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23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1945年9月9日9時,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現東部戰區大禮堂)舉行,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表示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書中日文各一份,儀式歷時15分鐘。
受降經過
[編輯]1945年8月10日,日本在美軍原子彈震懾下,被迫通過中立國瑞士、瑞典,向盟國發出降伏照會。[1]:1003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全國廣播天皇《停戰詔書》。[1]:10038月21日,日本在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經與國軍聯絡後,派代表參謀次長今井武夫,偕同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前川國雄少佐、譯員木村辰南,乘坐繫有紅十字之運輸機,飛至湖南芷江,作在華日軍投降之洽談。[2]:236
今井一行下機後,乘上一輛插有白旗之吉普車,先至招待所[2]:236。洽降會議開始,今井偕隨員魚貫而入,主持投降會議者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蕭毅肅,其右為美軍魏德邁將軍代表波特勒,其左為副參謀長冷欣[2]:236。首由蕭毅肅向日方提出投降條件,今井武夫低首聆聽,蕭總參謀長詢以日軍在華分佈情況[2]:236-237。今井即交出地圖一幅,據載在中國之日軍共1,090,000人[2]:237。此外,在台灣方面有5個師團,在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約有2個師團[2]:237。以上各地區,總共敵軍投降之兵力為1,283,200人[2]:237。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為迅速辦理受理事宜,恢復全般秩序起見,當即遵照最高統帥之指示,策定分15個地區受降,指派就近之最高軍事長官分別接受日軍之投降[2]:239。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日本投降書中日文各一份,儀式歷時15分鐘。表示無條件投降,簽署投降書。
受降儀式結束後,何應欽發表講話:「敬告全國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已於9日上午9時在南京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的結果。中國將走上和平建設大道,開創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
投降簽字儀式地點
[編輯]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其簽字儀式舊址為於南京市玄武區南京軍區大院內,是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舊址、國民政府國防部舊址。其址佔地面積23499.8平方米,當時由張謹農等設計,楊仁記營造廠建造,於1945年9月9日在此址舉行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3]。
建築規模
[編輯]建築風格受到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建築的影響,中央主要入口的門廳前立着八根愛奧尼亞風格的巨大柱子,門廳頂上建有鐘樓。東西方入口牆壁上分別裝飾着四根愛奧尼阿式柱子,上面分別豎立着高高的塔。中央主要入口有三個拱門,東西兩側入口各有一個拱門。大禮堂內外有講台,後面有休息室。這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主會場原中央陸軍士官學校大禮堂,北朝南,平面呈矩形,高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1530平方米。這座建築物的鐘塔是木材結構,盡了最大努力進行維修,但當時技術水平有限,白蟻蛀蟲、風、雨等使鐘塔在20多年前倒塌。
遺址保護措施
[編輯]因建築物於20多年前倒塌,故南京軍區投入巨資,在文化遺產部門和建設界權威專家的指導下,展開了修復舊址、恢復原貌的維修工作。對屋頂和牆壁進行防水處理和加固,對橫樑給予不改變本來面貌的保護性支持,改造建築物的破損部位,在消防部門的指導下改造消防設施,恢復原來的樣子。經過多次保護恢復和改造的中國劇場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以更好地反映新面貌和歷史價值的功能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分區受降情況
