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5年10月4日) |
| |
---|---|
類型 | 貿易協定 |
蓋章日 | 過時 |
生效條件 | |
最初簽署者 |
|
語言 |
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英語: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又稱跨大西洋自由貿易條約(英語:Trans-Atlantic Free Trade Agreement,TAFTA),是歐盟與美國政府(以2015年10月為準)正在談判中的自由貿易條約,若簽訂完成將涵蓋目前世界1/2的GDP,覆蓋世界上較富有的8億人口。
直接貿易 | 商品 | 服務 | 投資 | 加總 |
---|---|---|---|---|
歐到美 | 288 | 159 | 1655 | 2102 |
美到歐 | 196 | 146 | 1536 | 1878 |
概論
[編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是歐美發起的貿易優惠協定,打造歐美自貿區,官方預計能讓歐盟國內生產總值提高0.52%,但此數據有重大爭議,所以三年多輪談判未能達成共識。新加坡教授鄭永年認為美歐推進TTIP並非僅因經濟因素,重掌國際貿易主導全球貿易話語權,才是其背後真正動因。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力量快速提升[1],打破了原有全球經貿、財富聚集西方的格局。隨經濟實力的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加,使得歐美通過主導全球規則獲更多經貿利益的企圖化為泡影,這也成為多哈回合談判久拖不決擱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磋商過程不透明,加上環保組織和貿易團體認為 TTIP 實際上允許美國公司規避歐盟在健康、安全和環境的監管,可能降低歐洲食品安全標準並破壞環境,TTIP 一直以來都面臨較大爭議。2016年10月,逾10萬德國人曾聚集在柏林抗議 TTIP。截至2016年8月底,已有近350萬歐洲人在網上聯署反對 TTIP。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則尤其注意在農業、文化產業對美國太過優惠,會讓美式較低俗的文化滲透破壞歐洲的古典文化。[2]英國之前大力推動 TTIP,但是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後,歐盟內部推動 TTIP 談判的勢力大幅削弱。
2016年8月30日德國商務部和副總理西格瑪爾·加布里爾表示,在政府採購、金融法規、貿易爭端機制上歐洲與美國有重大分歧,三年多來的談判已經失敗,只是無人願意承認。[3]
參考資料
[編輯]- 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 中華民國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 [2014-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 ^ WHAT IS TTIP?. [2016-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 ^ TTIP歐美分歧多. [2016-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 ^ 央視-德國表示歐美談判失敗. [2016-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