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大西洋颶風季
1982年大西洋颶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82年6月1日 |
末個系統消散 | 1982年10月3日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黛比 |
• 最高風速 | 130 mph(215 km/h) |
• 最低氣壓 | 950 mbar(hPa;28.05 inHg) |
氣旋季統計 | |
熱帶低氣壓數 | 9 |
風暴數 | 6 |
颶風數 | 2 |
大型颶風數 (三級+) | 1 |
死亡人數 | 29 |
財產損失 | $1億(1982年美元) $3.2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
相關條目 | |
1982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82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通常情況下每年大西洋盆地的絕大多數熱帶或亞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本季的活躍程度偏低,一共只形成六場風暴,其中五場獲命名,是1950年氣象組織開始為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以來獲名氣旋最少的颶風季,但這個紀錄僅保持一年就被打破,本季另有一場沒有命名的亞熱帶風暴(氣象機構沒有為1974至2001年間的亞熱帶風暴命名)。全季只形成兩場颶風,創下1944年以來新低,其中有一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颶風季的總體活躍度雖低,但開局很快,颶風阿爾貝托在本季正式開始當天成形,以熱帶風暴強度對佛羅里達州西南沿海地區構成威脅,還在古巴奪走23條人命。下一場風暴是同樣在6月形成的未名亞熱帶風暴,影響區域和阿爾貝托相同並造成價值1000萬美元的破壞。
經過7月的沉寂,熱帶風暴貝里爾於8月28日成形,之後掠過維德角並造成三人喪生。其後馬上跟進的是第三號熱帶低氣壓,於9月初在加勒比海東部和北部行進。貝里爾消散後,熱帶風暴克里斯於9月9日在墨西哥灣形成。氣旋強度不高,從德克薩斯州阿瑟港的薩賓帕斯附近登陸,於9月13日在陸地上空消散。接下來出場的颶風黛比是本季最強烈的風暴。氣旋成型階段就在波多黎各產生降水,然後很快就增強至四級颶風水平。9月18日,黛比經過紐芬蘭島,再於9月20日同不具備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區合併。9月中旬,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非洲以西移動後向西北偏西前進,但尚未抵達背風群島便於9月20日逐漸消散。氣旋的殘留雷暴活動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於9月25日逼近百慕達期間發展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之後在諾華斯高沙近海消散。熱帶風暴埃內斯托是本季最後一場風暴,其持續時間也最短,自始至終位於海上,於10月2日逐漸消散。
季節總覽
[編輯]受強烈高空西向氣流產生的強烈垂直風切變影響,1982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很低[1]。這些風切變的產生有多種成因,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便是其一。大量的垂直風切變足以干擾擾動天氣區的對流,令其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影響本季的厄爾尼諾現象之後還會繼續影響1983年大西洋颶風季。[2]除此以外,這年颶風季大部分傳統活躍時段的非洲沙塵都高於平均水平,同樣對熱帶氣旋發展構成不利影響[3]。
本季的活躍程度也通過累積氣旋能量指數的低迷反映出來,只有32[4],尚未達平均水平[5]。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颶風強度和持續時間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節)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計算該指數,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雖然正式統計中不會計算亞熱帶氣旋的數據,但以上累積數值實際上包括風暴的亞熱帶氣旋階段。[6]
風暴
[編輯]颶風阿爾貝托
[編輯]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1日-6月6日 |
---|---|
強度 | 85 mph(140 km/h)(一分鐘) 985 mbar(hPa) |
6月1日,古巴以西近海有結構嚴密的雲系發展成熱帶低氣壓。系統緩慢向東北方向橫過墨西哥灣,於6月3日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爾伯托」(Alberto)。風暴的移動方向很不穩定,但總體是朝東北前進,然後短暫達到一級颶風標準,成為有紀錄以來在形成日期最早的6月颶風之一,也是1970年5月的颶風阿爾瑪過後形成日期最早的大西洋颶風。[7]接下來由於垂直風切變逐漸增多,氣旋迅速減弱成熱帶風暴,然後迴轉向西,於6月6日在佛羅里達礁島群附近完全消散。進入墨西哥後沒有登陸便告消散的風暴很少,阿爾伯托便是其中之一。[7]
阿爾貝托雖然自始至終均未登陸,但古巴還是因重大洪災導致23人喪生,是該國32年來致死人數最多的洪災。佛羅里達州南部出現中等程度降水,降雨量最高的是門羅縣的塔弗尼爾(Tavernier),達418毫米。[8][9]
第一號亞熱帶風暴
[編輯]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18日-6月20日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84 mbar(hPa) |
本季首場亞熱帶風暴於6月18日在墨西哥灣中東部形成,之後一直向東北方向前進直至消散。氣旋於18日當晚穿過佛羅里達半島,當地因此收到多份強烈雷暴天氣和龍捲風警告。風暴還降下暴雨,德索托市(DeSoto City)西南方向約13公里處錄得272毫米雨量,為全州最高。[10]系統繼續前進,經過北卡羅萊納州的外灘群島後仍得以保持強度,直至6月20日在紐芬蘭島附近轉變成溫帶氣旋。氣旋在佛羅里達州奪走三條人命,還令北卡羅萊納州近海的一艘拖網漁船沉沒,造成的損失總額約為1000萬美元(1998年美元)。[11]1982年大西洋颶風季只有這一場熱帶或亞熱帶風暴曾直接襲擊美國東岸[12]。
熱帶風暴貝里爾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8日-9月6日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89 mbar(hPa) |
8月27日,一股發展狀況良好的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次日就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不久後又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貝里爾」(Beryl)。8月29日,氣旋從維德角以南近海掠過,並在朝西北偏西方向前進期間繼續強化。8月31日,對流內有眼狀特徵呈現,表明風速已接近颶風標準,但考慮到眼狀特徵的位置在深層對流西側,風暴結構還不夠對稱,因此估計貝里爾的強度還是略低於颶風下限。[13]此後不久,氣旋受強烈風切變的影響而開始消退,下層環流從對流西側逐漸暴露出來[13]。次日,缺乏對流的貝里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然後繼續西進,在此期間沒有重新發展。9月5日,飛入系統的偵察機錄得每小時100公里風速,但由於此數據是在颮線上錄得,因此不能代表風暴的實際強度。氣旋結構再度變得混亂,到了9月6日晚,衞星已無法繼續追蹤。[14]
