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 اڠكتن تنترا مليسيا | |
---|---|
建立 | 1933年3月1日 |
軍事部門 | 馬來西亞陸軍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 |
總司令部 | 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防部 |
領導 | |
三軍統帥 | 蘇丹依布拉欣·依斯邁 |
總理 | 安華·依布拉欣 |
國防部長 | 卡立諾丁 |
總參謀長 | 莫哈末阿都拉曼陸軍上將 |
軍力 | |
服役年齡 | 18歲 |
可用人數 | 15,919,573,18-49歲(2023年) |
適合服役人數 | 13,209,858,18-49歲(2023年) |
每年可徵兵數 | 541,943(2023年) |
現役人數 | 110,000[1] |
備役人數 | 296,300 |
軍費 | |
預算 | 177.4億令吉(約合39.2億美元,2023年) |
工業 | |
本國供應商 | |
外國供應商 | |
相關 | |
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馬來亞緊急狀態 五一三事件 (馬來西亞)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1968年-1989年) 印尼-馬來西亞對抗 砂拉越共產主義叛亂 摩加迪沙之戰 2013年拿篤衝突 2019冠狀病毒病馬來西亞行動管制令 |
軍銜 |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軍銜 |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英語:Malaysian Armed Forces(MAF);馬來語: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ATM)
اڠكتن تنترا مليسيا)扮演的角色是保衛馬來西亞國土完整和主權獨立,隨時應付一切可能發生的威脅;在國家內部發生動亂時維持公共秩序;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給予援助。同時也參於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維和行動。馬來西亞在全球軍事綜合力量排名中排名第44名。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細分為以下三個分支:
- 馬來西亞陸軍(英語:Malaysian Army(MA);馬來語:Tentera Darat Malaysia(TDM))
-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英語:Royal Malaysian Navy(RMN);馬來語:Tentera Laut Diraja Malaysia(TLDM))
-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英語:Royal Malaysian Air Force(RMAF);馬來語:Tentera Udara Diraja Malaysia(TUDM))
編制
[編輯]馬來西亞武裝部隊是由最高元首所委任的總司令所領導,總司令的軍階為上將,他通過麾下的各司令部(JPP;Jawatankuasa Panglima-panglima)指揮和管理武裝部隊的運作。目前馬來西亞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是丹斯里莫哈末阿都拉曼上將(馬來語:Jeneral Tan Sri Datuk Seri Mohammad bin Ab Rahman;英語:General Tan Sri Datuk Seri bin Mohammad Ab Rahman)。
總司令(PAT) (Panglima Angkatan Tentera) | |||||||||||||||||||||||||||
防衛情報組(BSPP) (Bahagian Staf Perisikan Pertahanan) | 武裝部隊司令部(MK ATM) (Markas 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 | ||||||||||||||||||||||||||
陸軍司令部(MK TD) (Markas Tentera Darat) | 海軍司令部(MK TL) (Markas Tentera Laut) | 空軍司令部(MK TU) (Markas Tentera Udara) | |||||||||||||||||||||||||
武裝部隊司令部
[編輯]武裝部隊司令部(MK ATM;Markas 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是由軍階為中將的將領所領導,他負責擬定草案、監督軍事任務和協調三支部隊的運作並直接向總司令進行報告,司令部分為若干辦事處:
- J1 - 秘書處(Sekretariat)
- J2 - 軍人事務處(Perkhidmatan Anggota)
- J3 - 防衛演習和行動處(Bahagian Operasi dan Latihan Pertahanan)
- J4 - 防衛補給處(Bahagian Logisti Pertahanan)
- J5 - 防衛策劃處(Bahagian Perancangan Pertahanan)
- J6 - 電子防衛和通訊處(Bahagian Komunikasi dan Elektronik Pertahanan)
- J7 - 公共事務處(Bahagian Hal Ehwal Awam)
- J8 - 後備部隊處(Bahagian Pasukan Simpanan Angkatan Tentera)
- J9 - 衛生處(Bahagian Perkhimatan Kesihatan)
馬來西亞陸軍軍銜[編輯]
* 在戰時使用
|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軍銜[編輯]
* 在戰時使用
|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軍銜[編輯]
* 在戰時使用 |
歷史
[編輯]早在英殖民政府統治馬來亞半島期間,馬來亞軍隊就已經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分支,隨着馬來西亞聯合邦的成立和新加坡的獨立,三個分支在這段時間內經過了幾次的重組和改革,但陸海空三軍的編制基本上是不改變的。
馬來西亞陸軍
[編輯]馬來西亞陸軍的前身是成立於1933年3月1日的馬來志願兵團(英語:First Experimental Malay Company;馬來語:Skuad Percubaan Rejimen Askar Melayu),1938年3月1日,志願軍團被提升為馬來第一軍團(英語:First Battilion Malay Regiment;馬來語:Batalion Pertama Rejimen Askar Melayu),並在1941年12月1日(二戰前夕)成立了馬來第二軍團(英語:Second Battilion Malay Regiment;馬來語:Batalion Kedua Rejimen Askar Melayu)。戰後不久,馬來亞半島陷入緊急狀態,陸軍部隊的規模擴大至7個軍團。1952年9月1日,第一支聯邦裝甲兵團(英語:Federation Reconnaissance Squadron;馬來語:Skuadron Kereta Perisai Persekutuan)成立。獨立以後,陸軍部隊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
