury, London. Volume 1. 2
  • Parsons, F.D. (2009) 'Thomas Hare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in Victorian Britain' (Palgrave Macmillan)
  • Patton M. (2007) Science, politics & business in the work of Sir John Lubbock – a man of universal mind, Ashgate, London.
  • Pearn, Alison (2014) "The teacher taught? What Charles Darwin owed to John Lubbo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otes Rec R Soc Lond. Mar 20; 68(1): 7–19.
  • Sir John Lubbock in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2001)
  • Trigger B.G. (1989)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revised 200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Kains-Jackson, C.P (1880) " Our Ancient Monuments and the Land Around them, with a preface by Sir John Lubbock", Elliot Stock, London.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