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馬方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馬方言
Dialetto romanesco
區域
母語使用人數
約3.000.000
語系
官方地位
管理機構無官方機構[1]
語言代碼
ISO 639-3
語言瞭望站51-AAA-rab

今天我們提到的羅馬方言羅馬話)是一種與標準意大利語及其相近的方言, 因此經常也被認為是一種「口音」而非一種方言[2]按照英-法分類體系來說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方言,而以意大利分類體系來說則不是。

羅馬方言為意大利中部方言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在有些地方和托斯卡納方言[3] (如句法重疊現象)有着共同之處。托斯卡納方言在文藝復興時期流行,並影響了很多靠近羅馬和教皇國的托斯卡納地區的國家。而羅馬方言的語法則和以托斯卡納方言語法為基礎建立的標準意大利語語法相差無幾,因此一位意大利語使用者可以輕鬆理解羅馬方言的大部分內容。羅馬方言中俚語的部分展現出非凡的多樣性表達和確切性,並且仍然在繼續活躍發展。當代羅馬方言的多樣性使得其和經典的方言文學(如朱塞佩·焦阿基諾·貝利的作品)的距離越來越遠。

歷史

[編輯]

在文藝復興時期,羅馬方言收到了托斯卡納方言的強烈影響。正如很多 中世紀前期的文獻顯示出的,[4] 在中世紀時,羅馬的俗語已經相較於其他拉齊奧方言或那不勒斯方言更接近於托斯卡納方言。具體特徵如下:

  • 中低音的內部元音音變 (古羅馬方言 puopolo, castiello);
  • Yot的保留 (古羅馬方言 iace, 意大利語:giace; iónze,意大利語:giunse);
  • b 音和 v 音的混淆 (古羅馬方言 vraccia, 意大利語:braccia;古羅馬方言 Iacovo,意大利語:Giacomo);
  • 在輔音前的-l的元音化[5] (古羅馬方言 aitro, 意大利語:altro);
  • 陽性定冠詞只有重讀形式[6] (古羅馬方言 lo ponte, 意大利語: il ponte);
  • 遠過去時由 -ào或-éo結尾 (古羅馬方言 annao 意大利語: andò; 古羅馬方言 fao 意大利語: fece; 古羅馬方言 pennéo 意大利語: pendé);
  • 將來時由-àio結尾 (古羅馬方言 farràio, 意大利語: farò), ancora in uso in vari dialetti laziali.[7]
  • 人稱代詞後置 (古羅馬方言 patremo, 意大利語: mio padre).

古羅馬方言在羅馬的猶太人聚居區一直被保持到了十九世紀,它並未收到外界的影響,並且更加忠誠於原本的語言模式。關於托斯卡納化的羅馬方言的研究基于格哈德厄恩斯特的系列研究。[8]

羅馬方言與意大利語:多樣性與地理分佈

[編輯]
1493年的羅馬, Hartmann Schedel平版印刷作品

現今的羅馬方言與其他拉齊奧地區方言有着不同的源頭:羅馬方言並沒有如同它們一樣有着從拉丁文俗語發展而來的規律進程。拉齊奧地區其他的方言在語音層面有着源於前羅馬時代語言層級以來明顯而持續的發展痕跡和發展相似性:如詞中的-ND-發展成為-NN-,源自於古翁布里亞方言,之後從中部擴散,並影響到南部方言。拉齊奧地區方言(包括馬爾凱-翁布里亞語族) 羅馬方言創立自身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從托斯卡納方言發展而來。關於弗洛倫薩在文藝復興時期對羅馬的影響,參見A. Esch.的研究[9]

托斯卡納方言由於其使用者的社會聲望曾深刻影響羅馬方言(在十五世紀之前的羅馬日記作者Antonio dello Schiavo[10]提到 "quod ipsi domini Romani non essent domini Urbis, nec dominus noster Papa"(住在羅馬城中的不是羅馬人,也不是我們的教皇,而是弗洛倫薩的大銀行家們。) a scapito del prestigio fino allora indiscusso (a livello parlato) della originale parlata di tipo laziale. 羅馬方言進一步的發展展現出其「托斯卡納化」是從羅馬的本地貴族階層開始的, 而社會底層居民的語言中,在十六世紀下半葉仍然能見到很多「非托斯卡納」的特徵, 如在callo一詞中逐步趨同的-LD-和-LL-,此外諸如-ND-向-NN-轉變,-MB- 向-MM-轉變,這些特徵使得那些更加"文明"的階層的語言和社會地位卑微的階層區分開來。

因此羅馬方言相較於同屬同一地區的其他拉齊奧地區方言,它反而和標準意大利非常相似: 總體上來說羅馬方言可以被標準意大利語使用者完全理解,而拉齊奧其他方言對於非方言區的人士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專注和一些練習(有時甚至需要系統地學習。)才能理解意思。羅馬方言的使用邊界涵蓋整個羅馬直至教皇國 (但也要去除一些位於的這個邊界上的城鎮,如奇維塔韋基亞),在羅馬成為新統一的意大利首都之後,隨着移民的進入和常住人口的增長,羅馬的方言本身也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我們可以從朱塞佩·焦阿基諾·貝利的作品看出這一變化的比較。

