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夫
外觀
在最初的律令制下,諸大夫指的是僅次於公卿的官員,即擁有四位和五位官位的貴族(但被任命為參議的四位官員因其屬於公卿而不在此列)。然而,在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的王朝國家時期,「諸大夫」逐漸演變為特指未獲准升殿的四位、五位官員,即「地下人」,以區分被允許升殿的殿上人。王朝國家重視天皇與廷臣的個人關係,升殿許可成為了劃分身份的關鍵(儘管未獲准升殿的公卿,即「地下的君達/公達」地位仍高於諸大夫)。
這種區分方式使得天皇即位時可重新審定殿上人資格,部分官員可能回歸到「諸大夫」身份。然而實際上,根據出身家格的不同,一些家系出身者仍被視為「君達」,如藤原北家中的攝家後裔及宇多源氏、醍醐源氏、村上源氏的四位、五位官員。這些人即便沒有殿上人資格,也被視為將來可能晉升公卿的潛在候選者。同時,作為攝家家司(家臣)侍奉的家格人員,即便身為公卿或殿上人,也被攝家視為「諸大夫」。
10世紀至12世紀的王朝國家體制依賴此階層的實務官人,其中許多人晉升至五位後被任命為地方國司的首官,即受領,負責地方統治,行使權力並積累財富。朝廷的實際行政管理由此階層掌控。此外,王朝文學的推動者如清少納言和紫式部等女官也出身於此階層,顯示了他們在文化上的重要貢獻。同時,此時的上級武士階層也作為武藝官人歸屬於該階層,通過統領家人(即一般武士)來管理侍從武士的體系。
到了近世,公家中以親王家和攝家的家司為諸大夫的代表,而在武家中,擁有五位官位的大名和旗本則被稱為諸大夫,反映了該階層在武士社會中的地位[1]。
參考文獻
[編輯]- ^ 百瀬今朝雄. 諸大夫に関する一考察. 立正史學. 1993, (73號)./所収:百瀬, 今朝雄, 弘安書札礼の研究, 東京大學出版會: 99–123,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