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
外觀
耆老,又名耆宿,一般指代德高望重的長者,於先秦時代多指為擁有一定道德品行並地位顯要的長者。
據《說文》、《爾雅》所解釋,「耆」字可理解為長、老之意。[1][2]《禮記》更為細化,規定六十歲才可稱耆。[3]
三代初中期,有年老的長者,地位顯貴德行出眾,但是不為官員,多被尊稱為耆老。他們多在君主需要時提供一定的政見,不參與平時的行政事務。後因商周時期的社會結構變遷,耆老一詞被用於指代廣義上的老年人,本身意義被「國老」一詞所取代。
周代時耆老除廣義範圍的老年人,可特指為因國事而死的人的長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