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是一種無色透明、無定性、熱塑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鏈含有碳酸酯基;其名稱來源於其內部的CO3基團。
聚碳酸酯分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類型[1];目前用量最大的為芳香族聚碳酸酯,如雙酚A聚碳酸酯。
性質
[編輯]- 密度:1.2 g/cm^3
- 可用溫度: −100 ℃ 至 +180 ℃
- 熱變形溫度:135 ℃
- 融點:約250 ℃
- 屈折率: 1.585 ± 0.001
- 光透過率:90% ± 1%
- 熱傳導率:0.19 W/mK
- 線膨脹率:3.8×10-5 cm/cm℃
化學性質
[編輯]聚碳酸酯,耐酸、不耐油,不耐紫外光,不耐強鹼。
亦不建議微波,烘乾機加熱,可能造成老化或裂解。
物理性質
[編輯]聚碳酸酯無色透明,耐熱,抗衝擊,阻燃,在普通使用溫度內都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性能接近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聚碳酸酯的耐衝擊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不需要添加劑就具有UL94 V-2級阻燃性能。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價格較低,並可通過本體聚合的方法生產大型的器件。目前隨着聚碳酸酯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聚碳酸酯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間的價格差異在日益縮小。
聚碳酸酯燃燒時會發出熱解氣體,塑膠燒焦起泡,但不着火,離火源即熄滅,發出稀薄的苯酚氣味,火焰呈黃色,發光淡烏黑色,溫度達140℃開始軟化,220℃熔解,可吸紅外線光譜。
聚碳酸酯的耐磨性差。一些用於易磨損用途的聚碳酸酯器件需要對表面進行特殊處理。
歷史
[編輯]生產與應用
[編輯]聚碳酸酯是日常常見的一種材料。由於其無色透明和優異的抗衝擊性,日常常見的應用有CD/VCD光盤、桶裝水瓶、嬰兒奶瓶、樹脂鏡片、防彈玻璃、車頭燈罩、動物籠子、行李箱、登月太空人的頭盔面罩;智能手機的機身外殼等等。
因其耐熱性和穩定性,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也被用作燈泡的主要材質。
生產聚碳酸酯的公司和品牌
[編輯]例:
- Nalge Nunc International: Nalgene® 水樽;
- Sabic 的 LEXAN® 品牌;
- Mobay Chemical Company 的 MERLON® 品牌;
- 拜耳的 MAKROLON® 品牌,又叫 "macrolon";
- 帝人化成的 PANLITE® 品牌;
- 樂柏美(Rubbermaid) 部份水樽;
- 陶氏化學;
- 台化出光的 TARFLON® 品牌;
- 田宮的遙控模型車殼;
- 田宮的四驅車模型車殼、底盤;
- Protoform 遙控模型車殻
- JBL 部份藍牙戶外音響外殼
- YOKOMO 的遙控模型車殼.
- RIMOWA 部分行李箱外殼
- Victorinox 部分行李箱外殼
- 零·哈里伯頓(ZERO HALLIBURTON) 部分行李箱外殼
對環境的影響
[編輯]食物接觸
[編輯]目前有關聚碳酸酯容器能否用於貯存食物仍然有爭議。爭議點在於:當聚碳酸酯水解後,會釋出雙酚A:
超過100項研究發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雙酚A會來自於聚碳酸酯。其中,Howdeshell等的研究指出,而在常溫下,聚碳酸酯所製成的動物籠會釋放出雙酚A到水中,這可能是雌老鼠的生殖系統會腫大的原因。不過,動物籠所用的聚碳酸酯可能為工業用等級,而不是FDA所認可的食品用等級[2]。
由vom Saal和Hughes在2005年8月所出版的文獻中,暗示研究經費的來源與其結論之間的關係,產業界所資助的研究往往會發現沒有什麼重大影響,而政府所資助的研究則會發現這個影響是很大的[3]。
會與有些物質發生化學作用
[編輯]聚碳酸酯所製成的容器不應使用次氯酸鈉或其它鹼性清潔劑來沖洗,否則會釋放出雙酚A,會影響生殖系統[4][5]。
會分解聚碳酸酯纖維 | 需小心 | 無害 |
---|---|---|
聚碳酸酯不屬於六種塑膠回收商循環再造的物料,所以回收碼是7號。
參考資料
[編輯]- ^ 存档副本. [202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4).
- ^ Howdeshell, KL; Peterman PH, Judy BM, Taylor JA, Orazio CE, Ruhlen RL, Vom Saal FS, Welshons WV. Bisphenol A is released from used polycarbonate animal cages into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3, 111 (9): 1180–7 [2006-06-07]. PMC 1241572 . PMID 12842771. doi:10.1289/ehp.59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2).
- ^ vom Saal F.S., Hughes, C. An extensive new literature concerning low-dose effects of bisphenol A shows the need for a new risk assessment.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5, 113 (8): 926–33. PMC 1280330 . PMID 16079060. doi:10.1289/ehp.7713.
- ^ Hunt, PA; Kara E. Koehler, Martha Susiarjo, Craig A. Hodges, Arlene Ilagan, Robert C. Voigt, Sally Thomas, Brian F. Thomas and Terry J. Hassold. Bisphenol A Exposure Causes Meiotic Aneuploidy in the Female Mouse. Current Biology. 2003, 13 (7): 546–553. PMID 12676084. doi:10.1016/S0960-9822(03)00189-1.
- ^ Koehler, KE; Robert C. Voigt, Sally Thomas, Bruce Lamb, Cheryl Urban, Terry Hassold, and Patricia A. Hunt. When disaster strikes: rethinking caging materials. Lab Animal. 2003, 32 (4): 24–27 [2011-01-31]. PMID 19753748. doi:10.1038/laban0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