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鹹甜粿
廣東紅糖甜粿(年糕)

粿(閩南語:kué/ké/kér)是閩南民系米糕的總稱,在客家語稱為,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漿後加入餡料,以粿印模出各種形狀。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各種名稱,如鹹甜粿油炸粿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時間製作,並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做的供品。在廣東地區,潮汕人也會把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而潮汕方言裏所謂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含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

粿印

[編輯]
龜粿印
桃粿印

為了做粿,以前每戶人家幾乎都會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製雕刻,後有塑膠成品,是用來在粿上印上烏龜外形,中間還帶個壽字變成紅龜粿,來祈求長壽吉祥。時代變遷後,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場買,粿印就少見變成懷念的民藝作品[3]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潮州音字典》「粿」字條:用米舂成粉末和水搓捏為柔塊,裹以甜餡或其他雜料,印以花紋,蒸熟而成的食品。舊俗潮人每於年、節、婚、喪、求神、拜佛時多制之。
  2.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粿.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3. ^ 粿印. 國立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200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