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雍州行政區劃
外觀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省黃河以東地區,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全部。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漢趙主劉聰攻陷長安,俘晉愍帝,至此雍州淪沒。
郡級行政區
[編輯]西晉雍州初領11郡,略陽(原名廣魏)、天水、南安、隴西、武都5郡於泰始五年(269年)移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5郡與陰平郡復歸雍州。元康六年(296年)陰平、武都2郡移屬梁州。七年(297年)略陽、天水、南安、隴西4郡移屬秦州。增置始平郡(266年置)。西晉末領7郡。
- 京兆郡
- 曹魏舊郡,郡治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領長安、霸城、杜陵、鄭、新豐、藍田、上洛、商、長陵、高陸、池陽、陰槃、下邽13縣。西晉初省長陵縣,上洛、商2縣移屬上洛郡,下邽縣移屬馮翊郡,池陽縣移屬扶風郡,[註 1]馮翊郡萬年縣來隸。西晉末領長安、杜陵、霸城、藍田、高陸、萬年、新豐、陰槃、鄭9縣。
- 馮翊郡
- 曹魏舊郡,郡治臨晉縣(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朝邑鎮),領臨晉、頻陽、蓮勺、重泉、郃陽、夏陽、粟邑、萬年、祋祤、懷德10縣。西晉初省懷德、祋祤2縣,萬年縣移屬京兆郡,京兆郡下邽縣來隸,太康年間(280-289)臨晉縣改名大荔縣。晉惠帝時期置衙縣,旋廢。西晉末領大荔、下邽、重泉、頻陽、粟邑、蓮芍、郃陽、夏陽8縣。
- 扶風郡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亮為扶風王,改為扶風國;太康十年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封國移至於此,改為秦國,至秦王司馬鄴繼任晉皇帝後改為扶風郡。[參 1]郡治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泰始二年(266年)移治池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領槐里、安陵、武功、鄠、始平、郿、雍、汧、陳倉、美陽、茂陵、隃麋、栒邑、杜陽14縣。西晉初省茂陵、隃麋、栒邑、杜陽4縣;槐里、始平、武功、鄠4縣移屬始平郡(266年);京兆郡池陽縣來隸(約266年)。元康中(291-299)復置好畤縣。西晉末領池陽、郿、雍、汧、陳倉、美陽、好畤7縣。
- 安定郡
- 曹魏舊郡,郡治臨涇縣(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領臨涇、朝那、烏氏、西川、高平、彭陽6縣。西晉初新平郡鶉觚縣來隸,廢高平、彭陽2縣,增置陰密、都盧2縣。西晉末領臨涇、朝那、烏氏、西川、鶉觚、陰密、都盧7縣。
- 始平郡
- 泰始二年(266年)分扶風郡置。[參 2]咸寧三年(277年)封晉武帝司馬炎之子司馬裕為始平王,改稱始平國,至太康十年(289年)改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始平國除為郡。[參 3]郡治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領槐里、始平、武功、鄠4縣。咸寧四年(278年)增置蒯城縣,太康年間增置盩厔縣(283年後)。至西晉末不變。
縣級行政區
[編輯]雍州(州治長安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雍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京兆郡 (9) |
長安縣 | 長安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京兆郡(265-316) | |
杜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 京兆郡(265-316) | |||
霸城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 京兆郡(265-316) | |||
藍田縣 |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 京兆郡(265-316) | |||
高陸縣 | 今陝西省高陵縣 | 京兆郡(265-316) | |||
萬年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 馮翊郡(265-266)→京兆郡(266-316) | |||
新豐縣 |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 京兆郡(265-316) | |||
陰槃縣[註 3]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 | 京兆郡(265-316) | |||
鄭縣 | 今陝西省華縣 | 京兆郡(265-316) | |||
長陵縣 |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 京兆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4] | ||
馮翊郡 (8) |
大荔縣 | 大荔縣 | 今陝西省大荔縣 | 馮翊郡(265-316) | 曹魏為臨晉縣,太康年間(280-289)改名。[參 5] |
下邽縣 | 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 京兆郡(265-266)→馮翊郡(266-316) | |||
重泉縣 | 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 馮翊郡(265-316) | |||
頻陽縣 | 今陝西省浦城縣西 | 馮翊郡(265-316) | |||
粟邑縣 | 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 馮翊郡(265-316) | |||
蓮芍縣 | 今陝西省浦城縣南 | 馮翊郡(265-316) | |||
郃陽縣 | 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 馮翊郡(265-316) | |||
夏陽縣 | 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 馮翊郡(265-316) | |||