進入二十世紀,隨着羅馬城市的發展和擴張,一些羅馬方言中的專有的句法和發音也開始影響到那些和羅馬相鄰的區域(在1970年代之前,羅馬的範圍即為教皇國的所在。)如弗羅西諾內列蒂維泰博,工作通勤的增加也加深了這種影響。這次對於羅馬語言的版圖的擴張是和羅馬本身城市化建設密不可分的,羅馬及其語言影響力的邊界距離當初的城牆越來越遠,而這也無可避免的稀釋了羅馬方言本土的句法和俗語結構。

與意大利語發音的差異

[編輯]

重音符號

[編輯]

語法

[編輯]

羅馬方言是和標準意大利語很相近的方言之一,羅馬方言的語法和標準意大利語並無大的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兩者仍然有着區別,比如一些特定冠詞的使用,還有在運用雙輔音方面也非常頻繁。

羅馬方言文學

[編輯]

...

方言文化

[編輯]

羅馬方言日常用語

[編輯]

粗口

[編輯]

li mortacci tua的隱喻

[編輯]

羅馬方言中"糟糕"的特定詞彙

[編輯]

與宗教的關係

[編輯]

羅馬人一直以來都和宗教、尤其是聖人有着緊密的聯繫。聖人是崇高的,凡人不能妄加討論,所以在羅馬也有"Scherza chii fanti, ma lassa stà li santi"的說法(可以和普通人開玩笑,但不能和聖人開玩笑。)由於在羅馬的市民文化之中充斥着迷信和古老傳統,這導致羅馬產生出了極其多的諺語和俗語。對於宗教的敬仰之情和迷信相互影響,經常會使得語言表達模糊、易混淆,在這裏,粗俗而淺顯易懂的表達由於其及時性的特點,也影響了表達方式的發展。

與世俗機構的關係

[編輯]

當今羅馬的羅馬方言

[編輯]

定義的含義

[編輯]

羅馬方言的發展與消逝

[編輯]

語言學特徵

[編輯]

錢幣中的羅馬方言

[編輯]
1795年鑄造的教宗庇護六世時期的硬幣Baiocco

錢幣中的羅馬方言,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用羅馬方言表達各種不同數量的意大利里拉。在貝利的十四行詩中經常出現在小市民語句中經常出現的描述印有教皇頭像的錢幣的詞彙bajocchi(意大利文baiocco)或pavoli(意大利文Paolo)。在更近期出現的羅馬方言口語之中,對於小筆交易,被稱為sacchi(袋)。一(通常用於複數)表示1000里拉。

在面值稍高的貨幣中,還有scudo(盾),也就是價值5000里拉的紙幣(簡而言之就是cinque sacchi = 'no scudo,即五袋為一盾)。在二十世紀初期,scudo(盾)也是標準意大利中表示5里拉硬幣的說法。再比如piotta一詞曾被用於表示100里拉硬幣或10萬里拉紙幣。由於這兩個的價值相差巨大,所以也很少出現問題,因為語境往往就可以給出答案。piotta這個概念可以表示不同的數量,比如5萬里拉是半piotta,90萬里拉是9piotta等等。對於更大的數額往往會使用更直接的表達方法mijone(百萬)或mijardo(十億),和意大利文中的"milione"或"miliardo"無異(但有時也會見到"un Bonaventura"來表示一百萬里拉,用以指代幻象人物Bonaventura先生:他的每一筆交易都會附加一張一百萬的支票。)

進入歐元時代之後這些金額數量的羅馬方言詞彙一部分得到了保留。一scudo為5歐元,一piotta為100歐,而一sacco為1000歐元。而年長的世代仍然有繼續沿用里拉來表達現在的歐元(如一piotta也可以表示50歐元,因為50歐為10萬里拉。)

註釋

[編輯]
  1. ^ 有的文化中心——「羅馬學院」來推廣羅馬地區的成語或諺語。
  2. ^ Capek-Habekovic/Palaich, Parola a te!, 2009 pag.176 ISBN 1-4130-2187-5.
  3. ^ 意大利語和羅馬的方言, 意大利百科全書.
  4. ^ 如 Anonimo Romano所著的編年史 , 索引 - 編年史 - 科拉·迪·里恩佐的醫生 - Anonimo Roman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講述了 科拉·迪·里恩佐的生平.
  5. ^ 參見 M. Loporcaro, Profilo linguistico dei dialetti italiani, Laterza, 2009, p. 173.
  6. ^ 參見 M. Loporcaro, Profilo linguistico dei dialetti italiani, Laterza, 2009, p. 173.
  7. ^ 關於古羅馬方言的發展參見P. Trifone, 羅馬語言史, Carocci, 2008, pp. 19-22.
  8. ^ 格哈德厄恩斯特, Die Toskanisierung des römischen Dialekts im 15. und 16. Jahrhundert, Tübingen, Niemeyer, 1970.
  9. ^ A. ESCH: 'Florentiner in Rom um 1400', Quellen und Forschungen aus italienischen Archi- ven undBibliotheken, LII[1972].
  10. ^ 意大利傳記辭典 意大利百科全書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編輯]

詞典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