[編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劃分15個受降區,何應欽任全權代表。[4][5]
受降區 | 受降單位 | 受降主官 | 受降地區 | 受降辦理地點 | 日軍投降代表 |
---|---|---|---|---|---|
第一方面軍 | 盧漢 | 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 | 河內 | 土橋勇逸 | |
第二受降區 | 第二方面軍 | 張發奎 (香港除外) 夏慤 (英軍代表, 香港) |
廣州、香港 (由中國授權英國代表受降)、雷州半島及海南島 | 廣州 香港 (由中國授權英國受降) |
田中久一 |
第三受降區 | 第七戰區 | 余漢謀派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徐景唐和閩粵贛邊區司令部副司令歐陽駒為「第四戰區潮汕前進指揮所」正副主任,委任徐景唐為第三受降區受降長官,負責主持汕頭受降事宜。 | 曲江、汕頭 | 汕頭外馬路131號。該處原為國際俱樂部(亦稱洋商會館),俗稱「番仔樓」 | 1945年9月28日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委派日軍第二十三軍參謀長富田直亮少將、少野修少將、山岡中校、佐瀨少校向第七戰區前進指揮所主任徐景唐中將、副主任歐陽駒,汕頭市長譚葆壽,湯毅生副主任暨美軍盧上校;各機關代表前左地區指揮官張我東、澄海縣長林象盛、劉定藩參謀長,指揮所朱麗泉高參、夏蕃高參等;來賓中央社記者葉耐冰、汕頭美國新聞處沈茹甘、汕報記者李君、嶺東民國日報社長陳特向、汕頭國民黨黨部書記長陳偉烈、主任陳松年、中央通訊社汕頭分社社長沈之敬等,國民黨第63軍186師師長張澤深。 |
第四受降區 | 第四方面軍 | 王耀武 | 長沙、衡陽 | 長沙 | 坂西一良 |
第五受降區 | 第九戰區 | 薛岳 | 南昌、九江 | 南昌 | 笠原幸雄 |
第六受降區 | 第三戰區 | 顧祝同 | 杭州、廈門 | 杭州 | 野地嘉平 |
第七受降區 | 第三方面軍 | 湯恩伯 | 京滬地區 | 上海、南京 | 十川次郎(南京)、松井太久郎(上海) |
第八受降區 | 第六戰區 | 孫蔚如 | 武昌、宜昌 | 漢口 | 岡部直三郎 |
第九受降區 | 第十戰區 | 李品仙 | 徐州、安慶、蚌埠、海州地區 | 徐州 | 森茂樹 |
第十受降區 | 第十一戰區 | 孫連仲(北平)、劉雲楷(北平)、李延年(濟南) | 北平、天津、石家莊、保定(孫連仲) 青島、濟南、德州(李延年) |
北平、濟南 | 下村定(北平)細川忠康(濟南) |
第十一受降區 | 第一戰區 | 胡宗南。一戰區副參謀長李昆崗少將、裴昌會為副主任。出任戰區前進指揮所主任,9月6日偕戰區司令部作戰科長楊蔭寰飛機抵鄭州。 | 原定洛陽地區,後為阻止八路軍接受日偽軍投降,第38軍55師由盧氏杜關鎮進駐鄭州,孔從洲兼任鄭洛警備司令,主力推進開封;第40軍經鄭州北進新鄉,受降地區擴大為開封、鄭州、新鄉 | 鄭州 | 原定第110師團長木村經宏中將,後改為第12軍司令官鷹森孝、參謀長中山源夫少將以下日軍43334名。 |
第十二受降區 | 第五戰區 | 劉峙 | 鄭州、開封、新鄉、南陽、襄樊地區 | 郾城 | 9月20日舉行了受降儀式,劉峙主持了儀式,日軍第12軍團司令官鷹森孝在投降書上簽字,在郾城投降的日軍有31560名。 |
第十三受降區 | 第二戰區 | 閻錫山 | 山西 | 太原 | 澄田徠四郎 |
第十四受降區 | 第十二戰區 | 傅作義 | 熱察綏地區 | 歸綏 | 根本博 |
第十五受降區 |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 陳儀 | 臺灣、澎湖 | 臺北 | 安藤利吉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楊克林、曹紅.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廣州: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李怡. 《抗戰畫史》. 台北: 力行書局. 1969.
- ^ 向胜利致敬:中国战区16场大受降. [202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1).
- ^ 從投降到受降—撼動歷史的26天 - 檔案樂活情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 ^ 194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宣布受降区和受降官,历史上的今天. [201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6).
- ^ 何應欽.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