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Latina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hqip
- Svenska
- Kiswahili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Robert Bruce Merrifield | |
---|---|
出生 | (1921-07-15)1921年7月15日 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 |
逝世 | 2006年5月14日(2006歲—05—14)(84歲) 美國新澤西州克瑞斯基爾(英語:Cresskill)鎮 |
國籍 | 美國 |
知名於 | 固相合成 |
獎項 | 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生物化學 |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英語:Robert Bruce Merrifield,1921年7月15日—2006年5月14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最主要的貢獻是發明了固相接肽技術。[1]
參考資料
[編輯]- ^ Kenneth Chang. R. Bruce Merrifield, Who Won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Dies at 84.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5-06 [2008-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麥克米倫、西博格 / 1952年: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維尼奧 / 1956年:欣謝爾伍德、謝苗諾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羅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爾文 / 1962年:佩魯茨、肯德魯 / 1963年:齊格勒、納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馬利肯 / 1967年:艾根、諾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薩格 / 1969年:巴頓、哈塞爾 / 1970年:萊洛伊爾 / 1971年:赫茨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爾、斯坦 / 1973年:菲舍爾、威爾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爾 / 1979年:布朗、維蒂希 / 1980年:伯格、吉爾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謙一、霍夫曼 / 1982年:克盧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爾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爾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萊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 / 1989年:奧爾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馬庫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歐拉 / 1995年:克魯岑、莫利納、羅蘭 / 1996年:柯爾、克羅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茲韋勒 / 2000年:黑格、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 |
2001年- | 2001年:諾爾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維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麥金農 / 2004年:切哈諾沃、赫什科、羅斯 / 2005年:肖萬、格拉布、施羅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爾 / 2008年:下村脩、查爾菲、錢永健 / 2009年:約納特、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謝赫特曼 / 2012年:萊夫科維茨、科比爾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爾 / 2014年:貝齊格、赫爾、莫爾納爾 / 2015年:林達爾、莫德里奇、桑賈爾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夏彭蒂耶、道德納 / 2021年:利斯特、麥克米倫 / 2022年:貝爾托齊、梅爾達爾、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魯斯、葉基莫夫 / 2024年:貝克、哈薩比斯、江珀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維基數據有相關圖片而本地未添加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