祋祤縣 | 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 馮翊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6] | ||
懷德縣 | 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 | 馮翊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 | ||
衙縣 | 今陝西省澄城縣西南 | 馮翊郡(290後-306前) | 晉惠帝時置縣,旋廢。[參 7] | ||
扶風郡 (7) |
槐里縣 ↓ 池陽縣 |
池陽縣 | 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 京兆郡(265-266)→扶風郡(266-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郿縣 | 今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 扶風郡(265-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雍縣 | 今陝西省鳳翔縣南 | 扶風郡(265-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汧縣 | 今陝西省隴縣南 | 扶風郡(265-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陳倉縣 | 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 扶風郡(265-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美陽縣 | 今陝西省扶風縣北 | 扶風郡(265-316,扶風國266-290,秦國290-314) | |||
好畤縣[註 4] | 今陝西省乾縣東南 | 扶風郡(291?-316,秦國291?-314) | 元康年間(291-299)置縣。[參 8] | ||
茂陵縣 | 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 扶風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9] | ||
隃麋縣 | 今陝西省千陽縣東 | 扶風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10] | ||
栒邑縣 | 今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 扶風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11] | ||
杜陽縣 | 今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 扶風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12] | ||
安定郡 (7) |
臨涇縣 | 臨涇縣 | 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 | 安定郡(265-316) | |
朝那縣 |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 | 安定郡(265-316) | |||
烏氏縣 |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東 | 安定郡(265-316) | |||
西川縣 | 今陝西省旬邑縣北 | 安定郡(265-316) | |||
鶉觚縣 | 今甘肅省靈台縣 | 新平郡(265-266)→安定郡(266-316) | |||
陰密縣 | 今甘肅省靈台縣西南 | 安定郡(?-316) | 西晉時復置縣。[參 13] | ||
都盧縣 | 今甘肅省靈台縣北 | 安定郡(283-316) |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左右置縣。[註 5] | ||
高平縣 |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 | 安定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14] | ||
彭陽縣 | 今甘肅省鎮原縣 | 安定郡(265-266?) | 西晉初廢縣。[參 15] | ||
北地郡 (3) |
泥陽縣 | 泥陽縣 | 今陝西省耀縣南 | 北地郡(220-265) | |
富平縣 | 今陝西省富平縣 | 北地郡(220-265) | |||
靈州縣 | 今陝西省富平縣 | 北地郡(282-316) | 太康三年(282年)置縣。[參 16] | ||
新平郡 (2) |
漆縣 | 漆縣 | 今陝西省彬縣 | 新平郡(265-316) | |
邠邑縣[註 6] | 今陝西省旬邑縣北 | 新平郡(?-316) | 晉武帝時分漆縣置邠邑縣。[參 17] | ||
始平郡 (6) |
槐里縣 | 槐里縣 | 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 扶風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國277-289) | |
始平縣 | 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 扶風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國277-289) | |||
武功縣 | 今陝西省眉縣東 | 扶風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國277-289) | |||
鄠縣 | 今陝西省戶縣 | 扶風郡(265-266)→始平郡(266-316,始平國277-289) | |||
蒯城縣 | 今陝西省寶雞市西 | 始平郡(278-316,始平國278-289) | 咸寧四年(278年)分陳倉縣置蒯城縣。[參 18] | ||
盩厔縣[註 7] | 今陝西省周至縣東終南鎮 | 始平郡(283後-316,始平國283後-289) | 太康四年(283年)以後置縣。[參 19] |
註釋
[編輯]- ^ 孔祥軍認為曹魏時屬扶風郡屬縣。