貝里爾存在早期就在維德角薩爾島產生暴雨和強烈陣風,維德角群島普遍受到中等程度破壞,損失總額約有300萬美元(1982年美元)[15]。風暴導致布拉瓦島三人喪生,另有122人受傷[16]。貝里爾過去後,美國向維德角提供經濟及人道主義援助,協助當地恢復到災前狀態[17]。
第三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6日-9月9日 |
---|---|
強度 | 35 mph(55 km/h)(一分鐘) 1012 mbar(hPa) |
9月6日,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在小安地列斯群島以東、熱帶風暴貝里爾東南方向的北大西洋熱帶洋面形成。9月7日下午,系統朝背風群島東北部逼近,但在西南向垂直風切變的影響下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入北大西洋西南部後,氣旋於9月9日在巴哈馬以東海域逐漸消散。[12]
熱帶風暴克里斯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9日-9月12日 |
---|---|
強度 | 65 mph(100 km/h)(一分鐘) 994 mbar(hPa) |
9月8日,墨西哥灣內發展出地面低氣壓區。系統向西飄移,於次日組織成亞熱帶低氣壓。受低壓槽影響,低氣壓轉向北上,組織結構穩步改善,於9月10日轉變成熱帶風暴並得名「克里斯」(Chris)。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氣旋從德克薩斯州薩賓帕斯(Sabine Pass)附近登陸,然後繼續朝內陸行進,最終於9月13日在阿肯色州中部上空消散。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有6500人疏散,海上多個石油平台的工作人員也轉移也內陸。[18]
克里斯沿途普降中雨,並以路易斯安那州新德里最多,達410毫米,密西西比州和田納西州的降雨總量都在250毫米以上[19]。遠至田納西州及肯塔基州這樣的內陸州份都因降雨引發局部嚴重洪災,還有多條河流泛濫[20]。風暴還催生出九場龍捲風,其中有四級的強度達到藤田級數的F2級以上[21]。登岸期間,氣旋產生1.8米高的風暴潮,對墨西哥灣的許多船隻構成嚴重破壞。克里斯沿途造成的損失總額約為200萬美元(1982年美元)[18]。
颶風黛比
[編輯]4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3日-9月20日 |
---|---|
強度 | 130 mph(215 km/h)(一分鐘) 950 mbar(hPa) |
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岸向西移動,逐漸橫過大西洋並於9月13 日在海地北岸近海組織成熱帶低氣壓。氣旋轉向北上,增強成熱帶風暴後又進一步升級為颶風。黛比向東北偏北移動,以熱帶風暴強度掠過百慕達。颶風北上期間繼續增強,最終達到的最強風速為每小時210公里。颶風黛比在北緯38°8成為四級颶風,截至2015年仍是有紀錄以來唯一在北緯38°以北達到四級颶風強度的風暴,也是位置最偏北的四級大西洋颶風之一,僅次於1978年的颶風艾拉。9月18日氣旋經過期間,紐芬蘭島開普雷斯(Cape Race)錄得熱帶風暴強度大風。接下來黛比的移動速度加快,並因行經洋面水溫降低而開始減弱。9月20日,風暴同不列顛群島上空一個不具備熱帶特徵的天氣系統合併。[22]
黛比的擾動天氣前身令波多黎各普降暴雨,降雨量最高的是該島西南部,達到327毫米[23][22]。除降下暴雨外,颶風對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的影響很小[24]。
第六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6日-9月20日 |
---|---|
強度 | 35 mph(55 km/h)(一分鐘) |
9月16日,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群島以西約1400公里海域成型[25],然後朝西北偏西方向橫過熱帶大西洋[26]。氣旋一度抵達背風群島以東約1210公里洋面,最終於9月20日逐漸消散[27]。
第七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熱帶低氣壓(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24日-9月27日 |
---|---|
強度 | 35 mph(55 km/h)(一分鐘) 1007 mbar(hPa) |
第六號熱帶低氣壓的殘留擾動天氣區繼續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進入北大西洋西南部。9月25日,百慕達以西約443公里洋面有熱帶低氣壓形成[28]。氣旋蜿蜒向北面及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27日在諾華斯高沙東南方向的北大西洋海運航線上空消散[29][30]。
熱帶風暴埃內斯托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30日-10月3日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7 mbar(hPa) |
9月23日,非洲近海有東風波形成。東風珀西側經過發展,於9月30日成為第六號熱帶低氣壓。低氣壓有所增強,於10月1日突然大幅轉向。空軍偵察機發現系統風速達到每小時64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吋汞柱), 低氣壓因此獲名「埃內斯托」(Ernesto)。10月2日,偵察機發現風暴風速已提高到每小時114公里,氣壓降至997毫巴(百帕,29.4吋汞柱)。接下來埃內斯托同溫帶低氣壓區融合,到10月3日時已失去蹤影。這場風暴自始至終沒有逼近陸地,所以沒有任何報導表明氣旋曾造成破壞。[31]
風暴名稱
[編輯]以下名單列出1982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所有名稱之後又在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再度採用。1978年風暴命名方式經過調整,本季採用的絕大多數名稱都是首度啟用,僅有「佛羅倫斯」(Florence)和「海倫」(Helene)例外,曾於1954、1958、1960和1964年使用過。沒有使用的名稱以灰色顯示。[32]
|
|
退役
[編輯]世界氣象組織沒有把1982年大西洋颶風季使用過的任何風暴名稱退役[33]。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Gilbert B. Clark.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82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1-05).
- ^ William S. Kessler.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GI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9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Evan, Amato T.; Dunion, Jason; Foley, Jonathan A.; Heidinger, Andrew K.; Velden., Christopher S. New Evidence Fo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and African Dust Outbreaks (PDF).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6, 33 [2008-09-11]. doi:10.1029/2006GL0264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9-11).
