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廣銘
鄧廣銘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國山東省臨邑縣 | 1907年3月16日
逝世 | 1998年1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90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北京大學歷史系(1932年--1936年) |
職業 | 歷史學家,宋史專家 |
信仰 | 無 |
親屬 | 女:鄧小南 |
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男,山東臨邑人,中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宋代歷史,對兩宋和遼、金鑽研極深。主要著作有《中國史綱要·宋遼金史綱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飛傳》、《辛棄疾傳》、《陳龍川傳》、《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
生平
[編輯]1907年,鄧廣銘出生於山東省臨邑縣齊家莊,家境殷實。1913年,入讀私塾,歷時七年半。1920年秋,考入臨邑縣立第一高等小學[1]。 1923年夏,鄧廣銘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啟蒙教育」。與李廣田、臧克家是同窗。1927年,因反對軍閥任命之守舊派新校長,參與發起全校學生罷課,被開除學籍。1931年,第一次報考北京大學,未被錄取,便考入私立輔仁大學英語系就讀。次年再次投考北大,入史學系就讀[2]。
在北大求學期間,鄧廣銘遇到了對他學術生涯影響最大的兩位導師:胡適與傅斯年[2]。胡適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為史學系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國中古思想史、中國文學史概要。大學四年級時,鄧廣銘選修了胡適開設的「傳記文學習作」課程。他所寫的畢業論文:《陳龍川傳》受到了胡適的高度評價,這使得當時的鄧廣銘大受鼓舞。而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在北大史學系開設的史學方法導論,提出的「史學即是史料學」的觀點,對鄧廣銘的治史方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1936年,從北大史學系畢業後,胡適將鄧廣銘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員,併兼史學系助教。留校以後,鄧廣銘主要從事的工作是與羅爾綱一起整理北大圖書館所藏曆代石刻拓片,並且協助錢穆點校整理為編寫《國史大綱》而搜集的資料。就在畢業後的一年間,鄧廣銘確定了他今後的學術方向。
在胡適給《陳龍川傳》所寫的評語中,曾提出:「陳同甫與辛稼軒交情甚篤,過從亦多,文中很少說及,應予補述。」[2]。這是鄧廣銘研究辛棄疾的最初契機。此外,當時中國遭受侵略的現實使得鄧廣銘決定為愛國志士作傳。1937年,鄧廣銘的《〈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刊出,獲得胡適、陳寅恪、夏承燾等的一致好評,為鄧廣銘的成名作[3][1]。
此後不久,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鄧廣銘轉往北平圖書館繼續研究,在趙萬里、傅斯年的幫助下,完成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辛稼軒詩文鈔存》三部書稿[2]。1939年8月,鄧廣銘輾轉上海、香港、河內前往昆明,來到西南聯大,在北大文研所做陳寅恪的助教。1940年,鄧廣銘隨傅斯年的史語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莊。1940年底至1942年春,鄧廣銘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資助,從事《宋史》的考訂工作,後來發表的《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都是在此期間完成的[2]。
1942年春,為把滯留於北平的妻女接出,鄧廣銘赴重慶工作,經友人何滋全介紹,進入CC派黨營事業的中國文化服務社工作,主編《讀書通訊》刊物。1943年7月,經傅斯年舉薦,鄧廣銘被內遷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聘為史地系副教授。由於他講授的「中國通史」受到學生歡迎,兩年後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陳龍川傳》、《韓世忠年譜》、《岳飛傳》三部作品也相繼刊行。
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鄧廣銘回到北大,擔任校長室秘書(代理校長傅斯年),不久後擔任歷史系副教授。1948年冬季,傅斯年出任台灣大學校長,以北大校長胡適、教育部長朱家驊的名義,通過北大秘書長鄭天挺邀請鄧廣銘赴台灣,但遭到鄧廣銘拒絕。
1950年晉升為北大歷史系教授。從1954年至文革一直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鄧廣銘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他在1947年至1957年間發表了大量史學著作。1958年因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年代學、職官制度、歷史地理與目錄學為研究中國歷史的「四把鑰匙」而受到批判[4]。其後開始參與編寫《中國史綱要·宋遼金史》。
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鄧廣銘被指為「反動學術權威」,或在北大勞動基地太平莊勞動,或回校於「勞改大院」住牛棚參加改造。1969年10月,根據軍宣隊決定,與北大教職工一起下放至江西鄱陽湖畔的鯉魚洲從事圍湖造田勞動[1]。
文革結束後,鄧廣銘出任北大歷史系主任。1980年以來,歷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1982年以來,歷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顧問;1983年以來,歷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顧問等。1983年,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成立,鄧廣銘擔任該中心主任,培育了大量學術人才[5]。同時,他的學術研究也成果不斷。
1998年1月10日,鄧廣銘去世,終年91歲。
學術成就
[編輯]鄧廣銘是二十世紀宋史斷代研究的開創者、宋代史學研究體系的奠基人[5]。從1937年的《〈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開始,鄧廣銘對宋代的政治史、經濟史,以及典章制度、學術文化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周一良認為鄧廣銘堪稱「二十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6]。
1943年,陳寅恪在為《宋史職官志考正》所作的序中評價說:「鄧恭三先生廣銘,夙治宋史,欲著《宋史校正》一書,先以《宋史職官志考正》一篇,刊佈於世。其用力之勤,持論之慎,並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他日新宋學之建立,先生當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無疑也。」1947年,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一書中對本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史學做了一番全面的回顧,其中說:「宋史的研究,鄧先生實有篳路藍縷之功。」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邓广铭学术年表.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 ^ 2.0 2.1 2.2 2.3 2.4 劉浦江. 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 ^ 邓广铭先生二三事. [200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 ^ 劉浦江. 不仅是为了纪念.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5.0 5.1 田餘慶. 在邓广铭先生去世一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周一良. 《纪念邓先生》,《仰止集》. : 第37頁.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 |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 1978年-1981年 |
繼任: 周一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