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系列條目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語: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1]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之間撰寫的一系列重要筆記。是卡爾·馬克思最早期的關於哲學和經濟學的寫作。馬克思生前並未發表,且部分原稿已佚失。學界一般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馬克思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筆記統稱《巴黎手稿》。1927年,俄國人梁贊諾夫將《手稿》第3部分整理後發表。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出版過《手稿》,而是在1932年由蘇聯的研究人員首次發行。
該手稿中,馬克思根據當時情況,對一系列德國的古典哲學(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以及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進行批判性整合。弗里德里希·威廉·舒爾茨的《死亡模具》(德語:Die Bewegung der Produktion)對馬克思也產生了關鍵的影響。這些筆記本涵蓋了非常廣泛的主題,包括私有財產、共產主義和金錢。筆記中最著名的內容是馬克思關於現代工業社會的條件導致工資工人與他們自己的工作、他們自己的產品,以及他們自己和他們彼此之間的疏遠(或異化)的論點。從該手稿中,可以反映出馬克思已經完全脫離了黑格爾的理論。此書也曾經被視為《神聖家族》的草稿。
因為1844年手稿表現了馬克思的早期思想,所以直到1959年才出版的英文版本,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最新學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與德國唯心主義的早期研究的關係上。一直到最近[何時?],青年馬克思都被相對忽視,因為他的早期作品被認為更具「哲學性」,並且不大「科學的」,或者《資本論》中體現的「經濟的」。但是,馬克思主義人文主義者將本書視為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並且對於理解他的全部思想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者也對此有所參考。
內容
[編輯]馬克思認為工人在四個方面被異化了:
- 生產的產品的異化;
- 勞動力的非人化;
- 來自自然和自身的異化;
- 來自其他人類的異化。
金錢和被異化的人
[編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學家提出了一些理論,明確了諸如金銀等貴重金屬和金錢的價值,確定了生產成本、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和(在馬克思看來很混亂的)供需過程等概念。
錢的發明僅僅是為了克服商品交換中的困難,因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很難「用五個橘子換半隻狗」。因此正如經驗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所說,金錢只是提高(商品)交換靈活性的媒介。對於馬克思來說,金錢的問題在於這樣一個事實,它從一開始的可替換貨物,成為商品交換中的貨幣。它不再只代表某種或幾種商品的價值;而是,所有這些商品的價值都由一定數量的金錢所代表。因此,由於其靈活性,只要有足夠的錢,錢就可以購買一切。市場的交換機製發生了變化,馬克思定義了市場原理公式——貨幣-商品-貨幣(英語:Money-Commodity-Money,M-C-M),與傳統的公式商品-貨幣-商品(C-M-C)作對比,這是對市場邏輯的另一個視角。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樣,馬克思認為市場體系不再僅僅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得利潤。為了獲得利潤,也就是公式中第二個M的意義,必須投資第一個M,即金錢,金錢成為了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資本。馬克思將資本定義為「累積的勞動」。[1]
商品拜物教誕生了。人被進行物質上的價值評估。這也成為了對人進行道德判斷的方法,即經濟水平。結果便是人類的個性和道德成為金錢的載體。人類的基本理念完全改變了。人的主要目標是爭取獲得儘可能多的錢,將一切其他東西拋諸腦後。這擴大了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差距,不論是形式上還是規模上,並賦予那些富有的人權力。這也意味着窮人變得更加依賴富人,因為他們是富人的僱員。對於窮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幸的過程,因為他們必須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以獲得工資作為回報。但是,資本家支付的工資低於勞動者增加的價值。然後當資本家將產品推向市場時,勞動者必須以按比例提高的價格購買產品,而價格卻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這樣,窮人就不可能積累資本,而另一方面,資本家則很容易積累資本。貧窮的現象被掩飾和妥協的局面得以形成。
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係成為濫用和誤用的交易中使用的手段。它使得國家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讓國家掌控在金融家手中。
異化
[編輯]對於馬克思來說,異化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對金錢的壟斷。他依據亞里斯多德的實踐和生產指出,與人類產品交換有關的人類活動交換是人類的普遍活動。他指出,人的有意識和真實感存在的基礎是是其社會活動和對社會的滿意度。
此外,他看到了真正的共同生活中的人性,如果不存在這種人性,人們就會通過創造共同的生活來創造共同的人性。此外,他與亞里士多德類似地認為,真實的共同生活不是源於思想,而是源於物質基礎,需求和利己主義。但是,在馬克思看來,生活必須是人為組織的,以允許一種真實的共同生活形式,因為在異化之下,人的互動服從於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僅憑意識還遠遠不夠。
馬克思指出,與財產異化有關,要滿足需求,就必須交換財產,使其在貿易和資本方面具有同等價值。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價值理論。財產變得十分非人性化。它是一種交換價值,使其升為真實價值。
馬克思的異化論,正是在馬克思研究基於對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對金錢的私人佔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找到的。資本家有組織地剝削工人階級。這種制度下,人類的生產與交換被拋回動物層面,同時資產階級獲得財富。
勞動和僱傭勞動
[編輯]因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原封不動地進入市場,所以交換的前提是勞動,尤其是僱傭勞動。馬克思認為,一旦勞動成為僱傭勞動,異化就達到了頂峰。資本家僱用工人是為了能夠將資本貨物轉換為最終產品。但這並不意味着這些產品能以任何方式反映勞動者的需求,而是,勞動者通過將其異化了的這些過程生產了這些產品。此外,工資僅夠支付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費用。因此,市場價格絲毫不能反映工資,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工人增加的價值不會歸還給工人,而是歸還給資本家。用金錢來購買產品的人不是直接交換勞動產品。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外部連結
[編輯]- HTML text: Economic &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DF text: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 Original German tex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