- ^ 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謂太康三年(282年)置,旋廢。《魏書·地形志》記載「靈武,前漢屬北地,後漢罷,晉復」,《晉書·麴允傳》記載「曜聞而轉寇上郡,允軍於靈武,以兵弱不敢進。曜後復圍北地,太守麴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騎赴之。去城數十里,群賊繞城放火,煙塵蔽天,縱反間詐允曰:『郡城已陷,焚燒向盡,無及矣。』允信之,眾懼而潰。後數日,麴昌突圍赴長安,北地遂陷」,《劉聰載記》記載「劉曜又進軍,屯於粟邑。麴允飢甚,去黃白而軍於靈武」、「北地饑甚,人相食啖,羌酋大軍須運糧以給麴昌,劉雅擊敗之。麴允與劉曜戰於磻石谷,王師敗績,允奔靈武」,綜合以上所記,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時北地郡增置靈州縣,至漢趙劉聰時期已改名靈武縣。何時改名不明。
- ^ 《晉書·地理志》作「陰般縣」。
- ^ 《晉書地理志校注》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未列此縣。
- ^ 孔祥軍引《太平寰宇記》卷32引《晉太康地記》雲「安定郡,領臨涇、朝那、烏氏、鶉觚、陰密、西川六縣,屬雍州」之文判定此縣當在太康四年增置。(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頁95)
- ^ 《晉書地理志》作「汾邑縣」。
- ^ 《晉書地理志校注》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未列此縣。
出處
[編輯]-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馬〕亮為扶風王;〔太康十年十一月〕改封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卷5〈孝愍帝紀〉:「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建興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始平郡,泰始二年置。」;《宋書》卷37〈州郡志三〉:「始平太守,晉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扶風立。」
- ^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三年春正月……立皇子裕為始平王……庚寅,始平王裕薨。……八月癸亥……立皇子瑋為始平王……〔太康十年〕改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卷5〈孝懷愍帝紀〉:「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永嘉〕六年九月辛巳,奉秦王為皇太子。建興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 ^ 《輿地廣記》卷13〈陝西永興軍路〉:「長陽陵城,屬左馮翊。後漢屬京兆尹。晉省之。」
- ^ 《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馮翊縣,本漢臨晉縣,故大荔城,秦獲之,更名。舊說秦築高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太平寰宇記》卷28〈關西道四〉:「馮翊縣,本漢臨晉縣,……晉武帝改為大荔。」
- ^ 《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本漢祋翊縣地,屬左馮翊,晉屬頻陽。」;《太平寰宇記》卷31〈關西道七〉:「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晉為頻陽地。」;《輿地廣記》卷14〈陝西永興軍路〉:「本漢祋翊縣地,屬左馮翊。東漢因之。晉省焉。」
- ^ 《太平寰宇記》卷28〈同州白水縣〉:「彭衙城:故地在今縣東北六十里,有故城。《左氏》謂:『秦、晉戰於衙彭。』即此也。後漢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於此,因省衙縣。晉惠帝再置,尋又省焉。」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好畤,郡治。前漢屬,後漢、晉罷,後復。」;《長安志》卷19:「好畤,莽曰好邑,後漢省,晉元康中復,於舊縣東南二里置好畤縣。」
- ^ 《太平寰宇記》卷27〈關西道三〉:「茂陵……至宣帝始為縣,晉併入始平縣。」
- ^ 《輿地廣記》卷15〈陝西秦鳳路〉:「二漢隃麋縣地,屬右扶風。晉省之。」
- ^ 《輿地廣記》卷14〈陝西永興軍路〉:「漢之栒邑,即故豳國,周之先公劉所居,屬右扶風。東漢因之……晉省焉。」
- ^ 《太平寰宇記》卷30〈關西道六〉:「《郡國縣道記》云:杜陽,晉省。」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二下〉:「陰密,前漢屬安定,後漢罷,晉復。」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二下〉:「高平,二漢屬安定,晉罷。」
- ^ 《輿地廣記》卷16〈陝西秦鳳路〉:「二漢屬安定郡,晉省之。」
- ^ 《宋書》卷48〈傅弘之傳〉:「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陽人。傅氏舊屬靈州,漢末郡境為虜所侵,失土寄寓馮翊,置泥陽、富平二縣,靈州廢不立,故傅氏還屬泥陽。晉武帝太康三年,復立靈州縣。」;《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靈武,前漢屬北地,後漢罷,晉復。」
- ^ 《太平寰宇記》卷34〈關西道十〉:「後漢興平元年,分安定之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郡……歷魏、晉同之,晉武帝分漆縣置邠邑縣。」
- ^ 《史記正義》卷98〈傅靳蒯成列傳〉:「《括地誌》云:蒯亭在河南西十四里苑中。《輿地誌》雲蒯成縣故陳倉縣之故鄉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晉武帝咸寧四年,分陳倉立蒯成縣,屬始平郡也。」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盩厔,漢武帝置,屬。後漢、晉罷,後復。」;《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盩厔縣,漢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後漢省,晉復立。」;《太平寰宇記》卷30〈關西道六〉:「盩厔縣,本漢舊縣也。武帝置,屬右扶風。後漢省,晉武復立。」
參考資料
[編輯]書籍
[編輯]-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