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座標48°08′28″N 11°34′55″E / 48.14115510°N 11.58207790°E / 48.14115510; 11.5820779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Max-Planck-Gesellschaft
學會標誌
學會總部
簡稱MPG
命名緣由馬克斯·普朗克
前身機構威廉皇帝學會[1]
成立時間1911年 (1911)[1]
類型非營利研究機構[1]
總部 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1]
坐標48°08′28″N 11°34′55″E / 48.14115510°N 11.58207790°E / 48.14115510; 11.58207790
主席
馬丁·施特拉特曼英語Martin Stratmann
董事
阿道夫·布特南特奧托·哈恩漢斯·察赫 編輯維基數據
機關刊物
《Senate》[2]
預算
€18億(2018年)[2]
收入
2,497,793,785 歐元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員工數23,767(2018年)[2]
獎項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網站www.mpg.de/en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德語:Max-Planck-Gesellschaft,縮寫MPG),全稱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台灣常譯為普朗克學會,中國大陸常譯為馬普所。其為德國一流科學研究機構的聯合機構。至2021年共有37名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鍛造場」。協會標誌為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米娜娃

歷史

[編輯]

馬克斯·普朗克的前身是威廉皇帝學會,成立於1911年。在1947年為了紀念前一年過世的前會長,量子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而更名。

運作

[編輯]

協會為一非營利性法人機構,登記在柏林,但中央行政單位是在慕尼黑。主要運作財源由德國聯邦政府科研部及各州政府各出資一半。2004年協會總預算約為12億5千萬歐元。2018年協會總預算為18億歐元。除了各研究所外,尚有國際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學院等附屬機構。截止2011年1月1日,馬普下設了80個研究所和研究實驗室,大多數分佈在德國各地,其中,4個研究所和1個研究實驗室建立在德國本土之外[3]。共僱用約12,000名人員,另經常約9,000名訪問學者於此工作。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任務是研究基礎科學,分為以下三個領域:生物學和醫學、物理化學技術、人文科學,涵蓋所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經常緊密與所在地大學合作,但仍為大學外之獨立機構,機構人員不負責大學內部教學工作,並擁用較大學更良好的設備和更充裕的資金,維持其世界級的學術地位。由於不受大學分科的影響,在跨領域研究上特別擅長。

各研究所底下有數個大致上獨立運作的學系和研究組。各由系主任領導,為終身職,在自己的系上有近乎絕對的權力,可自行決定僱用和經費使用,研究任何他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在系主任退休時,該系結束運作。

影響

[編輯]

中央研究院的制度設計參考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將研究領域區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和人文社會科學組三個領域。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列表

[編輯]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轄超過80個研究所[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About us | Organization. Max-Planck-Gesellschaft. [2015-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2.0 2.1 2.2 About us | Max Planck Society: Facts & Figures. Max-Planck-Gesellschaft. [2019-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唐鳳 編譯. 马普:德国的科学摇篮. 科學網. 2011-12-08 [2015-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Institutes | Max Planck Institutes. Max-Planck-Gesellschaft. 2015 [26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March 20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