- ^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2010-05-27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7.0 7.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TXT). Miami, FL: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2-17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 ^ David Roth. Hurricane Alberto Rainfall Totals (報告).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Miles B. Lawrence. Hurricane Alberto Report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David M. Roth. Rainfall from Subtropical Storm One (GIF) (報告).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Joseph Pelissier. Subtropical Storm 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12.0 12.1 David M. Roth. CLIQR tropical cyclone database (TXT) (報告).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13.0 13.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Storm Beryl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One (GIF)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Storm Beryl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Two (GIF)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Disaster List for Cape Verd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2007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 ^ 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 Disaster History: Major Disasters Worldwide 1900 – present (PDF). Labat-Anderson Incorporated. 1992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 ^ Geography I.Q. U.S.-CAPE VERDEAN RELATIONS (報告). Geography I.Q. 2007 [201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18.0 18.1 Gilbert B. Clark. Tropical Storm Chris Prelimary Report (GI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2-09-27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David Roth.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Tropical Storm Chris (報告). Hydrometeor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7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U.S. Geological Survey Kansas Water Science Center. Summary of Significant Flood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erto Rico, and the Virgin Islands, 1970 Through 1989 – 1982. U.S. Geological Survey Kansas Water Science Center. 2007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Tom Grazulis of The Tornado Project and Bill McCaul of USRA Huntsville. List of Known Tropical Cyclones Which Have Spawned Tornadoes. Tornado Project. 2007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2.0 22.1 Hurricane Debby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David Roth. ncipent Stage of Debby - September 12-14, 1982.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報告) (College Park, Maryland: NOAA/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6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Storms of 1982. The Green Lane.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3-09-18 [2006-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3).
- ^ Hurricane brushes past Bermuda. Galveston Daily News. Associated Press. 1982-09-17.
- ^ Hurricane Debby threatens shipping interests. Galveston Daily News. Associated Press. 1982-09-19.
- ^ Debby weakens; depression forms. Galveston Daily News. Associated Press. 1982-09-20.
- ^ Tropical Winds Threaten Shipping. Syracuse Herald Journal. Associated Press. 1982-09-26.
- ^ Tornado kills one. Galveston Daily News. Associated Press. 1982-09-27.
- ^ Tropical storm loses ferocity. Indiana Gazette. Associated Press. 1982-09-27.
- ^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Storm Ernesto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83 [2016-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Tropical Cyclone Naming History and Retired Nam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 ^ Retired Hurricane Names Since 1954.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Miami, FL: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