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英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英瀾,生於同治八年(己巳年,公元1869年)十一月十五日,派名安濟,號海航,字瀚清。民國初年東北奉天省議會參議員、教育廳廳長[1][2]。他對於民國初期東北教育、工業、慈善事業的發展有較大貢獻。

家世

[編輯]

鄭英瀾的曾祖父鄭天全(號純和)誥封奉直大夫,祖父鄭德舉(號慎一)官為內務府副司庫,父親鄭世珍(號農公)為國子監太學生。鄭英瀾精於書法、詩律、制藝,清末著有多部文集及鄉土志,曾在直隸吳橋縣署辦理公牘[3]

生平

[編輯]

鄭英瀾於民國初年出任奉天省議會參議員、教育廳廳長。奉天省政府多次指出,東北地位特殊,南狼北虎,處於侵略的前沿,對實業和教育不得不極為重視。1916年10月奉天省議會討論《整頓學務以儲人才案》,鄭英瀾提出:「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係最重。而奉天地處特別,若不從整頓入手更無以希望將來。」鄭英瀾一方面要整頓學務積弊,剔除辦學人員的奢靡之風和對校務的漫不經心,一方面要廣籌經費,擴充基礎教育,以求教育普及。鄭英瀾又提出「欲強國必先使人民皆有普通知識,而求此知識非學校不為功。」[1] 鑑於高小畢業生日益增多,應在各縣添設普通中學,在商埠籌設實業中學,為上級學校和振興實業廣儲人才。應在發展中等教育的同時,成立高等師範和東三省大學,培養專門人才。鄭英瀾最早倡議在東北創建綜合性大學,對此,張作霖非常贊成[2]。1923年,東北大學正式成立,奉天省長王永江兼任首任校長。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和功能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1919年張作霖聽從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的建議,決定在省城奉天市籌設官商合辦的紡紗廠生產「洋布」。鄭英瀾參與實業興國,於1919-1921年籌建奉天紡紗廠(其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並任協理,緩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紡布奇缺及對的「洋布」依賴。奉天紡紗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在近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具有現代工業意義的民族棉紡企業[4]

鄭英瀾亦致力於慈善事業,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主導重新設立營口救濟院(也稱同善堂),1925年繼張兆福後任第二任堂長並主各項事務[5]。營口救濟院設文牘、會計、庶務及貧民習藝貧民棲流、病丐療養、貧民收容、妓女濟良等所。

家庭

[編輯]

鄭英瀾長子鄭聯桂民國初年畢業於奉天法政學堂,在擔任民事審判庭庭長後成為東北知名律師。鄭英瀾次子鄭秉桂先後擔任哈爾濱、延安、扶風、天水等地郵局局長。鄭英瀾長孫鄭孝燮是中國著名城市規劃與建築學家、古建與文物保護專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齊春曉.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张氏父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4-12). 
  2. ^ 2.0 2.1 徐徹、徐悅. 《张作霖传》.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3). 
  3. ^ 鄭興長. 关东郑氏志. 
  4. ^ 马晓芳. 东北棉纺业先驱—奉天纺纱厂. 《遼瀋晚報》. 2008-03-11. 
  5. ^ 营口地名趣谈-救济院. 營口市圖書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