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科學哲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科學哲學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2017年12月28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基礎條目 科學哲學屬於維基百科哲學和宗教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哲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更多資訊:
 
Note icon
根據標記,本條目需要您的關注。
Note icon
根據標記,本條目需要資訊框模板
Note icon
根據標記,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以供查證。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科學哲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哲學,提名人: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回覆]
投票期: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 至 2017年12月28日 (四) 07:4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時隔兩年多,終於算是搞完了;現實世界的生活太忙碌,我無法上線,無法入睡。在搞的過程中enwiki上的philosophy of science也進化成GA了,給了我一個放心參選的理由;不過還是有不少翻譯語句的問題,雖然已經經過在線離線幾輪的排查。這算是本人在zhwiki的第一個完成的大貢獻吧;我的用戶頁該砍掉重寫了。我很久沒有參與DYK等各種評選投票了,有的人可能會說,你都不參與投票,你還來這裏自薦幹嘛?為何在網絡世界說現實世界忙碌,如此虛無主義?我胖虎,知識分子。好了,不扯太遠了,辛苦各位過目,做些評定!—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滋磁一個。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17年12月22日 (五) 00:33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Banyangarden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04:30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基本符合標準。Juncta In Uno Omnia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06:28 (UTC)[回覆]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消歧義鏈,來源外文紅鏈,未翻譯的人名,一堆句子(甚至一整段)沒來源。另外文中的語調似乎有點不恰當,例如(粗體是我個人認為語調不當的地方):
    ↑投票者使用刪除線刪除本票,所以本票無效。
心理學哲學關注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關於心理調查方法的認識論之考慮。舉個例子,研究心理學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只注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行為嗎?還是應該側重於精神感知和思維過程?如果是後者,則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測量他人的內心感受。自我的感情和信仰的報告可能不是可靠的,因為就算受訪者沒有在答案中故意欺騙的明顯動機,自我欺騙或選擇性記憶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反應。就算自我報告是準確的,我們如何比較不同個體的應答?即使兩個個體做出了李克特量表上相同的答覆,他們仍可能在經歷非常不同的心理活動。
科學的目標應當是得到最終的真理嗎?抑或科學有不能回答的問題?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者認為科學致力於真理,一個人應該將科學理論視作真的,近似真的,或可能真的。相反,科學的反實在論者(scientific anti-realism)認為,科學的目的不是真理(或至少在真理上並不成功),特別是有關於像電子或平行宇宙的不可觀測事物的真理。工具主義者認為,科學理論只應被評價為是否有用。在他們看來,理論是否真實並沒有所謂,因為科學的目的是要做出預測,以及實現技術。
感覺比較像老師在對學生講話一樣,維基百科要用旁觀者的角度來寫。—--陳子廷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0:23 (UTC)[回覆]
(:)回應:終於等到傳說中的反對票了。對於閣下的問題,我逐一回覆:
  1. 消歧義鏈?在何處,請指出。
  2. 來源中的外文紅鏈,恕上線時間有限,我爭取24小時之內清除。
  3. 關於人名翻譯,恕本人並非人名翻譯精通,而且考慮到兩點: 中文維基社群向來對人名翻譯(以及任何專有名詞翻譯)十分敏感,你得考慮某個標準的人名翻譯用字規範(比如大陸的)、陸港澳台(甚至新)各地的用字習慣差異、已有的媒體報道用字,整個一個過程也是「原創」譯名的過程,每天都因為這種問題沒完沒了的口水戰,本人是實在不想陷入這種無聊的問題,所以對於中文世界關注度低的、當代的、翻譯難以查詢的人名,我在內文直接用其原名敘述了,比如那個Strauss,比如什麼Stegmüller。 當代學術界的人名,如果翻譯了卻沒有原文線索(黑色字內文,無連結無外文),反而不利於讀者查詢文獻資料。  閣下可能想說,為何不用綠鏈?我的回答是,比較不重要的人物,給出查找線索就好了,沒必要逢鏈必綠。  另外,感謝提醒,「Gould」已有中文條目,應當鏈入。
  4. 關於參考資料引用腳註,不知閣下主要是在說開頭的引言還是正文。個人感覺,這種條目的引言是不需要ref的,詳見英文版該條目;如果是說正文,我看了一下,沒有腳註的自然段只有幾段,那幾段都是語氣性斷句,實際的ref位於其鄰近的段落;enwiki的GA條目原文如此——由於該學科的發展歷史,本條目通篇均譯自enwiki,enwiki的ref我基本全部搬運,放在同樣的位置;倘若閣下認為還是不夠,那還得煩請閣下添加。  從另一個角度講,ref的放置方式跟條目類型有很大關係:如果是國家/城市/新聞等信息類條目,句句都是統計數據、媒體報導,這是確實;但對於數學/物理條目,往往通篇大量公式推導,都來自於主要的幾本書,此時就不適合逐行添加ref,而是應當將書目放在參考資料欄目下;對於科學哲學這個條目,我認為介於兩者之間,說明白點,這條目(英文版)大多數內容就是參考SEP(Stanford Encyclopeida of Philosophy)寫出來的,這麼多SEP的ref已經很囉嗦了,我也不想糾結太多格式的問題,直接搬運過來了。
  5. 關於翻譯腔/通順問題,我承認確實存在。閣下所舉的兩(三)例,「我們」確實可以改;「應當是...嗎?」也可以改,但會變成「是否應當是...?」,比較囉嗦;第三句實在是原文如此,「抑或」是本人翻譯,儘量書面語化。如果硬要把所有的疑問句改成陳述句,那會變得很囉嗦(添加句子結構),而且失去了疑問句的措辭效果(條目內容是哲學)。  至於閣下說的語氣問題,我覺得閣下言重了,至少我是想不出該如何更好地寫(英文版);我其實也對philosophy of science進行了多次維護,不過都是小範圍的修繕;語氣上enwiki這麼長時間(GA將近三年)也沒看到有動作。
以上;感謝閣下的閱讀。--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2日 (五) 17:59 (UTC)[回覆]
一一回覆:
  1. 請至「偏好設定」開啟「用橙色標記消歧義頁面」(目前在下已代為改掉了文中的消歧義鏈)。
  2. 既然閣下已經要修改了就不提了。
  3. 只要在中文人名翻譯後面加上原文名就好了。舉例:尼可拉斯·納崔斯(Nikolas Natchios)。
  4. 好吧。
  5. 其實關於語氣我也不怎麼懂,只是個人讀起來的感覺罷了,閣下的理由似乎也有道理。不知維基百科有沒有什麼方針或指引是專門講解語氣問題的。
以上。因為已經沒什麼大問題了,我反對票就先劃掉了。—--陳子廷留言2017年12月23日 (六) 02:06 (UTC)[回覆]
@陳子廷啊,我正要改動,發現你已先行一步... 你先改完,我再調整。--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3日 (六) 02:46 (UTC)[回覆]

9支持: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7年12月28日 (四) 07:44 (UTC)[回覆]