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
外觀
粿(閩南語:kué/ké/kér)是閩南民系中米糕的總稱,在客家語稱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漿後加入餡料,以粿印模出各種形狀。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各種名稱,如鹹甜粿、油炸粿、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時間製作,並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做的供品。在廣東地區,潮汕人也會把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而潮汕方言裏所謂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含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
粿印
[編輯]為了做粿,以前每戶人家幾乎都會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製雕刻,後有塑膠成品,是用來在粿上印上烏龜外形,中間還帶個壽字變成紅龜粿,來祈求長壽吉祥。時代變遷後,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場買,粿印就少見變成懷念的民藝作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