[編輯]馬來西亞皇家海軍的前身是在1934年4月27日成立於新加坡的海峽殖民地後備志願軍(英語:Straits Settlement Volunteer Reserve Force;馬來語:Pasukan Simpanan Sukarela Tentera Laut Negeri-negeri Selat)。二戰期間,英殖民政府在檳城成立分隊並改名為馬來亞皇家志願海軍(英語:Malay Section of The Royal Navy;馬來語:Pasukan Sukarela Tentera Laut Diraja Malaya)。二戰以後,由於資金缺乏,馬來亞海軍部隊曾一度被解散;在緊急狀態時期,海軍部隊又恢復運作。1952年,馬來亞海軍被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授於馬來亞皇家海軍(英語:Royal Malayan Navy;馬來語:Tentera Laut Diraja Malaya)的名號。獨立以後,海軍部隊把基地由新加坡島遷移至馬來亞半島,並在1963年9月16日改名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
[編輯]馬來西亞皇家空軍的前身是成立於1936年的海峽殖民地誌願空軍部隊(英語:Malayan Auxiliary Air Force;馬來語:Pasukan Sukarela Tentera Udara Negeri-negeri Selat);二戰期間,部隊改名為馬來亞後備空軍部隊(馬來語:Pasukan Simpanan Tentera Udara Malaya)。戰後,空軍部隊曾一度被解散,但在1958年6月2日由國會通過空軍法令(英語:Air Force Ordinance)恢復運作,重新運作的空軍部隊被名為馬來亞皇家空軍(英語:Royal Malayan Air Force)。1963年9月16日,空軍部隊又易名為馬來西亞皇家空軍(英語:Royal Malaysian Air Force)。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 | |
---|---|
馬來西亞陸軍 | |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 | |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 | |
相關 | |
國防部 | |
最高統帥 | |
國防大學 | |
國民服役計劃 | |
授勳及嘉獎制度 |
戰備任務
[編輯]馬來西亞武裝部隊主要是駐守在馬來西亞邊界,特別是於緊急狀態時期對抗游移在馬泰邊界的馬共游擊部隊、防止菲律賓南部的叛亂組織入境以及消滅在馬六甲海峽上進行攫奪活動的海盜。在國際上,馬來西亞武裝部隊的主要工作是參於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維和行動,目前已經有18名武裝部隊軍人在維和行動中喪生。
馬來西亞國土近代曾遭受的侵略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由馬泰邊界侵入馬來亞半島(當時的馬來亞半島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分為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三個區域)以及蘇卡諾任印尼總統時發生的印馬對抗事件。
- 首次緊急狀態(1948年至1960年)
- 剛果維和行動(1960年至1962年)
- 1,947名軍人組成的派遣部隊加入聯合國剛果行動,這個派遣部隊被命名為馬來西亞駐剛果特遣部隊。
- 砂拉越共產主義叛亂(1963年至1990年)
- 北加里曼丹共產黨反對砂拉越州加入馬來西亞,組織北加里曼丹人民解放軍發動叛亂,隨後在1990年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和平條約後宣佈叛亂結束。
- 馬印對抗事件(1963年至1966年8月11日)
- 馬共叛亂(1968年至1989年12月2日)
- 兩伊邊界(1988年8月至1991年2月)
- 在兩伊戰爭結束後,參於聯合國伊朗-伊拉克軍事觀察團的監督行動。
- 納米比亞(1989年4月至1990年3月)
- 參於聯合國過渡時期援助團監督納米比亞舉行的選舉活動及獨立過程。
- 西撒哈拉(1991年4月至今)
- 參於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協助摩洛哥政府和波利薩里奧陣線舉行全民投票讓西撒哈拉人民決定該領土的政治未來。
- 安哥拉(1991年6月至1995年2月)
- 參於聯合國安哥拉核查團二期協助安哥拉內戰雙方達致停火協議。
- 伊科邊界(1992年至2003年)
- 參於聯合國伊拉克-科威特觀察團監測伊科邊界的非軍事區,遏制侵犯邊境行動。
- 柬埔寨(1992年至1993年)
- 參於柬埔寨過渡時期聯合國權力機構成立臨時政府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聯柬權力機構,英文: 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uthority in Cambodia)並協助舉行選舉和柬埔寨的國家重建。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993年至1998年)
- 利比里亞(1993年至1997年)
- 3名官員參於聯合國利比里亞觀察團支援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及利比里亞過渡政府與內戰各方達致和平協議。
- 索馬里(1993年至1994年)
- 參於聯合國索馬里行動二期的人道主義援助行動。
- 莫桑比克(1993年至1995年)
- 參於聯合國莫桑比克行動監督莫桑比克政府與莫桑比克全國抵抗運動和平協定的執行。
- 西巴丹島綁架事件(2000年至2001年)
- 阿富汗戰爭(2001年)
- 菲律賓南部(2003年)
- 在菲律賓政府的允許之下,在菲律賓南部區域監視莫洛回教解放陣線的活動。
- 南亞海嘯(2004年)
- 克什米爾大地震(2005年)
- 東帝汶衝突(2006年5月)
- 駐守東帝汶協助鎮壓當地發生的暴亂事件。
- 2006年黎巴嫩聯合國維和任務(2006年至今)
- 長期駐守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
- 2013年拿篤衝突(2013年)
- 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空難搜救任務(2014年3月7日至今)
- 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空難(2014年7月)
- 印尼亞洲航空8501號班機空難(2014年12月)
參考資料
[編輯]- ^ Malaysian Armed Forces. GlobalSecurity.org. [2015-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6).
- ^ Arms Transfers.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30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